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馬叔禮:志氣與格局

馬叔禮:志氣與格局

作者:馬叔禮

首發:騰訊儒學

【摘要】你做官如果做得好,老百姓自然從各地來,自然有人耕種,你幹嘛要去學耕田?如果一開始想學耕田,幹嘛跑到我這裡來學?

《論語?子路篇》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我們來講一個,孔子感嘆他的學生,這個志氣跟格局不夠大,這個弟子叫樊遲。"樊遲請學稼"就請老師教他怎麼莊稼、怎麼種田。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孔子說"吾不如老圃,樊遲出"。樊遲沒問到想向老師請教學稼、學圃,老師不教,最後他就出去,出去以後孔子說,"小人哉,樊須也"。

《論語?子路篇》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這個"小人",不是現在罵人說小人,而是說格局不夠大,就是一般的人。沒有想到你在這裡聽課聽了這麼多年,格局還跟一般人一樣,所以"小人哉,樊須也"。孔子就講了一番道理,"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所以孔子講了三個"上好",在上位的人。

因為孔子教的學生,是要出去做官。做官的是"在上位",所以我教了你們做學問以後,出去做官,"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老百姓怎麼敢不敬上面的人,懂得禮儀、懂得禮制、懂得對人有敬意;在上位的人都對別人有敬意,在下的人當然懂得敬,所以叫"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上好義",我們古代"義"這個字,一定擺在下面,比如正、俠義、公義、道義,"義"都擺在下面。"義"是什麼意思?就是恰到好處、"公正"。要做到恰到好處,叫"公義、正義",所以"義"就是"宜也"。但是只有一個字,是義要擺在上面,叫"義利之辨",碰到"利"的時候,義就要擺在上面。"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我正義、我公益、我俠義,老百姓當然服你。

"上好信",如果在上位的人講話誠信,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在上位的人講話要算數。現在的民主政治最糟糕的就是,上面的人亂開支票,開完以後,選上以後不兌現,所以老百姓不相信現在政治人物,為什麼?因為"不好信"。所以"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情"就是真情也。就是說在上位的人,處處講誠信,在下位的人也會用真情。

《論語?子路篇》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夫如是",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什麼叫"襁負"?"襁"這個字是什麼?就是我們古代沒有今天的娃娃車,生了娃娃,又出去要工作怎麼辦呢?就用一個背帶,把兒子綁在後面。那個布、那個綁在後面,要綁得很緊,所以一個"糹"、一個"強"。

就是用很大的力量,那個"襁"字,左邊一個衣服的"衣",強就是勉強的"強",就要用很緊的布,把它纏在我的衣服上,所以叫襁負。"負"就是背著,要背著兒子,你怕他掉下來,因此要捆得很緊,所以叫做"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換句話說,孔子是感嘆,我教了你們學問品格以後,你做官如果官做得好,老百姓自然從各地都會來。那麼自然就有人耕種,你幹嘛要去學耕田?如果你一開始就想學耕田;幹嘛要跑到我這裡來學這麼多年?所以孔子講這一章的意思在這裡。

我現在來解釋這幾個字,第一個字,我們古代的農夫,農夫耕田通常什麼時候出去呢?辰時。所以早晨的"晨"怎麼寫?一個日、一個辰,就是早上辰時。辰時是幾點?七點到九點。所以七點、早晨的時候先吃飯,所以嘴唇的"唇",是一個辰一個口,辰時入口叫嘴唇。吃完了飯以後,七點吃完了飯,出去耕田。因為七點天還不太熱,所以到田裡農夫的"農"怎麼寫呢?就是一個彎曲的"曲"一個"辰",辰時就彎曲在田裡工作。

但彎曲的"曲"這個字,造字的時候是兩個"由",就田裡的"田",一個田往下長,就是種子發芽往下長叫"甲",往上長叫"由"、自由的'由"。那麼兩個"由"就是"曲",彎彎曲曲的"曲"。為什麼?從田裡長出來東西,高高低低、高高低低就叫"曲"。所以歌曲的"曲",那個在五線譜上,高高低低的那個音階,就叫歌曲。

那麼我們再看"稼"這個字,因為剛剛樊遲問他"學稼"。什麼叫稼呢?

我們首先看"家"這個字。家庭的"家",一個寶蓋、底下一個是豕,"豕"就是"豬",所以豬叫"豕者"。家有了以後呢,跟家有關的字,比如說莊稼的稼",是左邊一個禾苗的"禾",右邊一個"家",就是以禾苗為家叫莊稼。

女孩子要嫁人的"嫁"怎麼寫?左邊一個"女",右邊一個"家",女人要成家就要嫁人。傢具的"家"怎麼寫?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家",人要成家就要有傢具。蒙古的"蒙"怎麼寫?上面一個"草"、下面一個"家",就是草原的家,就叫蒙古。那麼墳墓叫"冢",冢怎麼寫?左邊一個"土"、右邊一個"家",以土為家就叫"冢"。所以這個就是你知道一個字以後,所有造字有一套原理。

我們下面再講"圃"這個字,什麼叫圃呢?一個框框,框框是一個方的田,

中間一個杜甫那個"甫"。我們古代呢,父親的"父",跟杜甫的"甫"這兩個字是相通的,怎麼分呢?有血統關係的是"父親",沒有血統關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父(甫),是這個"甫"。所以"甫"怎麼寫呢?一個"一"、一個"用",然後把它連起來,就一個有用的人,對你而言,一個最有用的人就叫"師父"。

如果他是教你手藝,下面加個"寸",所以師傅的"傅"下面有個"寸","寸"就是教你手藝的人叫"師傅"。因此這兩個父(甫)在古寫是相通,父親的"父"跟杜甫的"甫"是相通的。所以什麼叫做"圃"呢?一個框框是一塊田,然後幫助你,"甫"就是幫助你。這個田裡面種東西,這個就叫菜圃,這個就是圃,所以"圃"的意思。就是爸爸在田裡種菜,所以叫菜圃,如果種花就叫花圃。

簡單的說"稼"是"五穀",那麼"圃"是"種菜、種花",所以一個叫學圃,一個叫學稼。那麼這一章最重要的是,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古代讀書是很昂貴的,而且要花很多時間,如果你學種田,十幾歲的小孩就可以種田,跟著爸爸、媽媽,爸爸怎麼種,你們馬上就學會。可是讀書要很多年,而且要花很多錢,花這麼多年,花這麼多錢,孔子教你怎麼從政,結果到最後,你還是問孔子去怎麼種田?孔子覺得他格局不夠大,志氣不夠大。

為什麼他會去問孔子種田的事情呢?因為孔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剛剛成家。二十歲剛剛成家要生活,所以孔子短暫的在魯國做了兩個小官,一個叫"乘田",一個叫"委吏"。這兩個官是管什麼呢?就等於今天一個鄉鎮里的農業科長跟畜牧科長。所以孔子也養過牛、養過羊、也種過田,所以他懂;因此弟子就認為,他常常談到五穀雜糧的事情,所以就想要跟他學種菜、種花。孔子說,如果要種菜種花,不如問老圃、不如問老農,不要問我,這個就是這一章的精神。

主講人簡介:

馬叔禮,台灣知名作家、文化學者,主張詮釋經典以純凈之心,格物之法,直接面對,靜觀自然,感悟哲理。現任台灣日月書院講座主持人、慈暉文教基金會講座主持人,長期擔任漢聲電台、台北電台、《國語日報》等專欄主持人。

本文及視頻為大愛電視《一種說法》提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騰訊儒學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合作聯繫:

010-62671188-36503

waltergao@tencent.com

騰訊道學

弘傳道學

普及道學

騰訊佛學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人皆苦炎熱 我愛夏日長
你能不假思索的答出爸媽的生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