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歪把子的兄弟,誕生就註定失敗的航空機槍,缺陷多到日軍不想用

歪把子的兄弟,誕生就註定失敗的航空機槍,缺陷多到日軍不想用

二戰時期,各國步兵的主流武器還是以栓動步槍為主,而擁有自動火力的機槍在戰場上作用明顯,因此受到不少國家的重視。其中,日本明顯是把科技樹點偏的那一類,設計出來的機槍基本都有不少問題,導致其性能遠遠無法與歐洲國家發明的機槍相比。

八九式7.7mm航空機槍,這是二戰初期日本航空兵最常用的空中作戰武器,以八九式重機槍為基礎改良而成,而八九重機槍又是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的基礎上研發的,所以一般也認為它是歪把子的兄弟型號。

不過,八九式航空機槍可比歪把子更加不受歡迎,因為它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日本航空兵(當時航空兵屬於陸軍)對它的評價都是「缺陷兵器」。

一般來說,一款武器想要成型,研發需要2-3年,測試同樣需要2-3年,這樣才能保證武器符合軍方的要求,然而當時正值戰爭時期,日軍沒有那麼多時間重頭研究、測試,因此只給了設計者吉田智凖(少將銜,南部麒次郎的徒弟)一年的時間。

或許軍方自己都覺得這個時間限制太過分,所以他們放寬了對吉田智凖的要求,無需創新,只需對現有的槍械設計進行改良即可。

然而日軍現有武器同樣是問題重重,落後的工業水平、迂腐的思想,再加上緊迫的時間,可以想像八九式航空機槍從誕生就註定會失敗。

以八九式航空機槍的供彈具為例,其沿用的是歪把子的30發供彈漏斗,以5發橋夾為一個單位,一個漏斗內安裝6個橋夾,上方用機蓋壓實,槍機在運轉過程中會將彈藥從下方的漏斗壓入槍膛。

這種橋夾其實是為步槍設計的,射速較慢,當時的步槍基本都是栓動式,射速慢也不會有太大影響,而八九式是航空機槍,追求的就是射速和穿甲能力,使用橋夾必定會影響槍械性能。

八九式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為了讓彈藥更為流暢地進入槍膛,日本設計師在供彈漏斗的下方設置了一個給油裝置,但問題在於日本的工業能力有限,無法生產優質槍油,彈殼經常粘在膛壁上,抽殼鉤無法正常完成拋殼步驟,接下來的所有步驟也將中斷,導致機槍啞火。

另一方面,同樣是因為質量參差不齊,槍油的環境適應性較差,比如在高緯度地區,槍油經常會凍結,進而引發槍械故障。

雖然後來日本設計師發明了無給油彈膛,解決了槍油帶來的問題,然而八九式還存在射擊精度差、後坐力大、可靠性低等問題,在空戰中屢屢輸給美軍勃朗寧航空機槍。

這些問題全都涉及到最核心的槍機結構,日軍當年為為了節省時間選擇走捷徑,結構都在戰場上還了回來,以至於士兵不願意用,而高層對八九式航空機槍的評價也變成了:「缺陷兵器,保守惡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14挺機槍、4200發子彈,二戰最強火力戰鬥機,兩台引擎支撐
號稱捷克最強步槍,一槍穿透五塊玻璃、一個後蓋,還能擊穿防彈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