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4歲小孩問:「奶奶,你咋還不回自己家?」媽媽的話讓老人哽咽

4歲小孩問:「奶奶,你咋還不回自己家?」媽媽的話讓老人哽咽

自古以來,婆媳問題就是家庭衝突的矛盾根源,而且很難化解,當然,也有人認為,婆媳關係不好其實就是作為兒子,作為老公這個角色很不到位造成的。這樣的說法是否有根據呢?我們不妨拿出點實例證實一下。

小於是個典型的八零後,做為家裡的唯一,她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中,當初父母幫他介紹了小王,正是基於對她的保護。小王是個農村考上來的大學生,論個人素質那是百分之百沒問題,可論起家庭出身,自然和小於家不成正比。但正是因為這樣,小於的父母才覺得小王一定會巴結自己的女兒,也會因此而對女兒格外的好。事實證明,這對父母的想法沒有錯。自從小兩口結婚,小王儼然成了於家的兒子。至於親家那邊,是不常回去了。

婚後的第三年,小王突然提議要帶媳婦兒子回老家看看老人,可沒想到一個噩耗傳來,老父親去世了,於是探親變成了奔喪。

那之後的日子,小王為了安慰老媽,和小於商量,將老媽帶回城裡好好享受一下生活。考慮到自己家房子夠大,自己媽這些年幫助帶孩子也辛苦,婆婆來了可以倒倒班,小於一口應承下來,可麻煩卻應運而生。

婆婆是鄉下人,首先她手腳勤快是閑不住的,可她做活的方法在小於看來不是在幫助,而是在添亂。比如,婆婆會用鋼絲球把家裡所有的器皿都清理的乾乾淨淨,可有些東西是不能這樣處理的。

這樣的小事多不勝數,到了最後,小於乾脆和丈夫小王攤牌,你說你媽怎麼處理吧,有我沒她,有她沒我。

小王有小王的難處,即便是相送老媽回老家,總要有個合適的機會吧,可媳婦等不得,倒是四歲的小兒子聽出了媽媽爸爸的意思,索性童言無忌的問奶奶:奶媽,你都來我家這麼久了,咋還不會自己家呢?

奶奶蹲下身,像當年對自己的兒子那樣,笑著說,媽媽都得跟著兒子走啊,兒子在哪媽媽的家都在哪兒。

小外孫受了感動的,剛才還一副你不回自己家就絕對不行的架勢,這會卻變了風格:那是不是,我在這,我媽的家就在這,我將來考上了大學,我媽的家就去了我上的大學?

對啊,奶奶笑的燦爛,一邊的小於可聽不下去了,她一把拉過兒子,催著孩子去畫畫,臨了了還不忘叮囑一句「放心,兒子,將來你去哪兒我都不會跟著,我可捨不得不會給你添麻煩。」一句話,婆婆聽進了耳朵,痛在了心上,眼淚頓時不爭氣的往下淌。

婆婆最後自己回老家了,可他們家的故事卻沒有完,因為他家裡發生的事,正在不斷的變著花樣在各個家庭中上演。

其實,婆媳關係就真是那麼難處嗎?如果你肯靜下心來看看下面這些建議,或許你就會認為婆媳關係也是蠻容易和諧的,更關鍵的是對孩子間接的影響,孩子一定會從中受益。

建議一:換位思考。

當小於說出那樣傷人心話的同時,如果和婆婆調換一下位置想一想呢?你兒媳這麼說你你心裡會怎麼想?

建議二:注意交流

人和人之間是需要交流的,老人初來乍到,想來不熟悉的地方會很多,但如果兒子或者兒媳能多和自己溝通交流,多告訴自己一些注意環節,那想必適應兒子家的新環境一定會很快吧。

建議三:潤滑劑。

作為一個家庭中的丈夫,維護自己的家庭利益是必須的,同時作為一個兒子,孝敬父母也是天經地義,這就需要男人這個角色要有骨氣,有魄力,同時有處理好這些家庭瑣事的能力。由此可見,有些人的說法是對的,婆媳關係如何,往往取決於中間這個「共同人」的辦事能力。

當然最後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而在孩子面前說老人的不是,總是不太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不知道以小於為代表的寶媽們,你們同意這種觀點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媽育兒 的精彩文章:

一位寶寶由神童變得普通,再到差生,他究竟經歷了什麼
媽媽領孩子去吃飯,可孩子只顧自己吃卻忽視媽媽,引起網友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