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每分鐘4200發,730艦炮能否保證持久的火力?專家稱多慮了

每分鐘4200發,730艦炮能否保證持久的火力?專家稱多慮了

現代海戰中,反艦導彈是對艦艇威脅極大的攻擊性武器,各國海軍為防禦反艦導彈的攻擊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發展或購買艦載反導武器系統。反導武器系統分為軟防禦武器和硬防禦武器,軟防禦武器是採用干擾、欺騙、遮蔽等手段使來襲導彈無法命中的電子對抗方式,硬防禦武器是採用直接摧毀來襲導彈的手段來抗擊反艦導彈。中國海軍早期的艦船上除具有一定的軟防禦手段之外,硬防禦手段較為薄弱,僅有HHQ-7艦空導彈具備一定的反導能力,雖然以前曾提出「艦炮雙命中體制」的理論,使雙管37毫米艦炮具備反導能力,但這只是學術範疇的探討和設想,最終該理論並未在中國海軍付諸實施。

雙管37毫米艦炮的底子是蘇聯B-11M雙37艦炮,雖然中國後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61式、76式、76A和76F型雙37艦炮,但若要對雙37艦炮進行改進使其具備反導能力,在技術上的難度極大。而關鍵在於海軍1985年7月已經立項研製新型近程反導艦炮,即「857工程」,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見到的7管30毫米艦炮,再改進雙37艦炮也就失去了意義。海軍在730艦炮的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衍生髮展出11管30毫米艦炮,其射速較之730艦炮提高了1倍多,當時稱為萬發工程。11管30近程反導艦炮的研製成功,使得中國海軍在近程反導艦炮領域站在了全世界的最頂端,而730艦炮也解禁放開了對外出口的限制。

730艦炮採用側置彈鼓供彈方式,其在艦船上安裝採用非全穿透甲板的方式,其下部只有一個約半個台式電腦機箱大小的捷聯垂直基準設備。730艦炮結構為綜合體設計,即跟蹤雷達和光電跟蹤儀與艦炮本體結合成一體,其系統配置為SR搜索雷達、艦炮、TR跟蹤雷達、OFD光電跟蹤儀、ZFJ火控系統等。為適應部分國家的購買力,對該近防武器系統進行了簡配,不再採用綜合體結構,將一套TR跟蹤雷達和OFD光電跟蹤儀外置,供兩座艦炮共同使用。原綜合體方式每座炮在跟蹤打擊一個目標的同時能再跟蹤一個目標待打擊,而簡配後每座炮能保證各跟蹤打擊一個目標,但無跟蹤待打擊的能力,即便如此,減配後的近防艦炮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仍很高。

730艦炮對導彈攔截時採用的是直接命中體制,而非傳說的彈幕攔截的間接命中體制,這是因為730艦炮武器系統具有優秀的射擊精度指標和實時進行脫靶量修正,這裡不妨與630艦炮進行對比。立靶密集度指標是是反映火炮射擊精度的關鍵參數,730艦炮的立靶密集度指標為≤1.3,而630艦炮為≤3.5;730艦炮的最大射速為每分鐘4200發,而630艦炮最大射速為每分鐘3000發;對導彈類目標的有效射程上,730艦炮為2500米,630艦炮為1500米;在同等目標條件下,730艦炮系統的全航路至少命中1發的概率為≥80%、全航路累計毀傷概率為≥68%,630艦炮系統的全航路至少命中1發的概率為≥26%、全航路累計毀傷概率為≥20%。此後的1130艦炮在上述部分指標又有提高,630艦炮的優勢在於其系統的價格較為低廉,故此也被軍輔船所廣泛採用。

有人認為730艦炮的載彈量較少,無法維持持久的火力,但730艦炮的射擊模式無論按技術規範還是操作手冊的要求均採用的是「點射」方式,其備彈量足以滿足攔截3枚來襲導彈,作為攔截「漏網之魚」的最後一道屏障,這已足夠。現代艦艇反導作戰均採用組合方式而非單一方式,除近防艦炮外還有防空導彈和電子對抗手段,如電子對抗方式可同時對付數10批反艦導彈。此外,730艦炮備彈數量的考慮也是一個設計平衡的過程,既要保證有效毀傷的次數,又要降低備彈量的重量所帶來的諸如執行系統功率加大、適裝性降低、轉動慣量大導致跟蹤響應時間變長等弊端。

730近防艦炮武器系統作戰時主要採用全自動自備式工作方式,控制近防艦炮武器系統全自動進行工作,完成從發現目標到摧毀目標的過程,必要時可以進行人工進行干預,此外也可使用半自動工作方式。所謂自備式工作方式就是對目標的搜索、發現、跟蹤、解算、瞄準和開火以及自動在線評估等循環動作都由本系統內的設備來完成,無需依靠外部設備。全自動自備式工作方式由搜索雷達發現目標,火控系統自動解算,跟蹤雷達進行全自動搜索、捕獲,跟蹤後向火控系統報送目標的參數。火控系統自動進行目標識別、威脅判斷、控制730艦炮瞄準、開火、停火、轉火打擊和脫靶量處理,並自動進行射擊效力的在線評估。

作者:pop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平線下面 的精彩文章:

056輕型護衛艦的作戰能力
中國海軍魚雷武器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