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城是用來進攻的?秦漢用長城進攻 把匈奴趕去了歐洲

長城是用來進攻的?秦漢用長城進攻 把匈奴趕去了歐洲

雄偉壯闊的長城毋庸置疑是中華文明的圖騰,作為抵禦外族入侵的屏障,綿延不絕的長城象徵著華夏文明堅毅、勇敢、頑強,不僅是耳熟能詳的秦長城和明長城,就連少數民族政權的金國和北魏也先後為了抵禦游牧民族的襲擾大規模地進行了長城的修建,就連最近的清朝,也在和通泊戰役慘敗之後派人修繕了明代長城,因此那些長城低矮分散兵力純屬擺設的言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歷來的統治者可不會集體智商下線,明明用處有限還要搞這樣勞民傷財的大工程的。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會,還是因為不了解歷朝歷代對於長城的用法。

首先和一般人猜想的不同,長城的守衛並非均勻將分散,那樣既增加的補給的困難,也不方便進行日常的訓練和調動,實際上僅有少量士兵在視野開闊的地方進行目視瞭望,以及少量騎兵小隊進行巡邏即可,真正的大軍駐紮在多個沿著長城而建立的要塞之內,這些要塞通過道路與長城相連,可以隨時出動向目標城牆位置進行快速支援。

有人會感到奇怪,如果是這樣,那麼敵人一旦快速突破城牆不就沒有意義了嗎?其實游牧民族雖然衝鋒兇悍靈活機動,但是他們出征作戰往往帶有明顯的劫掠性質,這樣的部隊出發是不會攜帶笨重無比的攻城武器的,想要快速在長城上打出缺口是不可能的,就算真的被打開缺口,通過烽火狼煙得到消息的增援部隊也能很快趕來發動優勢兵力將缺口堵住,到那時長城外的後續部隊進不來,先行進來的又跑不利索,只能束手就擒。

那麼城牆是死的,人是活得,打不通就翻過去不就好了嗎?這同樣也是行不通的,因為游牧民族部隊之所以棘手,並非是士兵個人素質差距的懸殊,而是其強大的馬上功夫和強大的機動能力,人雖然可以翻越城牆,但馬卻只能望牆興嘆,一旦失去作戰的馬匹,他們即使入關也無法造成太大的威脅了。

長城雖然在修築時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卻極大地減少了長期的防禦成本,增加了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風險。而且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利用長城推進防線,可以有效切割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同時為己方搶佔更多的產馬地。北方的農耕也取得了廣闊的緩衝空間,比如花木蘭所活躍的北魏時期,雖然在對抗柔然騎兵衝擊時多次戰敗,邊關地區頻繁遭到洗劫,但是柔然人無法繼續深入漢地,北魏的經濟損失很有限,這才能維持強盛的國力與各方敵人展開對抗,這樣一本萬利的高效率的防禦體系,才是修建長城的真正意義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器百曉生 的精彩文章:

蘇57可以「為所欲為」的原因曝光:戰機上這一設計,不容低估
紐約存放世界60國黃金,中德各有600噸,俄羅斯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