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馬王的族群有一個致命缺點,為什麼《道德經》要反對輕裝上陣?

馬王的族群有一個致命缺點,為什麼《道德經》要反對輕裝上陣?

經典美劇《權利的遊戲》中,龍媽的第一個丈夫馬王,來自一個剽悍善戰的民族,在他們的族群中流行著一個傳說:在大地的盡頭有一種鬼草,生長速度異常驚人,遠遠超過人們消滅它的速度,總有一天,鬼草會侵蝕整個中土,覆蓋大地,那就是世界末日。

馬王部落不僅出產神話故事,他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在作戰的時候從來不穿鎧甲,有時候甚至是赤膊上陣,因為他們覺得中陸武士的鎖子甲太沉重,影響動作的靈活性,因為寧願拋棄「一身輜重」,輕裝上陣。

馬王部落之所以會衰落,思想老套,作風陳腐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過去相信肉體的力量,從不設防,也不注意保護身體,所以雖然體力很好,作戰勇猛,個人能力很強,但是卻常常在與全副武裝的敵人作戰時被殺死。他們卻從來都不思改變,固執己見。

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就說過,君子不應該談什麼輕裝簡從,而是要時時行不離輜重。

文/希夷

符號帝國獨家原創

《莊子·逍遙遊》里有一個寓言故事,麻雀和蟬上下往來於榆樹和桃樹之間,所以它們從來不用為自己短暫的飛行做準備,即使是力有不逮最多是掉落地上而已,隨時可以重新開始。

所以它們就非常不理解鯤鵬的做法,每次要到南海之前,首先要休整六個多月,其中要用三個月時間來收集行程中的乾糧,搞得這麼大陣勢,陣勢匪夷所思。大鵬就說了,如果你只是要到郊外去旅遊,一日三餐的功夫就可以返回,而且回來時肚子還是飽的,根本感覺不到餓;如果你要徒步到百里之外,頭一天晚上就得通宵打點乾糧;如果是送你離開,到千里之外,那就得花三個月時間準備糧食。

你們這兩個傻缺的小蟲子,又怎麼會知道呢?

不得不說,反擊得很漂亮,簡直完美。

類似的話老子也說過,不過是從更深層次來講的。他反對輕裝上陣,提倡終日不離輜重。所以古代打仗的時候,都是糧草輜重走在隊伍的中間或者最前面,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是外在的「不離輜重」。《道德經》中所說的則是我們精神和心靈上的存養天理,須臾不離良知良能。

《道德經》2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不離輜重。

反觀現在的人,輕薄任性,動不動就把「輕裝上陣」掛在嘴上,出門只帶一個手機,身上別無長物,甚至很多女明星為了上位,似乎已經超脫了四季輪迴,一年都穿得很「清涼」,很省布料。

這要是在古代,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碰到野獸都不用剝皮剝衣服,赤條條正好進嘴。

事實上,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我們都應該時刻懷有誠敬之心。衣以蔽體保護我們的肉身;勤加反省,滌除精神,心心念念都在革除私慾存執天理和良知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內到外把自己武裝成一個強者,頂天立地的正人君子。

三國時期的大神學霸諸葛亮說過一句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寧靜無以致遠。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以靜制動,靜後而後有定,就能讓自己心中的良知像鏡子一樣,光明入水月,映出我們心中的影子。

所謂大隱隱於世,真正的高人,內心寧靜,即使是身處鬧市之中,他也可以恬淡靜穆,就像是一個禪定的老僧,這就是「雖有榮觀,燕然超然。」

錢財是身外之物,名利皆過眼雲煙,凡是向外求的,最終都會離開我們,唯有讓自己安靜下來,撥亂反正,洗涮掉內心不符合天道物理的妄念,自然就會喚醒自我的良知和善良的本性,與天地合一,用聖人和鳴。

所謂的天人合一,回歸本源自性,也不過如此。

有唐一代,一代名君李世民說過,君王就像是一艘小木舟,人們就像是深厚的水域;水可以承載木舟,也可以顛覆小舟。所謂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君主一個人的天下。所以,君主應該貴民輕君,而不是放過來自己當大爺。

任何的管理機構,其實說白了都是服務機構,因為人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向前的不竭動力。所以,管理一個國家,就是儘可能把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萬人拾柴火焰高,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做一個「無為」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和功利心的人,心胸似海,志向遠大,不懈修習聖人之道。這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作為統治者最有效的管理辦法。

君主太過輕浮就會失去民心,總是閑不下來瞎折騰,國家就會亂成一片。就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這兩位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因為太「有為」了,動作太多了,窮兵黷武,崇尚武力,所以搞得國庫空虛,百姓受盡了飢餒之苦。

為了滿足個人的征服欲,全國人民都要跟著他拚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漢高祖和漢文帝主張休養生息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所以出現了朝代內的大繁榮,各行各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所以說,即使再亂,主心骨一定要鎮定安靜,帶頭人如果亂了,那就徹底完了。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修養內心的安寧,只知道一味上躥下跳,很快就會江郎才盡筋疲力盡,總是被慾望牽著鼻子走,自己則成了一個提線木偶。

所以老子說「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君王如果輕浮暴躁,國家就會失去發展的根基,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一個人如果沒有主心骨,沒有自己堅定的內核,就會變成一根草頭草,今天向這邊,明天往那邊,身心永遠無法得到安寧。

所以說,輕裝上陣有時候不但不瀟洒,還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如果不懂得反省和自律,往往會變成無頭蒼蠅,什麼事兒都幹不成。

諸葛亮的寧靜致遠,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致良知,其實都在說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每個人生來本自具足,不必一心向外索求,舍本求末,忘了自己出發是為了什麼。

再往深里講,做聖人才是天下「第一等之事」,因為只有成為聖人,我們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回歸最純粹的本性,變成最高的生命形式,使自己的生機變得無比寬闊和宏大。與天地合一,成為宇宙中的永恆。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樣說很虛,神神叨叨的,虛無縹緲,世界上哪有什麼神佛,人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可事實是,無數的古聖先賢都在追溯生命的本源和本質,這是他們得出的共同答案。

儒家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道家說的天人合一;佛家說佛性無善無惡,究竟涅槃。

明德就是致良知,所謂的至高無上的善就是無善無惡,眾生平等,沒有分別心,也就是與道合一,與天理合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符號帝國 的精彩文章:

《傳習錄》解讀:王陽明比朱熹高明在哪裡?心學的終極秘訣
《山海經》這種怪鳥有多厲害?黃帝用它做軍旗,趙武靈王獎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