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我們和孩子之間,為什麼隔著萬水千山?

我們和孩子之間,為什麼隔著萬水千山?

從潿洲島兩個失聯女孩談起。

1

潿洲島,火山噴發堆積而成的美麗海島。

這個位於廣西北海的景區,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里,

成了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

短短一周內,

先後有兩個女孩在潿洲島失聯,

至今沒有回到家人身邊。

潿洲島

這兩個女孩,

一個是22歲的龍其樂,

來自四川珙縣,是教育機構的一位老師,

自幼喜歡畫畫,喜愛小動物,

在外人眼中,是個陽光開朗的姑娘。

失聯女孩龍其樂

潿洲島旅行,

是她第一次獨自出門遠行。

事發當晚,

她還在和媽媽通電話報平安,沒有什麼異樣。

而潿洲島上,最後目擊證人,

一位旅店老闆說,事發當晚,

他在路邊遇見龍其樂,

她手裡點著兩隻煙,像是邊哭邊往前走。

他停下電動車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時,

龍其樂沒有理睬他。

9月1日晚20時許,龍其樂一個人拿著手機,

消失在客棧附近的監控里。

如今,15天過去了,她還杳無音訊。

另一個女孩,是19歲的何紅宇,

來自江西萍鄉,是名復讀的高三學生。

今年高考時,她超過了二本線,

覺得不理想,決定復讀重考。

失聯女孩何紅宇

事發的8月25日,

家人以為她在出租屋學習,

沒想到她去了廣西潿洲島。

晚上8時許,她帶著帽子背著包包奔跑的身影,

消失在監控里後,再也不見蹤影。

何紅宇在潿洲島的自拍,可見清晰海岸線

警方在她留宿的客棧,發現了字跡潦草的遺書。

家人確認了筆跡,但不認可她會自殺的說法。

網上有人列出這兩個失聯女孩的共同點:

單身,喜歡動漫和遊戲,

深夜消失在潿洲島,都比較宅,

看起來都很活潑。

還有人猜測,

這兩個素昧平生又消失於同一個地方的姑娘,

會不會身陷傳銷,被人拐賣,

被邪教控制,抑或受命於某種暗黑組織。

真相沒有大白前,

我們不該也無法妄加揣測,

更不能也不要散布謠言。

但,這一周內發生在潿洲島的兩起女孩失聯案,

還是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看見了這樣的真相:

我們眼中的孩子,

和外人眼中的孩子,並不一致。

我們認識的孩子,和孩子真實的自己,

並不相同。

我們和孩子之間,不僅隔著20多年的時光,

還隔著兩代人的萬水千山。

儘管,我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

去愛我們的孩子。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愛,

並沒有抵達孩子的心。

這種親子間的隔膜,

並不是他們結交了怎樣的朋友,

有著哪些未來的打算,

懷揣怎樣不願訴說的隱私,

隱藏哪些無法言說的傷痛。

而是,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在腹背受敵的絕望之谷,

我們的孩子自動屏蔽了向我們求助的信號。

他們寧可以自傷或被傷的方式,

承受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卻不願把生養他們的父母

視為最信賴的人。

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局面?

2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執迷不悟。

這是著有《孩子,你怎麼了》的青少年教育專家、心理專家陳默,

在一篇文章中發出的吶喊。

陳默老師

我讀過陳默老師的多篇文章,

也聽過她的多個講課視頻,

她把今日中國孩子的問題,

概括為這7種脆弱:

沉重的親情

一個家族的6位老人,都在給他們無力回報的愛;

隱性的焦慮

每天見到的人,都是父母、老師這些焦慮高危人群;

被限的自我

很小就有自我覺醒,卻不得不受制於封建家長的權威;

壓抑的個性

接觸更多知識,渴求更多嘗試,卻被大人當成考試機器;

搖擺的善良

富足環境下的單純,處處遇到社會變革下複雜人性的碾壓;

現實感孱弱

網路崛起中長大,和現實社會缺乏強韌的連接和關係;

衰老的少年

過早被成人世界裡的成績、分數、獎勵、面子蒙蔽,

過早喪失了對人生百態和人間煙火的赤子之心。

唯有愛才能治癒孤獨

這每一條都能單獨寫篇文章。

但,這所有文章都只有一個中心思想:

為人父母,我們把那個幼小的生命,

帶到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

他們接受著這個時代的陽光和雨露、便捷和快餐,

也遭受著這個時代撕裂和暗涌、刁難和傷害。

他們正成長為和我們完全不同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

而從舊時代走出來的我們,

還對著泛黃的舊年曆,

拿著過去的那套書本和教鞭,

強迫他們必須按照我們要求的來。

漸漸地,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遠到我們想追趕他們時,已經追不上;

想擁抱他們時,已經夠不著了;

想和他們做朋友時,已經喪失資格了;

想重新當一回父母時,已經沒有機會了;

想讓悲劇止步時,悲劇已經發生了。

我們怎麼去靠近我們的孩子?

讓他們熱愛自己,熱愛生活,擁有一份沉實的幸福?

3

哈佛大學有一項史上最長也最出名的研究,

叫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始於1937年,

通過對一群年輕人的跟蹤隨訪,

拷問這樣一個終極命題:

人生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哈佛大學幾代學者的研究證實:

人生的幸福感,源自於

不是對工作的愛,對成績的愛,對榮光的愛,

對權力的愛,抑或對某個體制或某個政黨的愛,

而是對人的愛

那些你從生命中重要之人身上獲得愛,

以及對這些人的愛,

和在這愛中建立強韌而持久的聯繫,

才是一個人活下去,

活得好,活得幸福的秘籍。

而其中,最最重要的,

是和父母的良好關係,

是父母充分而沒有條件的愛和信賴。

愛和擁抱

「Happiness is love. Full stop

(幸福,就是愛。僅此而已)

這就是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的最終結論,

答案簡單到令人吃驚,

又深刻到讓人無可辯駁。

研究還證明,每個人一生,

都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

但真正能挺過黑暗和絕望的人,

不是一小生活在清單式的馴化里,

因被過度教育而看起來獨立自律的那些人,

是真正被愛過的人。

真正的堅強和獨立,

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被愛過。

唯有被樂觀而溫柔地善待過,

真實而理性地引領過,

在遭遇絕望和傷害時,

你才能心懷希望地面對生活。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

就是被愛和信賴滋養的孩子,

從父母身上學到的煙火氣。

這種熱愛的氣息,

是比考試、成績和面子重要100倍的事情,

是一個人掉進黑洞時自我搭救的階梯,

更是一個人從不幸變得幸福的奇蹟。

4

是什麼,能讓你走出絕望的谷底?

這是一個心理學實驗。

最終的答案是,讓一個人走出絕望的,

不是升職,不是加薪,不是獲獎,

甚至不是愛人和孩子,

而是自己內心熱愛的事情。

比如,烹飪,畫畫,插花,

寫作,音樂,舞蹈,運動……

紀錄片《人間煙火》

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伯特恩·皮特森,

曾治癒過很多抑鬱症患者。

他說,很多人不理解抑鬱症患者為什麼不快樂,

甚至用看似正確又毫無意義的套話,

安慰他們「你要快樂啊,你要活下去啊」,

這無疑是非常愚蠢的。

因為,一個人,

只有做一件他熱愛的事情時,

他才感覺到自己活著,

才能擊敗人生的逆境,

進而明白人為什麼活著。

人,是為熱愛而活著的。

所以,教育的意義,

不是讓孩子考高分,

上名校,買別墅,賺大錢,

而是引領孩子找到內心的熱愛,

看他在熱愛的事情上,

做個極致沉醉者

這才是一切教育的終極目的,

也是所有真愛的最終歸宿。

紀錄片《人間煙火》

最後,我想把皮特森在《生命的十二法則:解決混亂的靈藥》中,

傳遞的這個理念,分享給更多人:

為人父母,在你徹底修成佛之前,

最好俯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

告訴孩子,你也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你需要孩子的幫助,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打開你的心,讓孩子看見裡面的真實。

儘管它有時候看起來不夠好,

甚至有點醜陋和難堪。

但孩子會從這真實中,

感受到愛和信賴。

這樣,在他們自己不夠好,

甚至醜陋和難堪時,

願意把心打開

讓你看見那些不好的東西。

並用你們之間流淌的愛和信賴,

治癒那些看似無法逾越的絕望,

無法驅除的陰霾。

是的。

親愛的小孩,我願當你不夠好的朋友。

因為,我不比你更勝一籌。

除了愛,我什麼也給予不了你。

所以,請你,給我點時間,

讓我好好愛你。

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

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被詩詞富養大的孩子有多迷人?
目標感越差的人,越好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