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煩惱,為什麼自己無論如何小心翼翼、認真仔細,卻總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總會在不經意間讓他人失望甚至得罪某人,從而悶悶不樂。

事實上,宇宙中的一個重要法則便是: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完美的。對於人而言,也是如此,我們常說「人無完人」,任何人的身上都會有瑕疵,如果我們將這條法則放到社交中,就會變為:你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人。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沒有必要太過於糾結,為了迎合他人而傷害自己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行為,因為它並不能給你帶來實質來的價值,同時從長遠來看這樣做反而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事實上,一定程度的讓身邊的人失望,也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在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中,將一個人總是看重他人感受的心理成為內耗效應(Internal friction effect),出現內耗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內心資源分配的不協調,具體可以說是不尊重自己。對於每個人而言,自我價值總是最為重要的,在滿足自我價值的基礎上再去滿足他人,才是正確的做法。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這種內耗效應的出現與原生家庭的情感體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在小時候與父母的相處模式與互動手段,會很大影響我們人格的最終形成。那些在家庭中對孩子特別嚴厲的家長最終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膽小而謹慎,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別人對他們失望,如果有人對他們不滿意,就能引起他們非常嚴重的焦慮感。

這些現象在心理學看來,都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人為自己而活,做事也因自己而做,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只要能夠問心無愧,那麼自己的做法便是合理的。

人們發現,那些「內耗效應」嚴重的人一般都有著好脾氣與強大的忍耐力,因為他們總覺得,一旦自己表現出太多的個性,就會招致其他人的不滿;同時在其他人對自己造成傷害、忽視、侵犯、指責、暴力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應對措施也僅僅是反思自我而不是奮起反抗。

心理學普遍認為,憤怒是人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當人受到的傷害超出了個人心理承受極限時,就會迸發出憤怒的情緒,以幫助自己擺脫被壓制的狀況。但同時,憤怒也常常導致自身與他人之間的矛盾變得尖銳,因此一些人會害怕對別人發怒,害怕因此而讓別人失望與厭惡。

但事實上,憤怒也是一個人正常情緒的一部分,在必要情況下的合理宣洩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相反,他人也會因為你的憤怒而清楚了解你的態度與底線。

但是,並不是所有害怕出錯的人都是自卑與不尊重自我,有的人不想讓他人失望,並非是想照顧他人的感受,而是為了維護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或者是在某些人身上有利可圖,這種表現有可能預示他們是隱秘自戀者(Secret Narcissist)。

相比起通常的自戀情結,隱秘自戀者的內心通常更為陰暗可怕,他們冷漠而無情,自私而虛偽;他們的謙虛與謹慎不過是為偽裝自己真實目的而披上的面具;他們也會通過不斷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強大的形象來維持自身的安全感。美國哈佛醫學院心理學教授克雷格馬爾金(Craig Malkin)說道:「隱秘自私者不會真正地考慮他人。」

儘管如此,那些隱秘自戀者冷漠的外衣下依然有著一顆渴望被他人關注的心,正是這樣的心態促使他們不斷精益求精,以完善自己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事實上,隱秘自戀者大都有一個孤獨而壓抑的童年,他們害怕自己某一方面不夠完美,而回想起從前一點點失誤就會被父母否定的生活。

要想真正擺脫這種心態,最根本的方式是建立正確的自尊。需要注意的是,自尊與自戀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自尊是指個人在對自身形成完整認知之後,仍然認同自己的心理,自尊的主要能量來源是自我,而不是他人的評價與態度。

我們作為人,不可能和神一樣擁有完美的身軀與思想。最可怕的事情並不在於你會犯錯,而是內心對錯誤的藐視與排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裡明明有好多要說的,臨場卻忘記了怎麼辦?心理學分析怯場
夫妻之間,吵架模式決定感情的長久|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正確地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