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60多歲老將軍重出江湖,五年滅掉三個國家,但卻被抹黑上百年

60多歲老將軍重出江湖,五年滅掉三個國家,但卻被抹黑上百年

在古代,知識普及率是非常低的,全國90%以上人口都是文盲並非虛言。在這種大背景下,很多人了解歷史是通過耳口相傳的故事或演義來實現的。

演義雖然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其中人物大多也都是真名實姓,但是其所敘述的卻多有誇大或不實之處,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形象創造。

這就造成一種顛倒黑白的可能性存在:有的人物在真實歷史上是非常正面的,但在演義中卻被塑造為了反派人物。

其中,被黑得比較慘的一位就是唐朝名將蘇定方。

直到現在,很多不太看史書朋友都覺得此人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反派,但真實歷史上的蘇定方可是一位實打實的名將,其打出來的戰績到今天看來都都令人心潮澎湃。

本文,我們就剝離演義的迷霧,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蘇定方。

一:年少成名

蘇定方,冀州武邑縣(今河北武邑縣)人,本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出生於592年。

史書中關於蘇定方的最早記載是:

當隋季,率里中數千人為本郡討賊。定方驍悍有氣決,年十五,從父戰,數先登陷陣。

也就是說隋朝時,蘇定方跟著其父親率領數千人為本郡討伐賊人,其僅15歲時便可擔任先鋒,並屢屢陷陣。

蘇定方15歲時是607年,此時隋朝營建東都洛陽及大運河的工程已經啟動,並在黃河南北徵募上百萬人,很多人被逼造反,不過規模還沒有後來那麼大。

因此蘇定方家此時是為隋朝征戰,而且從其家可號召數千人作戰的情況來說,絕對屬於河北地方豪強之列,而不是普通的家庭。在這種家庭背景下,自年幼起便要接受充分的軍事教育,因此隋唐之際,很多名將都是從10多歲開始便投身行伍了。

隋煬帝百萬大軍征討高句麗失敗後,全國性的起義終於被引爆,河北地區的起義軍以竇建德為首,接連擊敗隋軍。

蘇定方的父親去世後,由他帶領部眾,接連擊敗了「劇賊張金稱、楊公卿」等,而被鄉黨所敬重;後來蘇定方率部投奔了竇建德起義軍。

竇建德手下大將高雅賢十分看重蘇定方,並認其為義子,蘇定方遂在河北軍中站穩了腳跟。

當時各地勢力中,西方以攻佔長安的李唐政權為盛,東方則是竇建德所建的夏政權,夾在中間的是王世充的鄭國。

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軍圍攻王世充所在的洛陽城,竇建德率軍十餘萬,號稱三十萬前往救援。

李世民親率驍勇三千五百人抵達虎牢關,阻擊竇建德的援軍。竇建德有極大的兵力優勢,但是低估了李世民的膽量及唐軍精騎的戰鬥力。

於是群臣朝謁竇建德時,李世民突然率精銳騎兵衝擊其中軍大營。

建德召騎兵使拒唐兵,騎兵阻朝臣不得過,建德揮朝臣令卻,進退之間,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東陂。竇抗引兵擊之,戰小不利。世民帥騎赴之,所向皆靡。

竇建德中樞指揮被打亂後,唐軍卷旆而入,橫掃諸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人,其中包括竇建德本人。

這次戰役,蘇定方參與與否不得而知,不過此戰後,蘇定方仍追隨竇建德部將劉黑闥進行反唐作戰。

622年3月,李世民在洺水之戰中擊敗了劉黑闥軍,此戰中唐軍羅士信戰死,蘇定方的養父高雅賢也在此戰中陣亡。

羅成的原型就是羅士信,但是沒有任何記載證明是蘇定方殺掉了羅士信,而且他是城破後被俘,而拒不投降,被劉黑闥下令殺掉的,跟蘇定方也沒什麼關係。

不過劉黑闥雖然殺了羅士信,其部眾卻在洺水之戰中損失慘重,本人僅率數百殘騎逃往突厥。

622年6月,劉黑闥在突厥幫助下再次捲土重來,齊王李元吉奉命鎮壓,但被擊敗,李道玄也戰敗被殺;唐朝啟用太子李建成為帥,再次擊敗了劉黑闥,並最終將其俘殺。

這次作戰中李建成採納了魏徵的建議,「只誅首惡,餘黨不問」,於是戰後並沒有追究蘇定方等人,其得以解甲歸田,重歸鄉里。

這段歷史實際上很重要,因為蘇定方有過在竇建德、劉黑闥集團反唐的經歷,實際上是其不被唐庭文官集團喜歡的一個很重要因素,也直接影響了他本人的仕途甚至是相關記載。

二:勝而寡賞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隨後不久登上皇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的皇帝,其登上皇位後國家已經基本統一,於是便改革軍制,在全國確立了府兵系統。

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號,而關內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隸諸衛。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為上,千人為中,八百人為下。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長史、兵曹、別將各一人,校尉六人。

凡發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與折衝勘契乃發。若全府發,則折衝都尉以下皆行;不盡,則果毅行;少則別將行。

身為地方豪強的蘇定方也被納入了府兵系統,為匡道府折衝都尉,理論上統兵八百到一千兩百人。

唐朝內部雖定,但外患嚴重,北部邊疆的東突厥動輒以十餘萬騎兵入塞,並直接威脅到了長安的安全。太宗皇帝穩定了國內局勢後,便開始集中兵力北伐東突厥。

629年,以并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眾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第二年正月,李靖親率一萬名精銳騎兵突襲東突厥頡利可汗的大本營——定襄。唐軍的行動完全出乎東突厥的意料,於是大敗而逃,唐軍斬首萬餘,俘獲十餘萬。

這次作戰,擔任唐軍先鋒的便是蘇定方。

史載,(蘇定方)率彀馬二百為前鋒,乘霧行,去賊一里許,霧霽,見牙帳,馳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惶窘各遁去,靖亦尋至,餘黨悉降。

此戰後不久,頡利可汗被唐軍俘獲,東突厥正式滅亡。

這次戰役是典型的閃擊斬首作戰,是唐朝軍神李靖的經典之作,但是李靖卻最初並沒有得到封賞,反而被太宗責怪。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御史大夫溫彥博上奏:譖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而詭異的是《舊唐書》記載的是溫彥博上奏,《新唐書》則是蕭瑀。

李靖的表現是:無所辯,頓首謝。

因此有很大可能是兩人都彈劾了李靖,而從李靖隨後的表現來說,可能確實存在軍隊戰勝後掠奪財寶的可能。這一點實際上無所苛責,因為當時的軍隊在戰勝後都是如此,要拿出來說事兒,那就是個事兒,按下不表,那也問題不大。

李世民的表現很有藝術,他先是責備了李靖,然後又說: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勛,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賞賜綢緞千匹,增加食邑五百戶。

這充分展現了唐太宗的識人馭人之術,實際上出身軍伍的李世民並非不能理解李靖,而是借著這個機會趁機敲打這位唐軍的統軍大將。因為自己當皇帝後,自然不能像之前那樣經常遠征,而有這個能力的李靖必須要絕對服從於自己。

但是從這件事情我們也不難看出,朝中的一批文官是不喜歡李靖的,或出於利益或出於嫉妒,情況各有所異。而且在李靖此次滅亡東突厥之戰中,還得罪了一個人——唐儉。

唐儉出身於官宦之家,是李家太原起兵時的元勛,在李淵拿下長安後就被封為是晉昌郡公,後與李靖同被列為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在李靖滅東突厥之戰時,唐儉受命招撫頡利可汗,李靖效仿當年韓信攻齊之策,以精兵突襲,大獲全勝。這種打法實際上是置唐儉於死地,不過唐儉沒有落得酈食其的下場,而是趁亂逃了出來。

可想而知唐儉對李靖會是一個什麼看法,再加上溫彥博、蕭瑀等人對李靖也都有意見,所以朝中與李靖不合的文官系統勢力是很大的。

可是李靖是唐軍統帥型的人物,李世民都不得不依賴這個人,自然不能指望能給他下多少絆子。

但是,定襄之戰擔任唐軍先鋒的蘇定方就未必了。

之所以前面鋪墊這麼多,是因為蘇定方在定襄之戰後,奇蹟般地在正史中消失了25年。這次戰役,蘇定方被提升為左衛中郎將,當時他38歲,正是一名將領的黃金時期。

而在630年之後的25年時間中,唐朝並非沒有仗可打,向東攻擊高句麗,向西開拓西域,都是用人之際。但是蘇定方卻像人間蒸發一般,從38歲一直到了63歲,原地踏步了25年。

我們再仔細回顧下前面的鋪墊:溫彥博、蕭瑀彈劾李靖軍紀敗壞、搶掠珍寶,而蘇定方所率的是先鋒軍;唐儉因唐軍突襲差點死於亂軍之中,蘇定方就是唐軍的先鋒官。

既然文官集團搞不動李靖,搞個蘇定方出氣還是能做到的,更何況蘇定方早年前還參加過竇建德軍隊抵禦唐軍,這種人在朝廷中沒有很厚的根基,讓其坐冷板凳也不是不可能。

而從唐太宗角度來說,唐軍中善戰之將比比皆是,並不差一個蘇定方,犧牲掉一個蘇定方,換來文官們出一口氣,在他這個位置上看來,是划算的。

坐冷板凳的這些年,蘇定方估計沒閑著,一方面肯定是鍛煉身體,研讀兵法;另一方面估計沒少問候朝中的那些文官們。

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蘇定方可能就此埋沒了,但是機會終於在655年出現了。

三:老將出山

649年,一代英主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李治是作為武則天的背景板存在的,但實際上李治的雄心壯志不亞於其父親,甚至於唐朝的最大版圖就是在李治時期實現的。

版圖不是充話費送出來的,而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大規模征戰需要精兵強將,而其父親時代的那一批名將,此時已是老兵逐漸凋零,新一代將領還沒有成長起來。

於是李治選擇在老將中選出還能馬上征戰者,再赴疆場。

此時,跟蘇定方過不去的那一代文官大多已經去世或不在中樞機構,這位63歲的老將軍終於迎來了機會,奔赴高句麗戰場。

25年前,正值壯年的蘇定方率兩百名精銳騎兵突襲東突厥大營,自己升為左衛中郎將;如今25年時間過去了,自己還是這個位置,但是好在還有征戰的機會。

此次出征是應新羅的要求進行增援的,當時高句麗跟百濟、靺鞨等勢力形成一大集團,而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則與唐是聯盟,新羅抵擋不住高句麗聯軍的攻擊於是向唐朝求援。

唐高宗以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為將出兵萬餘人往赴救援。

程名振也是出身於竇建德起義軍,後來追隨唐軍圍攻劉黑闥集團,劉殺掉了程名振的母親和妻子,最後俘獲劉黑闥後程名振親自將其斬首。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未能一戰滅國後便以程名振為將屢次攻擊高句麗,多有戰功;唐高宗即位後,依然重用程名振,用於東北方向作戰。

因此蘇定方極有可能之前就認識程名振,兩人率軍渡過遼水後,高句麗軍見唐軍兵少,便渡過貴端水迎戰,結果被程、蘇二人打得大敗而逃。

這次戰役規模並不算很大,但是唐高宗很高興,因為他發現了蘇定方這把寶刀。

655年時,唐軍的重點在西域,因此在東北方向只做牽制性攻擊;貴端水之戰後,蘇定方被唐高宗火速從東線掉到了西線,擢升為右屯衛將軍,參加蔥山道大總管程知節統帥的西征軍。

這次征戰的目的在於一舉殲滅西突厥,此戰的唐軍總指揮程知節就是民間大名鼎鼎的程咬金。

程知節的壯年時以勇力著稱,但是在玄武門之變後實際上並沒有統軍出征強敵的記錄,此時的程知節已經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挂帥出徵實屬無奈,因為李治手中沒有多少能挂帥的將軍。

至少程知節的地位極高,能夠壓制唐軍各路將軍,這就夠了。

唐庭內部當時營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因此西征大軍直到656年才正式出發:當年八月程知節擊西突厥,與歌邏、處月二部戰於榆慕谷,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副總管周智度攻突騎施、處木昆等部於咽城,拔之,斬首三萬級。

西征軍連勝之後,在鷹娑川遭遇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所部的兩萬精銳騎兵,唐軍總管蘇海政與之交戰未分勝負,而西突厥鼠尼施部兩萬名騎兵又殺到了戰場。

蘇定方接著塵土飛揚的機會,親自率領五百名精銳騎兵「逾嶺馳搗賊營」,再現當年的斬首行動。西突厥軍隊大敗,唐軍「追奔二十里,殺獲千五百餘人,獲馬及器械,綿亘山野,不可勝計」。

副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功勞,於是對大總管程知節說:賊雖走,軍死傷者眾,今當結輜重陣間,被甲而趨,賊來即戰,是謂萬全;而且還矯制收軍不深入。

實際上按照唐軍的一貫打法,陣前擊敗敵軍主力後就要全速追擊,運氣好的話可擒殺對方主將,戰果也不止前面提到的那點。

但只追擊了二十里就收兵,無疑使得蘇定方突襲獲得的戰機付之東流,於是蘇定方親自找到程知節說:

天子詔討賊,今反自守,何功之立哉?且公為大將,而閫外之事不得專,顧副將乃得專之,理不其然!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

《資治通鑒》上記載的更為激進:

出師欲以討賊,今乃自守,坐自困敝,若遇賊必敗;懦怯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為大將,豈可更遣軍副專其號令,事必不然。請囚文度,飛表以聞。

這基本上就是指著程知節的鼻子罵:我們出來是打仗的,你身為主將,這麼怯懦還怎麼立功?把王文度抓了再說!

以蘇定方當時的地位敢對程知節說這種話,其實足見氣憤到了極點,當時的態度也絕對不是和顏悅色的。

其實蘇定方如此惱火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在家中憋了整整25年的將軍比任何人都想建功立業,如此大好的機會喪失了,不惱火是不可能的;而且唐軍「士卒終日跨馬被甲結陳,不勝疲頓,馬多瘦死」,真正與士卒一起突擊搏命的蘇定方也著實看不下去。

不過程知節雖然沒有當面處罰蘇定方,卻也沒有聽從他的意見,而是揮軍到了怛篤城,當地民眾開城投降了唐軍。

這時,王文度又來了餿主意,稱:師還而降,且為賊,不如殺之,取其貲。程知節又聽從了王文度的建議,於是將怛篤城數千降人全部殺掉,而將其財物掠奪一空。

蘇定方對此舉的態度是:此乃自作賊耳,寧曰伐叛!不參與殺降和掠財。

主帥如此,此次大規模西征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征軍回到長安後,唐高宗李治對程知節等人的行為非常不滿,「文度坐矯詔當死,特除名;知節亦坐逗遛追賊不及,減死免官」。《新唐書》程知節傳中不過短短四百餘字,晚年這樁殺降免官事件也被記錄其中,可謂是人生污點了。

而蘇定方,則因其戰功以及戰場上的表現再度在唐高宗那裡得到了肯定,更大的機會即將到來。

四:攻滅三國

鑒於程知節遠征西突厥沒有取得成功,657年唐高宗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任雅相、葯羅葛·婆閏等人為副將再次出征,蘇定方終於得到了獨當一面的機會。

唐軍西征至今阿爾泰山北,先攻西突厥處木昆部,將其擊敗後俟斤懶獨祿等帥萬餘帳來降,蘇定方在招撫之後,選出了千名騎兵跟隨唐軍作戰。

當唐軍進至曳咥河西時,西突厥集合了十部的十萬名騎兵來與唐軍決戰,而蘇定方手下唐軍及回紇兵總數才一萬餘人。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直接進兵,將唐軍包圍了起來。

唐軍這萬餘人中,既有步兵也有騎兵,蘇定方「令步兵據南原,攢槊外向,自將騎兵陳於北原」。

阿史那賀魯率西突厥騎兵三次衝擊唐軍步兵方陣,皆被擊退;蘇定方趁機率騎兵大舉突擊,一舉擊破了突厥軍隊的包圍,追擊三十里,斬俘數萬人。

第二天,唐軍繼續勒兵追擊,胡祿屋等五弩失畢部悉眾來降;五咄陸部聽說可汗戰敗,於是也向歸化唐軍的阿史那步真投降。

為防止阿史那賀魯東山再起,蘇定方命蕭嗣業、回紇婆閏將胡兵趨邪羅斯川追擊;自己與任雅相將新附之眾繼之。

當時天下大雪,平地積雪兩尺,軍中將領建議等天晴再追。蘇定方說:虜恃雪深,謂我不能進,必休息士馬;亟追之可及,若緩之,彼遁逃浸遠,不可復追,省日兼功,在此時矣!

於是唐軍在大雪中追擊阿史那賀魯,正所謂「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到雙河時與西突厥歸化唐朝的阿史那彌射、步真匯合。

在距離阿史那賀魯大本營200里處,唐軍編隊完畢,而後長期直入。

阿史那賀魯也是心大,剛打了敗仗還有心思準備打獵放鬆心情,可惜碰上了追擊狂人蘇定方——結果一戰就把核心部落的數萬人全都送給了唐軍。

不過阿史那賀魯倒真的是長跑將軍,又躲到了中亞的石國,蘇定方派蕭嗣業率軍繼續追擊;自己安撫了西突厥投降各部後,率主力回師。

阿史那賀魯在跑到石國西北蘇咄城,人馬飢乏,遣人齎珍寶入城買馬,城主伊沮達官詐以酒食出迎,誘之入,結果將其全部抓獲。

蕭嗣業率唐軍追至石國後,該國將阿史那賀魯一行人全部交給了唐軍,至此西突厥滅國。

唐朝在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護府,以阿史那彌射為左衛大將軍、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押五咄陸部落;阿史那步真為右衛大將軍、濛池都護、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

西突厥被滅後,唐之州縣極西海矣!

抓到阿史那賀魯後,蘇定方著戎服奉賀魯以獻,唐高宗大喜,擢升蘇定方為左驍衛大將軍、邢國公,別封子慶節為武邑縣公。

659年,蔥嶺以西的思結闕俟斤都曼率部叛亂,並與疏勒、朱俱波、蔥嶺國合流,攻破于闐。

當時唐朝安西四鎮雖已設立,但是常駐兵力很少,大戰的話會從內地調兵;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再度西征。

在這裡我們注意一下,于闐位於塔里木盆地南緣,與吐蕃接壤。當時,吐蕃在全力消化吐谷渾,且在暗自積蓄力量準備進攻唐朝。這個情況都曼可能也知道,因此聯合蔥嶺國家叛亂並攻下於闐後將形成一條連接蔥嶺以西、蔥嶺、塔里木盆地、吐蕃的完整戰線,這顯然是唐朝不想看到的。

而蘇定方的行軍路線就選擇了走吐谷渾路進入塔里木盆地,進而再討平都曼。

在青藏高原上的烏海,吐蕃軍隊與唐軍爆發了一場唐朝史書中沒有記載的戰役。

據吐蕃文獻《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羊年》記載,達延莽布支於烏海之東岱處與唐軍交戰,達延亦死,以八萬之眾敗於一千。

達延莽布支是吐蕃副相,實權派人物,當時率軍正駐屯在吐谷渾。

此戰極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蘇定方在率軍進發途中,遭遇了大隊的吐蕃軍隊。蘇定方發揮了自己慣用的斬首戰術以一千名精銳騎兵突襲了吐蕃軍的大本營,並斬殺了吐蕃副相達延莽布支,使得吐蕃軍陷入混亂,無力再對唐軍形成威脅。

此次作戰唐軍沒有大規模投入兵力,實際上吐蕃軍也不大可能八萬人全部參戰,但是統軍大將被殺,吐蕃人還是非常在意的,因此特意記載「八萬人敗於一千」。

而在蘇定方角度來看,可能並不知道此戰幹掉了吐蕃副相,只視為一次小戰,而唐朝後來記錄的文官們與蘇定方關係並不好,因此很多記載是遺失的,也就沒有這次戰役的隻言片語。

回到主線任務,蘇定方率軍抵達戰區後,還是那套慣用的閃擊戰打法。

他「選精卒萬、騎三千襲之,晝夜馳三百里,至其所」,都曼顯然沒想到唐軍如此快速,於是「戰無素,遂大敗,走馬保城」。

蘇定方率唐軍將馬保城團團圍住,都曼驚懼,在得到蘇定方不殺的保證之後,率部投降。

當時唐朝本來想重罰都曼,定方頓首請曰:臣向諭陛下意,許以不死,願丐其命。帝曰:朕為卿全信。乃宥之。

660年,百濟國依靠高句麗的援助,不斷侵襲新羅。唐高宗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以伐百濟。

此時,唐朝的重心顯然又轉移到了東線,十萬之眾就是滅國的陣勢。

唐朝大軍從山東半島出發,渡黃海,抵達朝鮮半島西海岸的熊津江口,百濟軍隊守江口據止唐軍。

定方出左涯,乘山而陣,與之戰,賊敗,死者數千。王師乘潮而上,舳艫銜尾進,鼓而噪,定方將步騎夾引,直趨真都城。

在這裡,百濟國舉傾國之兵與唐軍戰,但唐軍「酣戰,破之,殺虜萬人,乘勝入其郛」。

百濟王妃頭飾

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北走,定方進圍其城,義慈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

義慈的孫子說:大王和太子不在,當叔叔的自立為王,唐軍走了之後,該怎麼辦?於是率左右縋城下,人多從之。蘇定方則使士登城,建唐旗幟,迫使「泰開門請命」,百濟大將禰植帶著國王義慈投降,百濟太子扶余隆也率諸城主投降。

不久後,蘇定方帶著扶余義慈、隆、泰,呈獻東都洛陽,百濟國滅。

唐朝在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並置帶方州,以一萬名唐軍和七千名新羅軍鎮守。

唐書載:定方所滅三國,皆生執其王,賞賚珍寶不勝計,加慶節尚輦奉御,這一年蘇定方68歲,出山僅僅不過五年,縱橫東西萬餘里,創造了漢人將領歷史上極為顯赫的戰績。

百濟國平定後,因士卒掠殺的緣故,降黑齒常之叛亂,蘇定方派軍前往鎮壓,但是沒有攻克其據點。

不過蘇定方並沒有將黑齒常之太過於看重,不久後便率唐軍主力撤離了,從唐軍只留下一萬人的情況來看,黑齒常之並沒有形成太大的氣候。

《新唐書》載黑齒常之克服百濟兩百餘城應是謬誤,因為百濟國總共才兩百城,因此一般認為黑齒常之在唐軍主力撤離後,又攻佔了二十餘城。

此後唐軍主力進攻高句麗,一直沒顧得上百濟,主要是唐軍留守部隊和新羅與黑齒常之交戰。

663年,劉仁軌率唐軍來援,日本也派數萬援軍支援百濟,兩軍在白江口大戰,日軍大敗,百濟復國運動也被唐軍鎮壓,黑齒常之歸順劉仁軌,此後成為了唐朝西北戰線的一位名將,這是後話了。

唐軍主力匆忙撤離百濟,一方面有糧食緊張的緣故,更大的原因是唐高宗希望唐軍乘勝滅掉高句麗。

660年12月,唐朝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擊高麗。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661年春,唐朝徵募了四萬四千人充實平壤、鏤方行營;並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帥回紇等諸部兵詣平壤。

這次戰役的聲勢極大,而且請注意唐軍沒有總指揮,因為唐高宗是打算自己親征的,但是因為皇后抗表諫親征,於是沒有成行。

這次作戰,蘇定方破高句麗於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而北線唐軍趁著鴨綠江封凍的機會「鼓噪進軍,大破高句麗軍,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悉降,高句麗主帥男生僅以身免」。

不出意外的話,高句麗將在這次戰爭中亡國,但是意外恰恰發生了。

唐軍主力集中在高句麗方向時,回紇酋長婆閏卒,侄比粟毒代領其眾,與同羅、仆固犯邊,這不僅使得唐軍中的回紇軍無法效力,更使得唐軍抽調了大量部隊回師。

而蘇定方的圍攻軍又遭遇了大雪天氣,補給困難,於是在第二年年初被迫自平壤城下撤圍;此次大戰雖然未能滅掉高句麗,但也予其以重創,6年之後高句麗被唐所滅。

從高句麗前線回軍後,蘇定方任職涼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吐谷渾,其在職期間,吐蕃未敢犯邊。

667年,七十五歲的蘇定方病逝於西北前線,這一年距離他隨父起兵過去了整整60年,距他襲破東突厥牙帳過去了37年,距他再次躍馬揚鞭僅僅不過12年。

但是儘管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蘇定方卻並不為文人們所喜歡,這位出自竇建德起義軍的將軍,在定襄之戰中成為了文人們暗黑的對象,以至於一直坐了25年的冷板凳。

重新出山後,蘇定方取得了顯赫的戰果,但是在文人記錄史書的大背景下,他的很多戰果並沒有被記錄下來,所留下來的只是無法被刪掉的那一部分。

甚至於當這位老將軍去世之後,唐高宗都沒有得到消息,不過皇帝對於蘇定方評價是很高的,他知道消息後責備左右:定方於國有功,當褒贈,若等不言,何邪?於是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謚曰庄,算是給蘇定方蓋棺定論了。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唐朝的文人們看不上蘇定方,後世的文人們亦是如此,還在演義中將其塑造為了反派形象,使得一代名將以惡名流於大眾之世,實在是令人憤慨。

但是,歷史的真相終究不會被演義所遮蓋,蘇定方名將的歷史地位將永存於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8年時間損失2300多輛坦克,敘利亞裝甲部隊是如何撐過來的?
孫立人新一軍活埋1200名日軍?其實俘虜總數都沒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