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誰是世界第二長城?地球知識局

誰是世界第二長城?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1179-世界第二長城

作者:深眸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在國人的心目中,長城顯然是古代帝國留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遺產。這是一處從西周就開始修築的世界文化遺產,人為地分割了古代農耕文明和游牧勢力,保障了歷代中央帝國的安全,也是帝國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貿易的前線。

關內和關外曾經是兩個世界

(圖片@圖蟲·創意)

但用城牆分割帝國和蠻族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屬,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因同樣需求而建立起的防禦性建築。朝鮮高麗王朝曾築起高牆抵擋契丹人,羅馬帝國也在英國修建長城以區隔異族,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更是見證了歷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者之間的利益爭奪。

英國哈德良長城遺址

(圖片來自wikimedia)

這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世界長城,但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的伊朗境內有一座長度上堪稱世界第二的長城,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卻逐漸被人們遺忘。一直到1990年,生活在附近幾英里的伊朗人也還不知道祖先留下了這麼一座遺產。這是怎麼回事呢?

長城就位於今天伊朗的東北邊疆附近

為抵禦強敵而巧妙設計

這座長城因位於戈爾甘(Gorgon)地區而得名「戈爾甘長城」,又因其翻新後的牆塊顏色為紅色被稱為「紅蛇牆」,是由泥磚、燒磚、石膏、砂漿以及粘土築成。

戈爾甘長城遺址,可以明顯的看到用到的材料

(圖片來自wikimedia@Amir Ali Razzaghi)

大體上來看,戈爾甘長城綿延近200公里,寬10米,高3米,西起裏海一直延伸到東邊的皮什卡馬山脈,是英格蘭北部哈德良長城的三倍多,而且每10-50公里處就有一個防禦要塞,整座長城沿線有30多座,防禦非常嚴密。

戈爾甘長城(Great Wall of Gorgan)的大致線路

在今天伊朗和土庫曼邊界以南

(戈爾甘長城北邊那條清晰的合理會就是伊土邊界大致走向)

從長度和軍事作用來看,全世界只有中國長城的牆體系統才能超越它。

這是一座成型於公元5—6世紀之間,幫助伊朗薩珊波斯王朝抵禦外敵入侵而建的城牆。

帝國雖然最終亡於阿拉伯人之手

卻是波斯人歷史記憶中永遠的正統

(圖片來自wikipedia@Fabienkhan)

那時候的波斯帝國,正是如日中天的年代,一再西征虛弱的東羅馬帝國,試圖開疆拓土。但同時,帝國自己也有無法擊敗的敵人,那就是他們北方強悍的白匈奴人。

當然,薩珊波斯最大的敵人還是西邊的東羅馬帝國

但白匈奴的南下可能令薩珊腹背受敵,不可不防

(當時的阿拉伯民族還在諸部混戰之時,不成氣候)

這時候緊鄰匈奴人、靠近裏海的戈爾甘地區的戰略地位就凸現了。這裡全年氣候溫和且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種植和游牧業的發展,擁有數量龐大的居住人口,一直以來是二者激烈爭奪的焦點。為了一勞永逸地抵擋白匈奴南下,波斯國王下令在戈爾甘地區修起城牆,並駐紮了大約3萬名士兵來保衛它。

在乾旱的中亞草原與乾旱的伊朗內陸之間

在裏海與厄爾布爾士山脈之間這塊土地

可以說是難得的氣候濕潤水源充裕的地方了

如果被白匈奴佔領,將成為進攻整個伊朗高原的跳板

從牆體的設計來看,建造者充分考慮了建設速度和實用性:牆面較為粗糙但排列整齊,磚塊的尺寸和形狀也幾乎固定,偏差很小,如此便可以按照標準流水線建設這座屏障,也可以準備大量備用件快速修補某處的損壞。

(圖片來自mehrnews.com/news/3664743)

考古學家發現,戈爾甘長城附近還有窯爐的殘骸。這說明磚塊就是在現場生產的,以減少運輸的消耗。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波斯帝國並沒有像中央帝國一樣擁有充足的時間精雕細刻,一切工程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戈爾甘長城具有很高的軍事屬性。

裏海水域的存在則為快速修牆提供了便利。在戈爾甘長城南面,波斯人開掘了一些運河來方便後勤運輸,其中一條長約50公里長的運河專門將戈甘魯德河裡的水引到長城內。

一方面,將水引入作為長城防衛的附屬品,成為騎兵難以跨越的障礙;另一方面,發達的水路也可以將內地的糧食和士兵源源不斷的運往戈爾甘長城要塞,不僅解決了物資保障問題,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用水,甚至為磚窯供水。

這一地帶其實有著眾多天然河流

相比呼羅珊地區更加依賴人造灌溉系統(坎兒井)

這裡恐怕才是東伊朗最好的土地吧(其實也比較冷)

(圖像來自google map)

當時帝國工程師的技術水平也很高。他們為靠近運河的長城設計了一個持續的坡度,以確保牆體不會因暴雨天氣而被水流沖斷。

雖然和中國的長城一樣,戈爾甘長城也不能完全嚇退勇猛的蠻族騎兵,但高大雄偉的建築再加上湍急的運河輔助,還是起到了很大的威懾作用,而這背後則是薩珊波斯強大的國力和發達的工程技術的支持。

當然,波斯人先進的工程技術也不止用于軍事方面

這個相當缺水的國家在水利工程方面也有諸多壯舉

(胡齊斯坦灌溉系統,圖片來自wikipedia@Darafsh)

守衛長城的士兵不容易

和大多數戍守邊疆的古代世界將士們一樣,守衛戈爾甘長城的波斯士兵也不容易。

雖然長城周邊有運河,可以裝載士兵在邊境和內地來回穿梭,但白匈奴人的馬上機動力顯然比運河船隻更高。他們經常在長城各部進行突如其來的武力騷擾,攻其一點,隨後又撤離,讓守軍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英國博物館內的白匈奴人御馬者

(圖片來自wikimedia@PHGCOM)

有時候,白匈奴還會進行波段攻擊,以多人、多批次、多地點發動進攻,這又大大增加了守城士兵的機動難度。而如果士兵們稍一疏忽,錯判了進攻人數和進攻地點,在波斯帝國嚴苛的軍法下,又會被長官嚴厲訓斥甚至鞭打。

即使白匈奴人不來,疾病也經常折磨著這些士兵。

長城所在的裏海邊緣氣溫較低,冬天的夜晚更是寒冷。很多士兵從帝國內地而來,並不適應這樣寒冷的氣候,長城上的巡邏又日夜不能停止,很多人因此染上了傷寒。

一直感覺《亞爾斯蘭戰記》講述的就是薩珊波斯帝國

北部的海是裏海,東北方的游牧入侵者就包括白匈奴

圖片來自漫畫《亞爾斯蘭戰記》

在當時醫療水平下,即使是輕微的感冒也不容易康復,很多士兵服藥一兩個月才能見好,如果處理不當甚至還會變成重度呼吸道感染,那可就神仙難救了。

但由於北方戍邊人手有限,戰士們必須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在匈奴人到來時,很多士兵都是抱病上戰場,非戰鬥減員比例極高。

公元644年,守衛戈爾甘長城的士兵共有2萬3千人,而當年冬天北方游牧民族進攻時,四分之一的士兵都因藥物和糧食無法及時運達,而在飢病交迫的窘境中與敵人交鋒。這些身體虛弱的守軍自然不是有備而來的匈奴人的對手,最終慘死在敵人的刀下。

(圖片來自mehrnews.com/news/3664743)

即使沒有戰爭,士兵們也飽受相思之苦的困擾。

薩珊波斯王朝仍然是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國家,生兒育女、重視家庭是教徒們的主要善行之一。可戍守長城的人中只有少數有身份的非士兵人員可以攜帶家眷,大多數士兵只能期待國家有重大節日時才能通過輪值形式回家看看。如果遇到匈奴人進攻的高峰期,這樣的夢想也只能是一個奢望,邊疆的生活總是很辛苦的。

記憶中壯麗首都的模樣,也已逐漸模糊

(圖片來自wikimedia)

可就是這樣,國家也沒有為這些戰士準備足以安撫內心的軍人福利。由於戍守長城是一個防禦行為,並沒有多少主動出擊的機會,建立功勛的機會很少。甚至那些在戰事頻繁的西線戰場的士兵,還會看不起這些沒有機會立功的同袍。

西線和北線同樣有戍邊,同樣的寒冷和同樣的辛苦

不過帝國在西面投入的精力和資源總體上更大

(達吉斯坦境內的薩珊堡壘)

(圖片來自wikimedia)

沒有軍功,就沒有額外的福利和收入,長城守軍的收入水平在帝國內始終是最低的。而且當統治者認為北方的威脅減弱之時,還會減少對戍守長城士兵的物質補給和財政支持。與此同時,隨著帝國的擴張,留守內地的人收入卻與日俱增,物價也一天一個樣,戍邊士兵逐漸變成了窮人。

為了討個生活,不少士兵最終擅離崗位,進山做了強盜,甚至有些人投敵做了姦細。

長城上的生活很浪漫,但也比什麼都現實。

偉大工程卻最終被人遺忘

根據考古發掘,戈爾甘長城的使用時間可能只有200多年,就被莫名其妙地拋棄了。後來由於時代變遷、王朝更替,了解戈爾甘長城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少,直到近現代竟然完全被人遺忘。

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建成的長城,怎麼就一夜之間被廢棄了呢?

整體的規模雖然比較長

但是建造強度和中國長城比確實沒法比

(圖片來自mehrnews.com/news/3664743)

這是北方敵人消失的一個必然結果。

公元558年,薩珊波斯和當時中亞新興的游牧政權突厥人聯盟,在布哈拉之戰中徹底擊敗了白匈奴,讓帝國北方最近的敵人從此一蹶不振。雖然此後匈奴人仍很頻繁地騷擾戈爾甘邊塞,但在突厥人的擠壓下,他們的總體發展方向已偏向西部,帝國正北方的長城戰略價值銳減,士兵數量和財政支持越來越少,最終廢止。

在兩大勢力的擠壓之下

中間地帶已經沒有白匈奴的生存空間了

雖然之後阿拉伯帝國用武力和伊斯蘭教重新統一了古代伊朗地區,但威脅已經不再,重修城牆並沒有實際意義了。

自然條件的變化則加速了戈爾甘長城被人遺忘的速度。

裏海的海平面曾因為氣候周期變化而逐漸變高,水流帶來的沙土將巍巍戈爾甘長城埋沒在地下。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之時,絕大部分戈爾甘長城被埋藏在幾米高的泥土和沙子之下,只留下一些凸起的土墩。村民們不知歷史,把這些古代士兵奮戰過的遺址作為農民的田地或現代村莊的分界線,其背後的故事則完全被人們遺忘,淹沒在現代世界的大眾生活中。

現存的樣子,不太能看出是長城遺址

也不能怪農民們會在這裡種田

(圖片來自wikipedia@Lars Holmer)

直到1999年,考古學家們才重新發現了戈爾甘長城的全部範圍。可惜的是,大部分遺骸在地面上根本無法辨別,只有從空中才可以看到比較清晰的輪廓。

遺址的鳥瞰圖,還可以看出其輪廓

但這仍然不失為現代考古學的一大發現,伊朗考古學家公布了這次報告後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轟動。大家都公認,這座長城見證了古波斯國家的強大,是現代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觀察古伊朗歷史變遷和時代特徵的最好材料。

為了增強今日伊朗國內的凝聚力和旅遊業吸引力,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也採取了大量措施保護該歷史遺產,戈爾甘這座世界第二長城的大名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前去探秘的學者和遊客也越來越多。

戈爾甘長城又從黃沙掩埋的歷史中,又復活了。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wikipedia@showBritish Museum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家的國企職工被逼得沒辦法,已經成海盜了
傳銷騙到了毒梟頭上,真是黑吃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