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日本教育的魔鬼細節:為什麼父母最好的愛,是給孩子輕輕一推?

日本教育的魔鬼細節:為什麼父母最好的愛,是給孩子輕輕一推?

來源:書單(ID:BookSelection)

人都是被生活推著長大的。

但值得慶幸的是,在長大前,上天給每個人,都派來了守護神。

韓劇《請回答1988》里有句台詞說:「因為上帝無法守護在每個人身邊,所以創造了媽媽。」

不過,這份守護,是有期限的。父母和孩子,從相遇那一刻起,就註定分離。

在鄰國日本,有一檔火了29年的綜藝《初遣》,拍攝的主題就很特別:記錄父母對孩子的第一次放手。

記得有位父親,看著第一次跑腿、哭成淚人兒的3歲女兒,儘管滿臉寫著捨不得,可手裡的動作,卻是輕輕把孩子往前一推,跟她說:「你可以的,爸爸在這等你回來哦。」

其實認真想想,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再到長大工作,我們和父母的每次別離,何嘗不是在重複這個過程。

說到底,大部分家庭是幸運的,因為父母能有幾十年的時間,看著孩子長大。

可如果時間壓縮到只有幾年,那家長能教給孩子最寶貴的教育,又會是什麼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對這個問題就給出了特別的答案:《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

這是一個特殊的故事——有位很特別的母親,用她獨特的教育,培養出了一個另類的孩子,卻意外感動了500萬人。

但在這個不同尋常故事的背後,我卻看到了無數平凡父母的身影。

「豁出命生下來吧!

自從5歲生日過後,日本小女孩安武花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滿滿一桌早飯。她不但能做飯,晒衣服、疊衣服、刷澡盆、打掃等家務,也是樣樣精通。

比起其他喜歡蛋糕和餅乾的同齡孩子,阿花喜歡的零食,有點過分養生——她愛吃炒熟的大豆和烤魚乾。

別看如今的阿花懂事惹人愛,但當初,她險些沒能來到這個世界

阿花的媽媽千惠,是個有著特殊人生經歷的女性。

千惠在25歲生日被求婚,訂婚後不到半年,卻被確診有惡性乳腺癌,為了活下去,只能進行左乳切除手術,而且還接受了會導致不孕不育的荷爾蒙治療。

醫生原本已經判斷,千惠可能終身沒有孩子,但命運卻給她開了個玩笑。有一天她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

看到B超上,7周大胎兒的小手小腳,還有咚咚咚的心跳聲,千惠哭了。

不過,這並不是喜悅的淚水。

一旦決定繼續妊娠,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極可能導致乳腺癌複發。所以,千惠左右為難,顧慮重重:萬一乳腺癌複發了怎麼辦?如果抗癌藥對孩子有影響,造成了後遺症又該怎麼辦?

好不容易撿了一條命,要自己活下來,還是把這個權利,讓給沒出生的孩子?面對這個世上最難回答的問題,千惠猶豫了。

特別是看到身旁這個不離不棄,比誰都想要孩子的丈夫信吾,想要流產的想法,一直盤旋在千惠腦里,卻始終說不出口。

這時候主治醫生的一番話,讓千惠動搖了:

「和你一樣的病人,好多想生還生不了呢!懷孕本身就是個奇蹟。會不會複發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會,也有可能不會。懷孕就已經很神奇了,那麼生下來怎麼樣?」

但關鍵時刻,送上臨門一腳的,還是父親說的那句話:「豁出命生下來吧!」

就像快溺水身亡的人,突然呼吸到氧氣。千惠決定了,橫豎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那就拼了命,把寶寶生出來吧。

於是,在發現惡性乳腺癌兩年半後,奇蹟般生還的千惠,迎來了一個更奇蹟般的小生命:阿花。她豁出命生下的女兒。

看到趴在妻子僅剩的右側乳房上吃奶的孩子,信吾止不住眼淚。

因為只有右側乳房能餵奶,手術後遺症導致左手使不上勁的阿花,每次都坐著,右手抱著女兒餵奶,母女互相凝視著彼此。

每次孩子一哭,只要聽到媽媽哼起搖籃曲,立馬就止住了哭聲,「睡吧睡吧,媽媽給你唱首搖籃曲。」

曾經那個為了保命,想放棄的孩子,如今卻成了千惠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她整天都抱著女兒和她說話。

「信吾,寶寶真可愛啊!為了寶寶,我什麼都可以做。把阿花生下來這是太好了!」

彷彿是為了印證這句話,在千惠往後無數次和死神的搏鬥中,女兒成了她最大的動力。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

在好幾次跟死神交鋒,搶回生命後,千惠開始想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如果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那我最想給孩子留下的,究竟是什麼?

不是鈔票、房子和車。千惠認為,年幼女兒最需要的,是離開了媽媽之後,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的方法。

於是在生病之前,從來都是吃速食食品的千惠夫婦,做了一個很特別的決定:我要教會孩子什麼是生活。

為此,千惠夫婦找到了一家很特別的幼兒園——高保幼兒園:

在這裡,每個孩子都要學習一項很特別的功課,不是奧數外語小提琴,而是學習如何製作味噌。

對日本國民而言,味噌,就像豆腐對中國人一樣,是一個非常尋常又健康的食材。

在高溫潮濕的日本,用黃豆作為原材料,配合當地特殊霉製作出的味噌,富含氨基酸和食物纖維,對身體很好,味噌湯也一直被視作日本的「國湯」。

不但每天喝的味噌湯,用的是自己親手製作、不添加防腐劑的味噌,千惠夫婦還租賃了一塊閑置的農田,每天下班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接娃一起去插秧、鋤草、收割,干農活,就連餐桌上的主食,都換成了自家種出來的糙米。

不但吃的都是有機食材,千惠還認為,就像人類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零件是多餘的,每個食材也沒有多餘的東西。

所以她們家的餐桌,也非常特別,糧食不精加工,蔬菜不削皮,根菜不丟葉,非常粗糙又很健康。

吃這樣飯長大的阿花,和別的孩子也格外不一樣。比起魚和肉,阿花更喜歡吃有助消化的納豆,平時都離不開糙米飯,身體基本沒生過病。

但這樣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就被一張診斷書宣告終止:

千惠的癌細胞再度複發,而且已經擴散到了肝臟、肺部和骨頭上。而且醫生說,照這樣發展,三個月後肝臟就會幾乎布滿腫瘤,必須使用抗癌藥。

害怕時間不多的千惠,決定要儘快把必備的生存技能教給孩子。

於是在阿花四歲的時候,她收到了父母送的特殊生日禮物:一條圍裙。

話都說不全的阿花,在媽媽的指導下,逐漸學會了晒衣服、疊衣服、刷澡盆、擺放鞋子、打掃……

但最危險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家務——做飯,千惠直到孩子五歲,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後,她才硬著頭皮開始教。

看著這麼小的孩子到廚房,相信不管哪個媽媽,內心都是害怕的,千惠也不例外,她在博客上記錄道:「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儘管非常擔心,但千惠忍住了伸手把刀搶走的衝動,而是耐心叮囑道:「阿花,不拿菜刀的那隻手,要像貓爪子那樣收起來哦。手指伸出來很危險喲。」

在她的耐心教導下,剛滿5歲的女兒,開始慢慢學習,怎麼製作一碗最簡單的味噌湯:

小花先是舉起刀,慢慢切放在自己小手掌上的豆腐,隨後再踩著腳凳,切好砧板上的蔬菜,把蘿蔔和生薑擦成絲,最後再學慣用火,自己放味噌,不斷攪拌嘗試味道。

在這個過程中,即使阿花做錯了,千惠也不會批評她,而是耐心讓她重複做幾遍,直到她學會這道有媽媽味道的「國湯」。

這碗樸素的味噌湯里,包含著千惠不能陪伴女兒的愧疚和期望,她在博客上這樣寫道:

「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慢慢走到生命盡頭的千惠,早就把女兒視為自己活下去的動力。

在博客里,她還回想起當初得知懷孕消息時,父親說的話:「你死了無所謂,把孩子生下來再說!」

儘管當時在心裡埋怨父親,但後來千惠才了解到父親的良苦用心,就是想讓這個新生命,再用力推女兒一把。

也正因為如此,在後續治療中不管有多疼,千惠腦海里只有一個想法:「為了女兒,無論如何我都得活下去。」

父親與千惠,千惠與阿花,那些沒說出口的愛,都在血濃於水的親情紐帶里流動,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默默守護對方,成為彼此最堅強的後盾。

但只可惜,無情的時間,從不等任何人……

父母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一課

在母親逝世前,阿花早已變成了一個小大人。

小女孩每天揉著媽媽的腰,鼓勵千惠:「媽媽,還疼嗎?要加油哦!」

看到媽媽種的盆栽西紅柿變紅了,她第一次時間摘下給千惠看:「媽媽,你好厲害啊!你看看,全都紅了哦。」

儘管年紀這麼小,但這個天真的小女孩,卻又出人意料地成熟。

某天,信吾送阿花去保育園的途中問她:「阿花,你覺得媽媽的病能治好嗎?」原本期待孩子能說:「媽媽一定會好的呀!沒關係的!」

但沒想到,阿花的回復卻是:「這次可能不行了吧。」

別看孩子小,有時候他們什麼都知道。

沒多久,千惠不幸離開了人世。看著陷入痛苦,無法自拔的父親,又是阿花第一個站了出來:

這麼小的孩子,每天把豆腐,放在小手掌上慢慢切好,打開煤氣,把豆腐放進盛著鰹魚湯的鍋里,給悲傷難過的父親做飯。

除此之外,打掃浴室、擺放玄關的鞋子、疊衣服……這些媽媽在逝世前,教會她的家務,阿花每天一件不落地做著,甚至還哄父親:「爸爸,你工作很努力的嘛,阿花給你準備了啤酒哦。」

即使在身邊的大人們,問媽媽逝世的感受時,這個小大人也會堅強地回答:「不孤單啊,有爸爸在,沒關係的。」

只有在睡前,給媽媽祭壇燃香時,阿花才會像個孩子一樣哭出聲:「媽媽真可憐。媽媽為什麼死了,為什麼不要阿花了?媽媽,媽媽!」

相信千惠在天之靈,也應該很欣慰,這麼小的女兒,在最難的時候,居然能成為父親的精神支柱。

有一天,父親在垃圾箱里,發現一盒剛開的香煙,詢問阿花後,發現真的是被她扔掉的:

「媽媽不是說過嘛,吸煙會得癌症的。你不是答應媽媽不抽煙了嗎?爸爸要是得癌症死了,那就剩阿花一個人了。爸爸把阿花一個人丟下也不要緊嗎?」

看著痛哭的小女兒,信吾終於也振作了起來,決心照顧好這個孩子。

因為答應了媽媽每天都要做早飯,在千惠逝世後,阿花每天雷打不動,早上六點起來做味噌湯,儘管偶爾也會偷個懶,但依舊很努力做家務。

「媽媽說,吃了米飯和醬湯就會有精神。阿花和媽媽拉過鉤的哦,我會每天都做的!」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過:「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和孩子的緣分,或許就像龍應台在《目送》里寫的那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寶貴的教育,究竟是什麼呢?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

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很多人埋頭扎進學習和工作的苦海里,卻忘了生活本身,也是一門需要認真學習的人生功課。

反觀鄰國日本,在這方面,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像綜藝《初遣》,以及故事裡的媽媽千惠所做的那樣:

父母能做的,或許就是在孩子飛速成長前,擋在社會前面,言傳身教,告訴他們怎樣愛護自己,好好生活,然後在最關鍵的時刻,輕輕一推,目送孩子漸行漸遠。

愛需要智慧,放手更需要智慧。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疼愛,就是學會把手放開。

--------End---------

繼續閱讀:寶貝我愛你,可是我不同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我家來了個「可怕的」鐘點工,咱也不敢問啊!
徵文03:每個全職媽媽的背後,都有一場自我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