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想奔向詩和遠方?佛法帶你走出「仙氣」的陷阱

想奔向詩和遠方?佛法帶你走出「仙氣」的陷阱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這花遭塌了。」

這大觀園的水,來自會芳園這樣一個污濁的所在,又流入一個市井這樣更污濁的所在,女兒們皆是「水做的骨肉」,如此清爽,可再清澈的水裡不得不與塵世的污濁接觸。

——林黛玉葬花時的這種情愫,現代人常常會有共鳴,於是朋友圈裡常常會有一些刷屏文俘虜了許多人的「芳心」,譬如說:

「世界那麼大,我想辭職去看看。」

「日本最省女孩省錢15年買下3套千萬豪宅,與消費主義對抗。」

……

我更依賴冗雜的生活?

因為在這個社會裡,大眾被流水線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所綁架,在刻板的生活中尋求一個發泄和逃離的突破口,獨立的思維與特立獨行的生活往往引來艷羨的目光,不論他們選擇了怎樣的方式來對呆板的生活模式說「不」,都無一例外滿足了大眾對「詩和遠方」的遐想。

點贊以後,打開這個鏈接,看了不到30%以後,繼續去刷下面的新動態。這些與固化生活對抗的人著實讓人羨慕,但我好羨慕又好像做不到?

你的心裡嚮往自由,可是身體還是很誠實地在逃避自由!

德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里談到,如果一個人擺脫了現有的生活環境的紐帶束縛,同時也會擺脫曾給他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那些紐帶。

「生活不再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封閉世界;世界已變得無邊無際,同時又富有威脅性。由於人失去他在封閉社會裡的固定位置,所以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所在。其結果便是他對自己及生活的目標產生懷疑。」

習慣於生活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更由於內心散亂、貪戀安逸的習氣,只能在冗雜的生活之餘,選擇去娛樂場所透透氣,或者打一打遊戲,玩一玩手機,但是當自己在這裡找到了新的「圈子」以後,又會有新的社群壓力。

「詩和遠方」的得與失

孤獨感和無能為力感既會因為人際關係的穩定而消失,又會因為刻板模式的壓力而浮現。我們的生活真的無法逃離物化和無聊嗎?

如果用「禪」的精神來審視這些與庸常生活相抗衡的人,他們最可貴的是對「尾大不掉」的生活選擇了「斷舍離」,但這種「斷舍離」並不一定意味著選擇了更加有價值的生活。

勇敢對現代社會對人格的物化、因循刻板的社會偏見說「不」——這無疑值得讚歎!

但如果缺乏對內心的深度觀照,只是發泄那膨脹的自我,或者只是選擇外在環境的逃避、騰挪,就錯失了從煩惱中出離的機遇。

特別是許多佛弟子轉發很多「追求自由」的故事時,我都大跌眼鏡:

「嗯?你是在隨喜這個人的『邪見』嗎,難道要效仿這種『從苦欲舍苦』的生活?」

譬如有的人選擇「體面」的「安樂死」,這是建立在斷滅見上,違背不殺生戒呀!

有的人看到關於群體衝突的新聞居然彈冠相慶,這豈不是在隨喜嗔恨心的惡業么!

還有的人看到不要做「人」了,給自己動手術希望改造成其它物種,錯失了出離「身見」的無價寶……

有的人跑到山上去隱居,也只是學古琴喝茶瑜伽,在網上發一些仙氣的照片,卻無法實現內心的超越……

簡單來說,這種「斷舍離」注重於對「苦果」的棄絕,而忽略了對「苦因」的斷除,追求外境的改變,卻錯失了內心的超越。生活固有的局限其實並沒有被突破!

如果一個佛弟子老是沉迷於這類「生活在遠方」的幻想不能自拔,那隻能說,一心想著能把輪迴裝扮得更酷,意味著出離心還修得不夠。

世俗與「仙氣」的雙重超越

歌手許巍有一首《藍蓮花》——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你對自由的嚮往

天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無牽掛

穿過幽暗的歲月

也曾感到彷徨

當你低頭的瞬間

才發覺腳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遠

盛開著永不凋零

藍蓮花

其實以前,他的歌曲里也充滿了「生活在別處」的遐想——「我的身體在這裡,可心它躲在哪裡」,而這首對「自由的嚮往」,卻是受到了玄奘大師的啟發:

主要是我特別喜歡兩個歷史人物,一個是玄奘,他在西安的大慈恩寺,包括後來寫的《大唐西域記》我都看過。玄奘本身是性格堅毅,信念非常堅定的人,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的影響非常大。

還有一個人物是李叔同,李叔同和玄奘有共同的一點非常堅定有信念,性格堅毅,非常勇敢。歌唱這樣一種信念,堅定、努力的去生活,他們是一個典型。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和更多對生活的感知去學習他們。我寫《藍蓮花》也是唱這種精神,唱信念堅定的人。

面對生活,實現心靈的自由,比起單純換個環境的「斷舍離」,需要的不僅是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堅定內心、約束自我、提升毅力,而心靈的自由所帶給我們的,超越了外境的束縛和沒有方向感的恐慌。

好似那《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已經從一場大夢中清醒了,大觀園不過是他和群芳為了逃避現實而一廂情願虛構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獨存於塵世的,與警幻仙姑的覺悟境界尚有遙遠的距離。

他從對清凈世界的幻想中也解脫出來了,他勘破了現實的家族門第與理想的大觀園雙重虛妄不實,而任情出家,正是對這兩個世界的超越。

青山不礙白雲飛

有人說,真正的自由是像阿羅漢那樣,長揖三界,永辭塵勞;有人說,真正的自由是像菩薩那樣,「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藍蓮花》所憧憬的玄奘大師為了西行取經,歷經偷渡出關、沙漠孤旅、國王羈押、雪崩襲擊、盜賊劫持等劫難,來到夢寐以求的佛教學府那爛陀寺,支撐他的,或許正是這份「對自由的嚮往」。

唐代有位盤山禪師,有人問他,如何出得三界?

盤山禪師卻反問他:你到三界裡頭來多少時了?

學人不解,堅持問到:如何才能出得?

盤山禪師悠然吟道:青山不礙白雲飛——

追求社會層面的自由,需要物質的福報,而追求真正的精神自由,則更需要心靈的資糧,當心靈的力量豐沛之時,能跨過高山,潛入海底,青山不礙白雲飛,於三界之中、三界之外,又怎麼能阻擋心靈的自由呢?

正如黃檗希運禪師所云:「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圖片轉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佛教中的「功德」與「福報」,是一回事嗎?
悲華經:韋馱菩薩十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