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凡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道德經》揭示人生的終極目標

一個凡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道德經》揭示人生的終極目標

有一個少年,因為家裡做生意不順,欠了很多高利貸,於是他目睹了債權方當眾對母親進行羞辱,一時氣不過,少年選擇了反抗,結果防衛過當,導致施暴者重傷死亡。在這件事里,誰是壞人,誰是好人?

很多人說了,欠債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錢給人家還當然就得服軟,竟然還打人,這孩子太年輕了,也太暴力了,一定要對他嚴懲,否則長大了還得了?

有人說,雖然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是畢竟人家欠的是錢,不是命,憑什麼任憑你羞辱,精神損失費、名譽損失費怎麼算?眼睜睜看著母親被打,還站在傍邊無動於衷,這才是行屍走肉。這孩子有血性,是條漢子,他做得沒錯。

如果讓老子來當法官,他會怎麼判這個案子?

文/希夷

符號帝國獨家原創

明代有一個理學家叫王通,這個人干過最大的事就是山寨經典文獻,孔子不是編撰過《春秋》,刪減過《詩經》么,王通覺得人人生來平等,本性具足。聖人可以干,自己也可以。於是他就仿照古人杜撰了很多經典,妄稱那是古聖先賢的傑作。

因為這件事,很多同行都表示這就是個文明騙子,學術渣男,紛紛跟他劃清界限。以前的朋友經常也對著他高聲吼:離我遠點!

王陽明的弟子就問老師,對待王通這個人,應該怎麼評價。陽明先生就說了,你不要看他杜撰經典,先要看他的初衷是什麼,曾子也是一位聖人,他特立獨行,當時也受到了不少非議,但是為了修學聖人之道,他甘願受到世人的詬病。

《道德經》中說,知其雄,守其雌,甘為天下谿。谿就是溪谷,因為它處境卑下,沒有那條河不流入其中,如同海納百川。

自古有很多「逆取順守」的例子,比如湯武和周武王,他們都是用暴力推翻了暴政,取得了統治權,但是從此以民為貴,無為而治,一樣被人們世世代代傳頌。民國時期上海有個青幫,本來是一個黑社會組織,幫主就是杜月笙。

但是很多人把胡雪岩、曾國藩等人相提並論,就是因為他雖然出身黑幫,但是後來做了很多善事,還當過中國紅十字會的副會長,在支持辛亥革命、造福百姓上的功勞非常大。

人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做一條小溪的山谷,就得容納一條小河;要想做大海,就得容納全天下的河流。這樣就得「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因為你如果還是任性妄為,我行我素,大家很快就會棄你而去,眾叛親離。所以儒家的亞聖孟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時時刻刻存養天理,滌除私慾,與道合一。

聖人的胸懷都是被撐大的,因為他們的心裡裝著整個的天下,所有的眾生,所以就會有天地一樣的宏大氣象,無邊無際。所以孔子說自己觀老子不知其人,如同神龍一樣,見首不見尾,看不到頭。

「知其白,守其黑」怎麼理解呢?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情緒,即使是聖人也不能例外。修到至高的境界不是人就可以滅除七情六慾了,而是即使有了情緒,也不會動心,不會對本性中的心氣助長,也不會壓抑,只是想旁觀者一樣看著他,就好像在看熒幕中的人一樣。

打坐能夠進入境界,不是說就完全像死人一樣,呼吸心跳全停了,也不會有任何的思想活動了,而是任由各種意念和情緒自由地流轉,不去分別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自己要加持誰,要壓制誰。

知其白,守其黑不是說明明知道什麼是光明什麼是黑暗,還要站在黑暗裡;明明知道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還要選擇錯的一方。而是說放下自己的自我,放下所有的「我執」,選擇完全自然中立的態度,以絕對的理性看待雙方。

知其雄,守其雌,就是認知天理和本性,追求良知的過程,所以老子說「復歸於嬰兒」返璞歸真,從自己的本性、內心的良知去認識和感受世界,達到知行合一。而不是像朱熹所說的「格盡天下事事物物的天理」,那就太自以為是,太過了,過猶不及。

所以才要退而求其次,反觀內心,喚醒內在的良知,回歸本性的良能。

「知其榮,守其辱」就是恢復道體中像水一樣甘為天下之卑下的本性,看起來似乎很屈辱,很軟弱,其實至柔軟者至剛強,水是天底下最柔軟的東西,卻可以穿透最堅強的物質。

王陽明在十幾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做聖人,成語「三十而立」說的就是立志,而不是現在說的成家立業,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但是那時候他也不知道聖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樣才能成為聖人。

當時最有名的解讀孔聖人的大家就是朱熹了,朱熹說要格物致知,聖人就是知曉一切天理,三界眾生所有道理的人。所以要想成為聖人,就得「窮理」,事事物物時時刻刻都有道理的存在,所有我們要窮盡一生,格盡天下的道理,到那時候就會像聖人一樣,與道相通,與天地融為一體。

其實這個方法是錯的,大錯而特錯,朱熹晚年也承認自己年輕的時候太過粗鄙,一切都是向外求,說了很多錯誤的話。

不過朱熹有一句話是對的,那就是他關於聖人的描述,自古以來所有的文明幾乎都同意這個觀點。

所謂的聖人,就是與道合一,與天地合一,與天理融為一體。所以孔子才會說「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因為他本身就是天地,已經與天理合一了,一舉一動就是天理在動,就是道在動,雖然「中而有發」,但是事事時時都「中節」,都符合天理大道。

基督教的聖人是耶穌,耶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一生都在救度眾神,企圖啟迪人們開悟,擺脫痛苦輪迴。可是卻受到各種迫害和非議,就連自己的弟子摩西都背叛了他,最終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身殉道。

古希臘的先賢蘇格拉底和他的境遇差不多。

儒家的聖人是孔子,孔子一生都在傳播和實踐聖人之道,但是沒有君主願意理會他,覺得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的想法不現實;世人對他也不解,說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有自己的學生認他,到了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得出了「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結論。

佛家的祖師釋迦牟尼生前也受到過很多的質疑,當年放棄苦行,跟隨他的第一代弟子表示不解,紛紛離開了他;即使是後來成佛了,他的家族還是遭到了滅國之痛。

王陽明的弟子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什麼才是天理呢?

他沒有回答,而是指了指面前燒水煮稀飯的鍋,學生一臉懵逼,他就又指了指鍋下面的爐子,這個學生比較愚鈍,還是不明白。這時候他就說了,鍋為什麼能盛粥呢?因為它是空的,而且在下面;爐子為什麼能承載飯鍋呢?因為爐子在它的下面,而且比它大?

地板上面為什麼能放爐子呢,因為它在爐子的下面;以此類推,地基在地板的下面,比它更大,所以能夠承載地板。

天理就是那個可以容納一切的東西,最大的東西,處在最下面的東西。

這段話所說的天理,跟老子所說的水,所描述的道幾乎如出一轍。所以你想知道聖人是什麼樣子,看看道,體會一下天理,我們心中那個無邊無際的本性就知道了。古代的帝王把自己稱為天子,也就是天之子,那麼聖人就是「道子」,天道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符號帝國 的精彩文章:

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祖誰的地位高?從這4個方面就能說明問題
明星和英雄為何會浮浮沉沉?《道德經》里一句話就能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