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末代攝政王載灃主政三年鮮有亮點 但歷史認可了他哪些行為

末代攝政王載灃主政三年鮮有亮點 但歷史認可了他哪些行為

在清代二百七十多年歷史上,因為有數位童幼年皇帝繼位,所以在一頭一尾出現了兩位攝政王,即多爾袞載灃。

中間各朝則多有輔政大臣、襄贊大臣和太后垂簾聽政呈現歷史,這或許是滿清王朝留給歷史的特色之一。

同樣是攝政王,多爾袞號稱皇父,可謂呼風喚雨,威風八面,統帥八旗鐵軍殺入中原,為清王朝定鼎立基鑄下不世之功,被乾隆皇帝評價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而在晚清風雨飄搖之際被推上攝政王寶座的載灃,是貨真價實的皇父,他雖然手中權力遠遠名正言順高於當年的多爾袞,但卻有心復興無力回天,且優柔寡斷,蠢舉連出,最終親手葬送了大清帝國。

末代攝政王載灃主政三年鮮有亮點 但歷史認可了他哪些行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3歲末代皇帝溥儀站立在父親載灃身旁,載灃懷中抱的是溥儀的弟弟溥傑)

縱觀封建王朝歷史,攝政王能夠善始善終的沒有幾個,多爾袞雖然生前風光無限,但死後卻遭掘墓鞭屍之辱;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最後卻得以善終,應屬於特例。

歷經晚清朝野,並在民國當過大總統的徐世昌評價: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這些小爺們的帶頭大哥,正是身為監國攝政王的載灃。

可見,歷史評論是不饒恕一些無能或低能之輩的。

載灃是正宗愛新覺羅皇家血脈,他是道光皇帝的孫子。

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日,載灃出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為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五個兒子,生母是側福晉劉佳氏。他的二哥載湉入繼給咸豐帝為嗣,繼承同治帝入承大統,成為當朝的光緒皇帝。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7歲的載灃襲封醇親王,不久,全家移居北京什剎海後海北河沿醇親王府(北府)。

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街頭被殺,清廷遭逼迫派人去德國為此事「道歉」。德國新任駐華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議和大臣李鴻章和奕劻推薦了年僅18歲的醇親王載灃。

載灃之所以成為赴德道歉的不二人選,德國人看重的是載灃的身份特殊,作為光緒皇帝的胞弟,慈禧的親外甥,載灃的地位相比於其他親王更尊貴,更能表現出清政府的「道歉誠意」。

在確定了人選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五日,遠在西安避難的慈禧和光緒帝正式任命載灃為「頭等專使大使」,並任命前內閣侍讀學士張翼,精通德語的副都統蔭昌為參贊,隨同載灃出訪德國「謝罪道歉」。

在德皇面前,血氣方剛的載灃,拒絕了對方提出的跪拜要求,保持了大義和尊嚴,得到朝野讚譽。

通過這次出訪,載灃「圓滿」完成了政治任務,讓慈禧甚為欣喜,也為其以後仕途騰達奠定了基礎。

光緒二十九年春,20歲的載灃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三年後,又受命管理對守衛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事務。同年秋任正紅旗滿族都統。

他的親王爵位是超品級的,而這時他的官職也已經達到了一品。但這些還都只是重要武職,他並沒有直接參与管理軍國大事。

直到光緒三十三年五月,載灃被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才從此成為「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 「軍國大計莫不總攬」的最高機關的成員之一。

就在載灃24歲這年秋天,慈禧太后又給了他西苑門內騎馬的優賞。到了冬天,他又得到了穿嗉貂褂的恩遇。這些本來都是皇帝表示體恤臣下,給予年老體弱的大臣的尊崇,如今卻給了一個青年王爺。實際上是暗示對他要進一步重用。

果然,光緒三十四年正月,載灃接任軍機大臣。十一月,光緒與西太后同時病危。

在福昌殿病榻前,奄奄一息的慈禧召見了載灃、張之洞和世續等人,商議立嗣。慈禧決定立3歲的溥儀為帝,由其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宣統元年,載灃正式代理大清帝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清朝最後三年中的實際的統治者。

主宰晚清政壇三年,載灃都幹了哪些大事,不妨盤點一下:

罷黜袁世凱復又起用,暴露了他的懦弱寡斷與無能。

載灃主宰朝政之後,對有著國讎家恨的袁世凱,意欲除掉而又猶豫難決,最終選擇放虎歸山復又重新起用,這成了他作為政治家的最大執政失策和昏招。

末代攝政王載灃主政三年鮮有亮點 但歷史認可了他哪些行為

3歲溥儀當上皇帝之後,監國攝政的載灃面臨一項抉擇:一方面,由於之前袁世凱曾出賣過光緒帝,令載灃對袁世凱有一種切齒的憎恨;另一方面,由於此刻袁世凱位高權重,嚴重威脅著他3歲兒子溥儀的皇位。基於這兩點,載灃決定必須除掉袁世凱。

此時,精明的袁世凱從光緒帝和慈禧死後、溥儀繼位的那一天起,就知道自身情況不妙,開始晝夜籌劃如何才能全身而退的計謀。

在殺身之禍有可能降臨頭上時,袁世凱異常冷靜。他得知攝政王載灃已去找慶親王奕劻和重臣張之洞商議的消息,馬上一邊讓人捎信給自己在保定的心腹幹將段祺瑞,一邊對外稱有足疾,不能照例去料軍機處和外務部的公務。然後悄悄藏在家裡,等待事情變化,以圖全身而退。

很快,段祺瑞按照袁世凱的安排,帶著用洋槍洋炮裝備的精銳之師,從保定趕到京郊,佯稱來幫助朝廷平息北京南苑兵變。

可載灃知道,南苑兵營駐地只是幾個兵卒鬧事,又何須驚動袁世凱屬下的段祺瑞虎師,再說他這個攝政王也沒有調遣段祺瑞動兵啊?可不管載灃怎麼猜想,段祺瑞已經命令他的軍隊向城南轟出了幾炮。

載灃在炮聲中馬上想透了:這段祺瑞是為保衛袁世凱來的。看來,慶親王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是對的,對袁世凱確實不能輕易殺掉。

懦弱寡斷的載灃,剛放棄了殺掉袁世凱的念頭,就接到了袁世凱呈上來的奏摺,陳說自己因為足疾,請求解職,回河南故里養病。

就這樣,袁世凱先給想要他命的載灃攝政王出一個難題,然後又馬上給他一個下台階。結果,已經舉起利刃的載灃,被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牽著鼻子走了一遭。

載灃只得強迫自己取消了誅殺袁世凱的打算,僅是解除了他的軍機大臣等官職,同意「放虎歸山」。

假設載灃決然除掉袁世凱,那段歷史將是怎麼樣子呢?北洋勢力會立即群龍無首,或許會引起一點局部動亂,但未必會危及朝廷。但其之後的大清和民國歷史定會改寫。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載灃要殺袁世凱是真的,最後沒殺還放了也是真的。

後來爆發武昌起義,載灃無力收拾亂局,又無奈請出袁世凱,並拱手讓出軍政大權,眼看著袁世凱做大做強,最終配合革命黨推翻了大清帝國。因此,清王朝覆滅的責任,載灃永遠難脫干係。

重用皇親權貴,體現了載灃的狹隘與失策

經過幾年的爭奪,載灃為首的少壯親貴集團在中央朝廷佔了優勢。慶親王奕劻雖仍為首席軍機大臣,但政事全取決於載灃。但是,在地方,特別是在軍隊中,少壯親貴還遠遠沒有拔除袁世凱的勢力,以致袁世凱在武昌起義爆發後可以東山再起。

宣統二年(1910年),載灃遭到汪精衛等反清勢力的密謀暗殺,不過暗殺被發現未取得成功,載灃只是被驚出了一身冷汗。

罷袁事件後,載灃想起出使德國時亨利親王給他的贈言,開始效法德國,緊鑼密鼓地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清皇室對全國軍事力量的控制。

末代攝政王載灃主政三年鮮有亮點 但歷史認可了他哪些行為

從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載灃就下令編練皇家禁衛軍,作為直接聽命於他的親軍。

他又裁撤了近畿各省的新軍督練公所,命近畿各省新軍均歸陸軍部統轄。成立軍諮府以執掌軍事行政。成立海軍部以建設海軍。同時,下令設立貴胄學堂,專收旗人,培養滿族高級軍事人才。

代表皇帝出任陸海軍大元帥後,載灃任用皇族和滿人權貴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任命桂良風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陸軍大臣。他又委派胞弟載洵載濤分赴歐美各國考察陸海軍。兩人回國後,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並代載灃統帥禁衛軍

回看清朝鼎盛時期的順治、康熙和乾隆各朝,在任皇帝尚懂得韜晦之計,基本不敢明顯輕視漢臣。而載灃則肆意排斥漢臣,他所任用依靠的這群滿人,無一不是朝廷親貴,但又都是既無能而權欲極重的庸才。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國內革命形勢,朝廷內部立憲組閣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鑒於此等局面,載灃於宣統元年二月,下詔重申預備立憲,令各省「切實籌辦憲政」,務必在當年成立諮議局。

他這種致力立憲的姿態,使一部分立憲派對憲政產生了幻想,紛紛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投身於各省的憲政運動中。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載灃以監國攝政王的名義任命慶親王奕劻為第一屆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而將原有的軍機處及舊內閣均予裁撤,以顯示實行憲政的決心。

但令世人失望的是,朝廷出籠的新內閣名單人選,皇族和滿族人佔了大半,被人們指斥為「皇族內閣」,爺徹底露出了載灃所謂「憲政」的虛偽面目。

雖然載灃的這一套親貴攬權並排次漢族官員的做法,目的是為了鞏固滿清江山,強化皇室地位,實則事與願違,這些親貴把持政柄之後,並不效忠朝廷,而是紛紛各立門戶,結黨營私,使清末政局更為混亂糟糕。

而此時在老家「養病」的袁世凱,則表面故作清閑,實際密切關注著政局走向;隨時準備捲土重來。可以說,清朝覆滅的禍患也是載灃失策埋下的。

因循守舊,經濟上毫無創新發展思路。

載灃18歲曾出使歐洲,見過外面的世界。他從國外攜帶「布魯厄姆」歐式馬車回國,並自購地球儀、天文望遠鏡等科學儀器,在他的日記中,經常出現哈雷彗星、五星連珠、日食月食等時尚詞語。他還首先使用汽車、電話、剪辮子,也是率先穿西服的王公。

這樣一位表面上被視為晚清新派人物,自己也不承認固步自封的人,實際骨子裡非常守舊。

史料記載,載灃的一切行動準則,概括地說,就兩個字:照例

無論什麼季節,他的飲食、穿戴、髮式,甚至有病吃什麼葯,下人都不用請示,因為他們知曉,王爺的回答一定還是照例。

在肩負王朝重任,手握皇權時,載灃爺是如此,遵循舊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

可想而知,面對清末內憂外患的國家形勢,面對腐敗墮落的皇族權貴,面對咄咄逼人的袁世凱一派新軍威脅,因循守舊、一切照例,不知創新尋變的載灃,如何能夠挽救大清的殘局。

末代攝政王載灃主政三年鮮有亮點 但歷史認可了他哪些行為

(劇照)

周恩來總理曾對載灃作出過認真評價,他一針見血的認為:

載灃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臨終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的。其實,不是因為載灃適合做攝政王,慈禧才選了他。而正是因為他不適合,慈禧才選他的。···

應當肯定的一點,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兒子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是最明智的,在客觀上是對歷史做出的貢獻。

周恩來總理還評價說:載灃後來作為一個平民,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如果他移住長春去依靠他的兒子,在人情上是說得過去的。這同溥儀去當「皇帝」是不同的,同溥傑等人為「滿洲國」效力也不一樣。

但他畢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個反對分裂祖國的愛國者。他在日偽的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民國十七年(1928年),載灃遷往天津幽居,後短暫去過東北,又返回關內居住。新中國建立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

1951年初,這位末代攝政王因年老體弱感染風寒,於2月3日病故。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沒袁世凱厚愛提攜馮國璋未必輝煌 馮國璋倒戈算不算忘恩負義
說肅順專橫弄權實屬冤枉 他督促咸豐乾的這件事連慈禧都拒絕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