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誰才是華夏史上的萬古聖王?如何立於不敗之地?《道德經》有答案

誰才是華夏史上的萬古聖王?如何立於不敗之地?《道德經》有答案

小米的董事長雷軍曾說:「大力出奇蹟」,他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努力的結果;網上的金句「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今天奮鬥的自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話似乎都在說明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只有努力奮鬥才是通往功成名就的唯一道路。

事實卻並非盡如人意。金庸小說里有很多悲劇人物,其中的三個就是因為「用力過猛」而慘遭失敗的典範,在他們這裡,大力沒有感動上天,只感動了自己。

從根本上講,努力只是一個加成條件,而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選擇正確的方向。如果南轅北轍,努力不會創造奇蹟,只會造就笑料。比如說兩個人同時去北京,一個人騎車去,一個人選擇步行,你覺得誰會先到?

如果讓古聖先賢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就不會只有一種,而是有很多種。

文/希夷

符號帝國獨家原創

首先,你得看他們是不是走的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如果一個向南一個向北,向南的那個哪怕是跑得再快,也不會奪得先機。其次,你還要看兩個人的身體狀況,如果跑得快的那個是老頭,他不但不會先到,反而有可能因為這個過激的行為喪命。第三,你還得看看他們兩個人行進的方式,是不是順應自然和人類自身的生理規律,比如說白天趕路,晚上休息,天氣不好的時候就停下來。

如果違背了人體和天氣的運行,逆天而行,也是無法到達目的地的,甚至還會損害自己的性命。

所以,不管是三教中的哪一派,聖人從來都是依照天理、遵循大道而行的人,而不是只顧埋頭努力,不管方式方法的莽漢。

《天龍八部》中的鳩摩智,可以說是一個超級努力的學霸了,人也很聰明,博聞強識,遍閱天下武功秘籍,什麼少林武當逍遙派、六脈神劍金剛指,他都有所涉獵,而且很多都修鍊到了最高級別。這個號稱法王的出家人,不好好吃齋念佛,只對武功感興趣,對於爭強鬥狠樂此不疲,他的目標就是打遍天下無敵人,學會世界上所有厲害的功夫。

可是最後呢,卻落得一個筋脈盡斷,功力全失才保住性命的下場,博學多聞沒有問題,努力也沒有錯,錯的是他不尊重武學和人體修鍊的規律,總覺得自己可以無所不能,所以才導致經脈逆轉,傷及心脈。

一心想復興燕國的慕容復,出身高貴的武學世家,姑姑家還有一個全國最大的武功雲資料庫,表妹偏偏還是一個行走的武功百科,妥妥的人生大贏家,而且是一起跑就已經贏了的那種。

按說他如果成為天下第一,誰也不會不服氣。慕容復一開始也沒有太丟人,在江湖上還可以和大名鼎鼎武功最高強的「北喬峰」齊名,可是因為他一心復國,用力過猛,不顧親情和自身的修養,總想通過小聰明取勝。拋棄了武學第一學霸的表妹,還因為品行太渣跟各界有影響力的人物鬧掰,生生將一手好牌打到稀爛。

第三個「太過有為」人物是《神鵰俠侶》中的蒙古國師金輪法王。他的簡歷跟鳩摩智很像,不管是職業還是出身,都是不走尋常路,不愛僧衣愛武裝,懟天懟地懟大俠,如果生活在同時代,他倆一定可以成為忘年交,有著相同的對武學的執著,和對權力的痴迷。

他們同樣是武學奇才,但是卻醉心歪門邪道,格局太小,行事猥瑣,總是在耍小聰明,總想著走捷徑。

金輪法王的下場也不好,他本來試圖通過蒙古皇族的勢力打敗郭靖,擊敗中原武林,自己做天下第一的老大,可是似乎沒有想過,這樣即使是勝了,臉上也不會有光彩,人們只會說他是一個「臭和尚」,是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一代宗師,何必把自己活得如此卑賤?

還不是被名利熏壞了眼睛,被權力糊了腦袋,這樣的人物,即使天賦異稟,空有一身本事,最終也不會有任何建樹,只能落為後世的笑柄。

所以,自古聖人,從來都不關心你飛得高不高,而是盯著你飛行的姿勢對不對。因為一旦誤入歧途,飛得越高摔得就越狠。

聖人評判一個人的價值,從來都不是從名利的角度出發,而是看他與宇宙大道,與自然天理融合了幾分,認識自己的本性到了什麼程度。

就如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唯「仁」而已。這個人就是指你的心境能有多大的包容,能容納多少眾生;胸中的天理存養了幾何,偏私的人慾還剩下多少。

所以,如果非要給華夏史上的先王聖人派一個座次,回歸心性,天人合一才是唯一的標準。

《道德經》中有「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說的就是像金庸小說中的反派那種人物,越是想爭取,越是得不到,因為早已違背了天理。

而老子把道、把天理、良知這些根本的性質看做「天下神器」,都不是可以通過私人的慾望就可以獲得的東西,而是要無為,順應大道,觀照自性,與天地合一。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或靜或動,都要「依天行道」。或中而不發,發之則必中節。

天理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人沒有依照私慾改變他的能力,只有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慾,以致良知,止於至善,與道合一。

根據這個標準,明代聖人王陽明將華夏史上的聖人分為幾個層次,無意中為他們排了座次。

八卦易學是世間最高深的學問,它是聖人與道合一的最好證據,說明人修鍊到一定程度的確可以做到「天人合一」,到那時候,聖人就是道和天理的通道,世間真理會通過聖人之手,先賢之口傳遞給世人。

所以,在陽明先生的眼中,古往今來,唯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聖人,就是畫出了先天八卦的伏羲,它是古今智慧最高的人類,已經能夠和天地之道融為一體,所以才能發現易學這樣反映萬事萬物規律的「秘笈」。

到了堯舜大禹成湯時代,他們只是老子所說的「上士」,知道聖人之道後毫無猶豫就能「勤而行之」。所以如果說伏羲的天性都達到一萬兩純金的程度,堯舜禹就是九千兩。

文王畫出了後天八卦,可以說是對先天八卦的一個入世的演繹,雖然天分也很高,但畢竟已經是後天八卦,與宇宙大道已經隔了一段距離,自然就落了下風。所以他就是八千兩。周公是在文王《周易》的基礎上演繹出了《系詞》,就又往下落了一個級別,所以他是七千兩。

那麼千古聖人,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的孔子有多少分量呢?他的目標是恢復周禮,也就是文王時代的禮制,所能達到的最高限度也就是文王的程度。人常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所以他比文王周公又差了一個檔次,只有六千兩。

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天理的大道的種子,就像是一面鏡子,聖人的鏡子很明亮,我們的卻污穢不堪被塵土覆蓋,但是作為凡人也不必妄自菲薄,因為我們與聖人的根基都是一樣的,只是最終能達到什麼程度,就得看自己的造化了。

所以老子說「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事事時時上不斷存天理滅私慾,磨礪自己的良知,觀照自己的天性。

如果要以分量衡量,我們有些人可能最多只能達到一百兩,甚至是幾十兩、幾兩,但是所有金子的純度與聖人是一樣的,只要是金子都是與大道相通的,康庄大道也好,羊腸小道也罷,天天道路通羅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符號帝國 的精彩文章:

解密《山海經》:七十二變的始祖,竟然是一個上古女神?
兩個從父親背上出生的上古大神,來自《山海經》一神秘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