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這兩大跡象,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相當懦弱的孩子

心理學家:這兩大跡象,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相當懦弱的孩子

霍思燕在某次採訪中談到,兒子嗯哼在校園中遭到了同學的欺負。起初,她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著急、心疼,甚至想要鼓勵孩子打回去,因為在她看來,忍氣吞聲太懦弱了,但她最後還是選擇主動和老師溝通,讓老師幫忙留意一下,不一定要批評那個孩子。

她認為小男孩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你無法斷定這一定是對方的問題。即便是明星小孩在校園裡也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如果是你,當聽到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時,會鼓勵孩子打回去嗎?

現實情況往往是這樣的:孩子在學校遭到同學欺負之後,回到家大哭大鬧,甚至產生強烈的厭學、抵觸情緒,不論家長怎麼說都不敢去學校。還有一些孩子由於不敢反抗,成為被經常霸凌的對象,甚至還把這些痛苦埋在心裡,不敢跟大人說。

當家長得知自己孩子被同學傷害後,心中的感受往往是五味陳雜,一方面,他們氣外面的孩子缺乏管教、攻擊性強; 另一方面,又氣自己的孩子過於懦弱,不敢反抗。為什麼大多數孩子會在面對他人欺負時,採取消極逃避的行為呢?

從育兒心理學角度看,這種懦弱的性格特點與父母的養育方式高度相關。有心理學家提出,正是父母的培養方式造成了孩子的膽小、怯懦以及各種逃避行為。

一、「專制型」父母,遏制孩子的情緒表達

什麼是「專制型」父母?強調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中,對孩子的控制性和強制性比較多,而缺乏關愛,在缺乏溫暖的家庭中,孩子很容易形成順從型人格,表現為唯唯諾諾,壓抑,做事情不主動,缺乏主觀能動性,而這一類家庭教育方式,在亞洲地區尤為明顯。

在亞洲文化背景下,大多數人將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作為首要目的,而忽略了各自的表達。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當一個小孩子開始哭鬧時,家長會很兇地去呵責小孩:「不許哭!」或是採用威脅恐嚇的方式,來制止小孩子鬧情緒,例如「再鬧的話,狼外婆就要把你吃掉了」。

這類家長不關心小孩為什麼哭,也沒有通過合理的溝通,讓小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感受,而是一味的制止與壓制。這會給小孩傳達一種信號:發泄情緒是不對的,要將感受壓抑在心中。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小孩,即使在長大後與同學、同事的相處中遇到了不滿的事情,也傾向於選擇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知道怎麼向外表達。

例如,當學校里有人欺負他的時候,他會形成懦弱的性格,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與不滿情緒,而選擇忍氣吞聲,讓欺人者得寸進尺。從這個角度看,孩子性格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二、凡是包辦,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

「缺乏主動性」也是造成孩子性格懦弱的原因之一。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認為,4~7歲的學前期是兒童主動性發展的關鍵期。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參與到各種活動中,比如,鼓勵他們自己去發展興趣愛好,多結識新的小夥伴,而不能一切包辦、過度干預他們的生活,填充他們的生活細節。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已經不滿足於停留在狹小的空間之內,而渴望探索新的世界。如果這一階段兒童的自主感得到良好的發展,長大以後不會表現得懦弱、怯生生。即便是父母不在場,也能勇敢地去探索環境。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忘掉前任和戒掉毒癮是一樣的感覺
夢中出現被追趕、飛翔、爬樓梯都意味著什麼?你可能想像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