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L-39信天翁教練機,來自捷克小國的航空傳奇

L-39信天翁教練機,來自捷克小國的航空傳奇

捷克斯洛伐克沃多喬迪航空公司(Aero Vodochody,一般縮寫為Aero)在軍用噴氣式教練機研製的首次嘗試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其L-29「海豚」作為華約標準初級噴氣式教練機得到了廣泛裝備。但該機的性能存在諸多局限,無法勝任更高級的訓練任務,因此在1963年L-29投入量產時,Aero設計團隊開始考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傳奇即將誕生。

L-29「海豚」的主要任務是以廉價而可靠的方式讓學員學會駕駛噴氣式飛機,該機簡單低推力的M-701渦噴發動機和易於維護平直翼機身設計非常勝任該任務,使L-29擁有了初次接觸噴氣式飛機的學員所需的可預估且寬容的操控特性。

「海豚」的性能能支持中級飛行和武器訓練,但不足以勝任高級訓練任務。這意味著在L-29和一線戰鬥機之間仍需要一種高級教練機來銜接,特別是當米格-21這樣的高性能戰鬥機問世後。為此Aero公司雄心勃勃地提出研製一種全新的高級教練機,能滿足從初級到高級的所有訓練需求,並最終完全取代在全球服役的L-29。

1964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發布了新型L-39教練機的初步技術規範,項目正式立項,並成為捷克斯洛伐克航空工業的一個主要計劃。設計團隊要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為新機尋找合適的發動機,既有足夠的動力來提供所需的性能,又有足夠簡單能在外場以最少的設備進行維護,這也是L-29的最強賣點之一。

他們的選擇既大膽又富於想像力,為L-39選擇了伊夫琴科-進步設計局研製中的AI-25渦扇發動機,因此該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架渦扇動力教練機。與此同時,Aero設計團隊也在忙於機身設計,進行了眾多設計概念的研究,最終確定採用平直下單翼布局。平直翼將賦予該機優秀的低速性能和失速特性,選擇下單翼的原因很簡單,首先使起落架短而堅固,能承受學員的粗暴降落,並且能使用最少的支撐設備來裝卸翼下武器掛架。

新教練機的進氣口被置於機翼上方的機身兩側。對於噴氣式飛機來說,停在地面時就變成一個非常有效的吸塵器,能將地面散落的各種物品吸入進氣口,這會損壞發動機。之前L-29發動機的推力相對較低,所以把進氣口置於前機身兩側並不是一個大問題,但新教練的發動機推力幾乎翻了一番,所以發動機的外來異物損傷(FOD)就成為真正的問題,新進氣口位置較高且被置於機翼上方,能有效避免FOD。

L-39機身被分為四個部分,機頭包含前起落架、氧氣瓶、電池和航空電子設備艙,之後是增壓駕駛艙。再後面的機身中段包括進氣口、燃油箱和機翼安裝點。後機身包括垂尾、方向舵和平尾,只需五個螺栓就能固定在前機身上,這意味著可以快速輕鬆地拆卸整個尾部結構,把發動機充分暴露進行維護或更換。

新教練機機身被設計得異常堅固,乾淨外形下即使滿載時也能飛行到 8g和-4g過載。這種結構強度看似過剩,卻能賦予高教機在以後服役生涯中延長壽命的巨大潛力,使首批製造的部分L-39直到今天仍在飛行。

Aero在1968年開始製造原型機,最終將有11架原型機投入測試。1968年11月4日第二架原型機L-39 X-02在試飛員魯道夫·杜尚(Rudolf Duchon)的駕駛下成功在沃多喬迪首飛。

Aero在1971年開始生產L-39,該機被命名為「信天翁」。L-39原型機在1973年通過了蘇聯的國家試飛,證明該機完全符合蘇聯軍事飛行員訓練體系的要求,使L-39成為華約標準高教機。

1973年9月至10月,蘇聯第105航空兵學校的八名教官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科希策(Kosice),與捷克斯洛伐克空軍飛行員一起在預生產型L-39上受訓,他們將成為L-39種子飛行員,對來自蘇聯各地的教官進行培訓。1974年初該機開始交付蘇聯空軍,開始了自己的傳奇服役歷史。

L-39系列教練機最終成為一代名機,至今仍未停產,超過2800架「信天翁」在30多個國家的空軍服役,完全實現了該機當初的設計目的。

作者:阿姆斯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價格比等重黃金還貴,卻毀於一場火災,帶著2枚核魚雷沉入海底
最具威懾力的一次導彈試射,當場擊沉萬噸巨輪,美軍後撤一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