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嚴重?這個哈佛學霸出手了!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嚴重?這個哈佛學霸出手了!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審美力」是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一個新詞,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吳冠中說: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而美盲的危害比文盲更甚。

痛感於周遭環境一次次遭遇的「土味審美」,

不斷有人發問:中國式審美為何如此可怕?

中國人喪失審美力了嗎?

我們怎樣才能「審美救國」?

美感教育推廣計劃主持人曾成德

2012年,哈佛畢業的曾成德

聯合另外五位設計、教育界的專家,

在台灣地區發起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

7年後,美感課的老師從6人增加到700多人,

全台灣的孩子們開始了解:

美並非只和藝術專業有關,

它理應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採訪了曾成德和他的同事蔡紫德老師。

在曾成德看來,美感不僅是好看與否的問題,

它是基盤建設,代表著秩序和文明,

就像捷運之於台北,高鐵之於大陸。

「美不止是一個單獨的事物,

它是一個美好的我和他人的關係,

關乎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撰文劉楊、白汶平

每個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學生都會羨慕這樣的美感課堂:你可以帶著最愛的零食、薯片來上課。老師會帶領你觀察它們各自的形狀:圓形、方形、螺旋……你憑喜好把食物排列組合出自己想要的意象,然後,再吃掉它。

你可以動手改造千篇一律的校服,第一步從測量自己開始。只有了解身材比例,才能決定上衣下擺要不要扎進褲子、褲腿要不要捲起來露出腳踝。

它發生在台灣地區。2012年,台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和另外5位來自教育、設計等領域的學者、專家一起,發起了「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研究審美如何從娃娃抓起。

2014年,他們的計劃正式進入教育體制,這一年也被定義為台灣地區的「美感教育元年」。

美感教育核心教師:(左起)凌天、蔡紫德、曾成德、劉惠媛、林靜娟、張基義

最早,執行這一計劃的只有6位老師。他們把美感教育抽象出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結構、構造6個主題。

每個主題如何授課沒有一定之規,大多數時候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色彩可以來自食物、天空和海洋,結構可以來自桌椅板凳,也可以來自建築。

學生自己動手做紙模體會力與美的平衡,桌椅、校服都是上課的媒材。

甚至課堂也不一定非要設在學校里。例如實地探訪「康青龍」(台北3條老街: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各取一字組合)地區,觀察老建築的設計。

或者去海邊野餐,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食物,處理食材時的塊、絲、片,就對應了構成概念中的點、線、面,如何搭配得賞心悅目,要費一番功夫。

推廣最先在中學教育中展開。中學是青春期的開始,學生在這個階段萌發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追求個性,渴望能夠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喜歡。

在曾成德看來,這是介入美感教育最好的時候:「因為自己愛美,希望別人也喜歡美美的自己,是一個開發同理心最好的時候。」

7、8年來,他們的隊伍已經由6位創始人,發展到700多位老師,把美感的種子帶到台灣地區各個角落。

「經過短短4、5年奮起直追,

我們已經幾乎跟芬蘭同步」

——專訪曾成德

Q:最早您是怎麼投入到美感教育計劃里來的?

A:我原來在大學裡是念建築,到了美國繼續念建築,在哈佛拿了碩士學位。整個美感教育計劃實際上一開始是我在哈佛的學長漢寶德先生的想法。

他在40年前,1970年代中期,就希望推動中國台灣地區的美感教育。那個時候他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叫「美感教育救國論」。他指出,「國民普遍美感水平過低,影響到一般國家的發展」。

那個時候,全台灣的人都認為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應該科學教育先行,就讓他先去成立科學博物館,推動科學教育,等到人民富足了以後,也許再來談美。

台灣發展了20多年之後,經濟已經發展得很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了。可是漢寶德從來沒有忘記他的理想。差不多十年前,他號召了一批人,包括我、張基義、劉惠媛,就是我們現在一起做事的這批人,一起想辦法落實美感教育。

美感學習工具手冊只提供給老師發想課程,並非給學生的課本(攝影師:張國耀)

Q:推行美感教育計劃的過程順利嗎?

A:其實我們是從「曲線救國」開始。1990年代,漢寶德先在台南成立了台南藝術學院(今台南藝術大學),那個時候我在東海大學,後來又到交通大學,只是從旁襄助。

2000、2002年左右,我們開始想辦法把美感教育落實在社會裡。一開始在各處建立了社會教育館,後來改稱生活美學館,作為我們「生活美學運動」的基地,推動一般台灣民眾對於審美的感知和體驗。

直到8年前,2012年左右,我們決定落實到正式的教育體制中。我們實際上是從0開始,到現在有700多位老師。每一個老師,都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開發出自己的特殊課程。在美感教育計劃的官網上,被記錄下來的課程和案例已經超過500例。

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吸取世界上美感教育做得比較好的國家的經驗。今年,芬蘭教育局的代表訪問台灣,發現我們的美感教育推廣已經幾乎跟他們同步。

Q:全球現在有哪些國家在推行美感教育?

A:我認為我們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北歐地區,尤其是芬蘭和丹麥。芬蘭過去幾年一直在推動「無課綱計劃」,美感教育變成一個跨領域的學程,以問題為本,來驅動人們對現象的綜合理解。

另外一個就是丹麥。丹麥的美感教育已經落實了將近100年。我們可以看到其成果如何在它的設計文化中呈現出來。

在東亞,日本推動美感教育的成就也非常明顯。他們其實是從明治維新就開始奠定美感落實在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不同的季節要吃不同的食物,不同的環境要做出對生活不同的回應。

韓國就更清楚,他們進入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發展的根基,其實就是從小學一直到中學的美感教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韓流如何藉助這一基礎,席捲世界。

在華語地區,還可以感覺到改變的是新加坡。新加坡因為是一個彈丸之地,當年最注重的是商業、金融,然而,從2005年左右開始,新加坡的教育部決定把有關藝術美感設計的事情落實在他們的教育體系里,由此帶來了近10年的重大改革。

Q:美感教育能夠產生效果,最重要的是什麼?

A:15年前我們就在推廣生活美學,所以一開始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美感教育是必須通過生活去觸發的。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注意?怎樣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美好?

比如在澎湖縣西嶼島的西嶼中學,林雪倩老師帶領學生觀察當地的風景,鼓勵他們用文字描繪出自己的感受,再把這種感受抽象成色卡畫下來。

西嶼的落霞是荷包蛋破掉的顏色,海水和天空的藍呈現從深邃到清澈漸變。

這些學生也許離家後就難得再回來看看,但美感課上的這些色彩會作為他們的家鄉記憶,永遠留存在腦海里。而這也體現了美感教育的價值之一:文化認同。

澎湖的孩子們,畫下的家鄉的色彩

Q:上美感課,和上普通的藝術課有什麼不一樣?

A:在我們的美感課中,藝術課絕對是基礎。但是我們不是純粹的藝術教育。藝術家提出問題,而我們除了問問題之外,也注重如何解決問題,這就涉及到設計層面。

比如說,設計一個住宅,住在這個房子里的是幾個人?早上洗不洗澡,喝不喝咖啡?怎麼讓生活里充滿了咖啡的香氣?充滿光影的美?我們在乎的,不僅僅是一個房子的事情,而是生活的美。

接下來,我們馬上要啟動下一個5年計劃,希望能夠更多地跟美術館合作。

Q:您期待美感教育的普及,能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A:1990年代的台北和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我們有了捷運,捷運使得台灣人學會了排隊。高鐵也是類似,給大陸帶來了改變。在這些改變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所謂的基盤建設,美感教育就是一個基盤建設。

所以美會變成社會裡的一個動力,使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跟環境的聯結,跟文化的聯結,跟地球的聯結。既在乎自己怎麼樣更好、更美,也希望旁邊的人、喜歡自己的人也能夠變得更好、更美。讓整個華人世界達到一個美的境界。

事實上,中國大陸對美感教育的推崇,開始得並不算晚,甚至曾經非常領先。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就曾經提出過「美育」的概念。

一開始,蔡元培就沒有把美局限在外觀層面,而是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為了推行這一理念,蔡元培在北大親自開設過美育課。在他之後,朱光潛、宗白華等美學大家也都撰文討論過美感教育。

很可惜的是,在中國後來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中,一直都崇尚注重實用理性用而忽視美學的教育傳統。語數外、理化生被叫做「主課」,而美術、音樂是地位遠遠次之的「副課」。

這樣的價值取向影響深遠,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細節中,以至於「土味審美」一時成了大眾主流。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會」的概念,尖銳地指出當下時代具有「審美匱乏症」,並總結了十大表現,奇葩建築、懸浮劇、網紅臉、偽古風等等都被列在其中。

去年,吉林大學李曉教授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犀利地指出:「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

然而,或許我們不必對中國現下的「審美匱乏症」感到絕望。在社會轉型期間,固有的標準被衝擊,新的規則尚未建立,人們都是摸索著前進。提升國民審美,從來就是一條曲折的道路。

比如,優雅的法國人,曾經「相當粗鄙」。1789年法國大革命失敗,他們自己反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民審美力的低下。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不是粗野,就是懶散,這是人類墮落的兩個極端。」他提出,為了整個社會的福祉,「為了解決實生經驗中的政治問題,我們必須走審美的道路,因為我們是通過美走向自由的。」

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人仍舊深陷「山寨審美」當中。1851年倫敦舉行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當年許多被人引以為傲的展品都非常粗陋,更要命的是「不搭」:鑄鐵的蒸汽機體上刻了哥特式的紋樣,金屬椅子上畫了個油漆畫,縫紉機上加了一個丘比特造型。

這使得英國的知識分子們大受刺激,批判這些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產品是「趣味最惡劣的、 醜陋和不協調的奇想」。

「工藝美術運動」由此興起,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提高國民審美力從此成為英國國策,綿延半個世紀。

19世紀下半葉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新的裝飾美學興起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奮起直追。1870年代,麻省通過了圖畫法案,在超過五萬人口的市鎮對成年男女及兒童實施強制性的圖畫教育。

100多年後的2007年,全美50個州中,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40個州把藝術納入了高中生的畢業考核。

在中國大陸,改變也在醞釀和發生。年輕人在自下而上表達對提升審美的渴望。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路徑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部精緻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後,經由90後、00後聚集的B站發酵,才成為全網爆款,彈幕里都是對高級美的讚歎:「這才叫溫文爾雅、芝蘭玉樹……」

中國古建築雕花牆面

這兩年,《見字如面》、《詩詞大會》這樣安安靜靜沒有噱頭的綜藝也開始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

今年9月,央視綜藝《時尚大師》推出第二季,「小鮮肉」王俊凱等嘉賓帶領觀眾了解中國傳統的色彩文化,了解「祖傳的高級感」。

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主動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談吐。《2019中國女性自信報告》指出,90%以上的中國女性受訪者被問到時,都表示「美商」(Beauty Quotient,簡稱BQ)重要,她們提升「美商」的首選就是衣著和化妝打扮,其次是讀書。

而《2017中國人時尚生活審美報告》指出,中國男性對自己形象的審美要求也在不斷增長,在美妝消費方面,男女消費金額的差距已經從2014年的26.6元減少到了2017年的13.7元。

正如專家所說,「審美是一種尊嚴意識,是一種自我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前不久,黃磊的女兒黃多多染一頭紫發,上了微博熱搜。黃多多雖然還是小學生,但是她就讀於私立學校,可以自由打耳洞、戴首飾。

從其父母的微博分享中可以觀察到,學校教育鼓勵她自己寫劇本、設計舞台服裝、製作節日賀卡……

儘管現階段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教育環境,但展示和探討本身就已經具有啟發式的意義。

「低美感社會」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美感的養成非一朝一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未來做得越來越好。

世界各國審美教育現狀

1、芬蘭

芬蘭的學校里,三分之一的課程都是藝術科目。在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就是必修,與傳統的學術課程具有相等地位。

芬蘭教育部門專門就藝術教育單獨發行了《基礎教育中一般和高級藝術教育國家教學大綱》,最新一版於2018年8月開始實施踐行。

在這份教學大綱里,明確規定了9門必修的藝術課:建築、視覺藝術、手工、傳媒藝術、音樂、文學藝術、雜技藝術,以及舞蹈、戲劇。其中,音樂、視覺藝術和工藝美術是核心科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匈牙利

匈牙利以音樂教育聞名,從幼兒園開始,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常規學校里,每周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里,每天都有音樂課。

匈牙利人相信,音樂和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繫,學習音樂有助於發展完整的人格。

3、法國

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兒課程都和美術有關。

此外,按照法國文化部和教育部的規定,每一片區域,都必須建立一所音樂學院,一座音樂劇院和一個組織策劃音樂活動的服務機構。

現在,藝術是法國所有學校教育的必修課。《藝術教育法》規定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要有藝術相關課程,課程內容涉及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攝影、電影、建築等。

4、新加坡

新加坡的小學只上半天課,剩下的時間全部留給課外活動。每個學生必須至少參加一項興趣小組,這種社團並不是小打小鬧,學校會幫助他們邀請高級別的藝術家作為指導老師參與其中。

在學校之外,新加坡政府定期撥款,對城市建築物進行沖洗、粉刷,使整個城市呈現出明亮的美感。官方也樂於大力興建藝術場館、舉辦文化展覽,使得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成為全民可參與的活動。

5、日本

1930年代,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開始著手收集、整理傳統民間技藝,親自創辦日本民藝館。

其後半個世紀,制陶、做瓷、造紙、上漆、染織、雕刻等日本民間工藝得到制度化保護。1980年代,辨識度極高的「日式設計」已經形成。在世界建築、設計、時尚等各個領域,都湧現了一批日本人的名字。

日本文化中有個著名的詞叫「小確幸」,最早來源於村上春樹1986年的著作《朗格漢島的午後》。他寫道:打開抽屜看到整齊擺放著被摺疊成圓柱形的內褲,感受到了瑣碎而實在的幸福。

這個小細節透露了日本和歐美完全不同的美感需求。和北歐的自由平等不同,日本人強調秩序感,並且對審美的要求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

部分影像素材由風景映畫創作社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穿對褲子,雙腿瞬間,細、長、直
剩菜剩飯,統統扔進洗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