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罐頭是怎麼拯救蘇聯的?

罐頭是怎麼拯救蘇聯的?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1188-蘇聯罐頭往事

作者:顧安娜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即使在食品供應最困難、商店貨架最空虛的日子裡,蘇聯家庭的冰箱里都至少還有兩樣讓人安心的食物:麵包和罐頭。在特殊的消費環境下,蘇聯主婦已經沒法準確知道什麼時候能買到食物、買到的又是什麼食物。但家裡人總不能挨餓,保質期夠長的麵包和罐體就成為了最佳選擇。

沒有比一車麵包更令人踏實的了

每一個聰明蘇聯媽媽都會告訴你,只要在商店裡看到這兩樣東西,就最好先買點囤起來。因為下一次再看到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有罐頭吃,真的很難得。

厲害了罐頭

可不要小看罐頭食品,小小的罐頭其實有巨大的科技含量:如何冶煉食品級的金屬鐵皮、如何解決罐頭密封問題、如何在實現高溫殺菌過程、如何完成倉儲物流,都是罐頭企業必須面對的難題。在20世紀初,讓人民普遍吃上罐頭食品,是很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的。

看上去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

但也不是想造就能造出來的

而在國家層面來說,即使做不到讓人民都吃上罐頭,也要保證罐頭工業的存在,至少用其保障軍隊的食品供給。

罐頭誕生之初就是一種軍需發明

現代戰爭的野外單兵配給同樣少不了罐頭

(圖片來自wikipedia@Bestalex)

沙俄時代的俄國正是這麼考慮的。在十月革命前,沙俄一共有約100家罐頭工廠,其中只有10~15家是面向社會開放的,其餘全都是軍糧供應商。而且沙俄的罐頭工業設備水平不高,制出的罐頭經常漏氣,行業腐敗也很常見,倒是浪費了不少食物。

俄國士兵是很英勇的,但裝備上實在差太多

不光人吃不上很好的罐頭,大炮也未必有很好的炮彈

但前提是有大炮

(圖片來自wikipedia@George H. Mewes)

革命後的早期蘇俄也並沒有完全解決罐頭供應不足的問題,而且由於食品原料匱乏,罐頭產量還下降了。但由於全國範圍的內戰仍在進行,罐頭作為軍糧食品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凸顯,幾乎所有新出產的罐頭,都變成了軍糧。

俄國爆發革命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糧食短缺(不止糧食)

城市的糧食供應已非常不穩定,逃兵發現後方也無糧

所以首先是工人和士兵成為城市革命的主力

(圖片來自wikipedia)

所以平定局勢後的1928年,也是蘇聯一五計劃的開場年,蘇聯就制定了一系列針對罐頭食品的計劃,希望在五年內引進美國技術,新建30座罐頭工廠。這些工廠主要分布在首都莫斯科周邊,用於收集和處理全國匯聚而來的食品,再發往外埠。

當然,相比罐頭,更重要的還是麵包及其原料的供應

工業建設方面,美國資本家確實幫了不少忙

(舊時的蘇聯麵粉廠和小麥加工設備)

這樣的做法,雖然有首都成熟的工業體系做背書,卻也有自己的問題。蘇聯的食品產區很多在外圍區域:南方邊疆烏克蘭的糧食蔬菜、遠東港口的漁獲、中亞的畜牧業產品,通過車皮運到莫斯科周轉時間過長,並且和礦產等其他東方資源搶佔珍貴的運能,並沒有能體現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全國原材料都運到首都來扎堆加工,還有比這更糟的?

所以當計劃順利完成,到了二五計劃期間,蘇聯又追加了35座罐頭廠,其中大量都在收成較好的邊疆區。比如在離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不遠的納霍德卡(灠溝崴),就新造了海產品罐頭廠。而在植物食品主產區烏克蘭南部的赫爾松,則有蔬菜罐頭廠。

蘇聯在遠東非常重視海產品罐頭生產

基本都是魚蟹廠

(圖片來源:CIA解密檔案)

蘇聯之後的食品工業布局也遵循了這一原則,主要在食品的一手產區規劃罐頭食品廠,在第一時間完成可長時間儲存的食品加工,降低食品運輸空隙率以提高運輸效率,以及向人口稀疏貨物調度不靈的地區運送多樣化的食品。

總有一款能滿足你

(克里米亞的蘇聯50-60年代老罐頭)

這是蘇聯保證全民吃飽飯、吃好飯的手段,在一開始也確實完成了商業干預無法完成的邊遠地區食品多樣性難題,讓中亞牧民見到了魚罐頭,讓遠東的亞洲勞工見到了燉牛肉罐頭。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展露無遺。

當然,事情並非全都那麼美好

中亞牧民有的能見到魚罐頭,有的則被餓死

(圖片來自wikipedia@Дмитрий Филюшин)

但蘇聯罐頭的歷史進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此後的年代裡,它和所有的消費品一樣,都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坎坷。

戰爭時期困難的罐頭

前文提到,罐頭在蘇聯能受到決策層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蘇聯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大片區分工背景下,食品集中在一些特定地區生產。比如蔬菜水果的主產區就是在烏克蘭,它們含水量高,又經不起冷凍,採摘後必須快速上市或製成食品罐頭。為了不搶佔物流運力,就在產地將其製成罐頭。

烏克蘭現在仍然是歐洲的農產品出口大戶

是名副其實的歐洲菜籃子

(圖為烏克蘭出口類別的一部分,百分比為比例,2017年)

(圖片來自OEC)

但大片區分工生產,就等於把雞蛋都放到了一個籃子里,遇到動蕩的戰爭時期,往往要付出代價。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納粹德國很快攻破了蘇聯的西部防線,在其歐洲部分長驅直入。這裡不僅是德國感興趣的能源產區,同樣也是蘇聯重要的食品產區。蘇聯在建國前期好不容易設置在摩爾多瓦、烏克蘭主體、克里米亞半島和下頓河地區的農田和食品廠盡數被佔領。

蘇聯在烏克蘭的失敗是極其慘烈的

幾乎整個西南方面軍被包圍,65萬人被俘

(基輔的德國哨兵)

(圖片來自wikipedia@German Federal Archives )

這對蘇聯的果蔬供應造成了致命打擊。莫斯科市民找不到蔬菜吃,罐頭廠的原料供應也斷了。但是生產指標沒有下降,甚至還上升了。他們必須為即將走上衛國戰場的紅軍士兵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絕望的車間主任和經理們面對巨大的上峰壓力,只能想了一些歪招。

在當年的蘇聯罐頭廠,經常出現工人們不在生產線上班,轉而去野外摘野果的奇怪景象。摘來的野果,就成為了果醬罐頭的原料。

懷念貨真價實的烏克蘭果醬

西部罐頭廠被德國佔領還打擊了蘇聯脆弱的外匯收入。

戰前,蘇聯和西北歐國家進行了以質換量的交易。他們把緊鄰波羅的海的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出產的螃蟹肉罐頭和烏克蘭生產的黑海魚子醬,當做出口品,向挪威、英國交換廉價而充足的腌鯡魚罐頭,即能滿足更廣大人民的海鮮需求,還能在外匯上有所節餘,一箭雙鵰。

所以腌鯡魚和大螃蟹哪個更好?當然是大螃蟹了

但隨著兩地相繼陷入戰火,這份外快也沒有了。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二戰結束時,蘇聯報復性地將德國東部的食品設備全部拉回了國,重建罐頭食品體系。

而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蘇聯人還接收了日本在遠東留下的一些遺產。

日本在二戰之前就控制了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在蘇聯重點參與歐洲戰爭無暇東顧的情況下,幾乎將日本海視作了自己的內海。在這期間,重視漁業的日本在東北和朝鮮大力發展海產品罐頭工業,設計製造了專門的海上罐頭廠,一邊捕撈一邊製作成品。

日本在侵佔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後

不斷加強環日本海之間的連接(包括殖民團等方式)

日本海作為重要的魚獲產地當然也要牢牢住在手裡

等到日本戰敗後,這些新式設備就被近水樓台的蘇聯獲得了,大大強化了蘇聯在遠東獲取海產品的能力。由於西北太平洋的水溫低,魚蝦蟹的生長周期長,口感口味上佳,這裡出產的罐頭比列寧格勒的罐頭更受歡迎,能夠繼續做出口換更多魚,還能有外匯收入的生意。

有了日本的基礎積累 罐頭產量回暖很快

(圖片來源:CIA解密檔案)

遠東魚罐頭的另一項重要意義則在於,到了70年代隨著蘇聯對鹹海等水域的過度開發,內陸水體的水域減小、含鹽量上升,漁獲水平越來越低。遠東的魚罐頭就成為了淡水魚類的替代品,只要拌上足夠的洋蔥和醬汁,誰也吃不出來區別。

鹹海的水源都用來種棉花了,當然沒得養魚了

你是什麼垃圾

繳獲了德國和日本設備的蘇聯,很快進入了戰後恢復期,在四五計劃期間共有24座基本被摧毀的罐頭廠重建,7座新廠落成。負責建造的,有不少都是德國和日本的戰俘,在蘇聯人看來,這也是他們在為自己的罪孽贖罪。

1945年的罐頭廠景象

(圖片來源:ok.ru@Обратно в молодость. СССР)

連續建成的工廠讓罐頭產量也與日俱增。1945年,全蘇各類罐頭產量不過37億罐,其中還有70%是植物罐頭;到了1949年,全蘇罐頭產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07億罐,植物罐頭的比例也降到了50%以下,肉罐頭、海鮮罐頭比例明顯提高。1952年,罐頭產量到達了歷史性高點:218億罐。

應有盡有的社會主義雜貨店

平攤到2億蘇聯人頭上,就是每個人每年能得到100個罐頭,不吃也得吃。

這就成問題了。

蘇聯罐頭裡最受歡迎的是一種名為圖申卡(Tushonka)的燉豬牛肉罐頭,最早是作為部隊營養食品,一直到蘇聯解體也仍然是獨聯體軍隊標配,味道還算不錯。但圖申卡一年也就生產6億罐左右,優先配給軍隊,民間很難搞到。

軍民用的圖申卡品質也不一樣 軍用的脂肪含量更高

(圖片來源:CIA解密檔案)

接著是味道比較重、原料好壞吃不出來的番茄和煉乳罐頭。再往下,玉米和豌豆罐頭的口感如同嚼蠟,海鮮罐頭也總是有些怪怪的味道,只能用來燉湯。但誰都知道,經過罐頭加工和高溫長時間烹煮,食物營養已經破壞殆盡了。

但是玉米還是很有必要的

沒有玉米,哪來那麼多雞鴨牛羊?

只要還有更好的選擇,誰會主動吃罐頭呢?商店貨架上堆滿了過期幾個月的罐頭食品,完全沒有人要,造成了巨大浪費。這才有了這樣一個蘇聯笑話:

蘇聯高級領導人莫洛托夫一度承擔起了呼籲人們消費罐頭食品的責任。身為外交部長的他在電視上宣布,一群走私犯在魚罐頭裡隱藏著珠寶,並打算將其運到國外。作為證明,他打開了一個魚罐頭,裡面果真藏著珍珠項鏈。

幾天後,蘇聯各地的過期罐頭就被搶購一空了。

還好他們不用垃圾分類,不然在失望地打開一罐又一罐魚罐頭之後,蘇聯人還要把魚放進一個袋子,罐頭放進另一個袋子,想死的心都有了。

伏爾加格勒,被廢棄的蘇聯老罐頭廠

不論如何,年紀大一點的蘇聯人到了80年代一定會懷念當年肆無忌憚地開罐頭找項鏈的日子。因為到了80年代中後期,蘇聯的食品供應系統已經幾乎停轉,街面上的商店都是空的,人們必須到黑市裡才能找到能吃的食物,包括遭人嫌棄的蔬菜罐頭。

只是這種食物獲得方法已經近乎狩獵,和蘇聯導師們想要通過罐頭達到的食品工業化、全民化、安全化的高科技目標全不相干了。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米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東南亞最兇猛國家!向南向北不斷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