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追思先師,致敬聖賢!

追思先師,致敬聖賢!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朱熹

9月28日,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日子。

2570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至聖先師」孔子,誕生於山東曲阜。

「至聖」,中國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標準。

「先師」,中國民族教育方針之最先啟導。

從個人品格到學識修養,孔子都無愧於「至聖先師」的稱號。

回望兩千多年前那個風塵僕僕的背影,他依舊是我們民族精神上的導師,也是我們前進方向的引領者。

今天,當我們紀念孔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學習紀念的到底是什麼?

1

我們應該領悟的是聖賢教誨

孔子建築了一座思想的宮殿,嵯峨雄偉,金碧輝煌。

他以仁、義、禮、智、信為基,忠、德、寬、恕、勇為棟;

以孝、廉、恭、儉、敏為梁;

和合、中庸、教化、六藝為檁;

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椽;

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為脊,

高聳起中華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廈。

一部《論語》,大道至簡,要言不煩,是天下最好的教科書,中華民族一讀2000餘年,百讀不厭,百思不盡。

他是一個樂觀的智者,一個和善的長者,

他不僅教我們如何為人如何處事,

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

當你懶惰時,他告訴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當你懦弱時,他告訴你:「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當你貧窮時,他告訴你:「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當你奮鬥時,他告訴你:「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當你成功時,他告訴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憤怒時,他告訴你:「小不忍則亂大謀。」

當你成為領導時,他告訴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當你失意時,他告訴你:「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夫子的很多教誨,年少時我們聽不懂,領悟時人已過中年。

2

我們應該學習的是聖賢之心

孔子,是那樣的富有人格魅力。

孔子,是好學之人。

他從15歲開始發奮學習,而且終生都保持「學而不厭」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無論出身、無論社會地位,每個人身上皆有可學習的地方。

他拜聖者為師,向能者學藝,先後向師襄學撫琴,向剡子學為官,向老子學周禮,向萇弘學音樂,在齊國學習古典樂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喜讀《周易》,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竹簡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故而有「韋編三絕」這個典故。

直到晚年,他依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見其用功之深。

孔子,是博學之人。

他初學周朝禮儀,遵從魯國禮樂,苦讀上古經典,掌握了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融匯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知識。孔子學而有道,概括出「好學、擅學、博學、為學、倡學」的方法論;主張「學而時習之」「教學相長」「見賢思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觀。

孔子,是學以致用之人。

他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夫子」,更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獃子」。

公元前500年魯齊兩國的夾谷會盟,正是因為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預判,才挫敗了齊國的陰謀。

孔子重實踐、講習行,重實幹、不空談,走出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知行合一的成長之路。

孔子,是人格高貴,道德完美之人。

他主張做人講誠信、守規矩、有約束、懷仁愛;他尊重勞動,崇尚勤儉,反對淫逸,主張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他寧受勞頓之苦,決不苟且偷生,想借力濟世,但不攀龍附鳳、摧眉折腰;他意趣高潔,欣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的道德境界。

他是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的普通人,溫和、良善、恭敬、檢點、謙讓使他德馨飄遠,四海瀰漫。

無怪乎司馬遷頓筆發出「高山仰止……可謂至聖」的千古一嘆。

3

我們應該踐行的是聖賢之道

孔子,是一個理想堅定忠於使命的人。

孔子一生命運坎坷,幼年亡父、少年喪母,晚年失妻喪子,生活清貧,顛沛流離。

既受過座上賓的禮遇,也有過喪家犬的狼狽,吃閉門羹、受冤枉氣、遭誤抓錯打,被攆得到處跑,被罵得滿心傷。

他從「重民」、「安民」、「富民」、「教民」、「為民」、「愛民」出發,主張寬政於民、德政於民、仁政於民、藏富於民、施教於民。

但君王的將信將疑、半用半棄、若即若離讓孔子尷尬,同僚的排擠、陷害、嫉妒、誹謗讓孔子憤懣。

作為思想家,註定是先行者,也是孤獨者;作為政治家,必然在現實的泥淖中掙扎。

白天上朝滿眼污穢一身臟臭,晚上回家沐浴焚香讀書沉思,孔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凡人與聖人之間奔突,窘迫而痛苦。

但是人生目標一旦確定,便如日月經天,前行不輟,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的堅韌,獨守心中的理想與責任。

他設壇開講、誨人不倦,讓社會走向有序。

他注重對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試圖把仁、義、道、德等關鍵詞揉成泥、燒成磚、砌成牆,搭建精神的莊園。

他主張「有教無類」,像一位勤奮的泥瓦匠,試圖用知識的泥漿抹平人世間的貧富、貴賤、智愚、善惡、孝逆、雅俗的磚縫。

他主張「師道尊嚴」,試圖讓混沌社會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下,孔子破船載酒泛中流,試圖借回周禮以整飭社會,用儒家思想推動腐朽不堪的統治機器。

他提出「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觀」,開啟了「君輕民貴」思想的先河。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對今天以人為本的執政思想起到奠基性作用和歷史性貢獻。

兩千多年過去了,但孔子並沒有走遠。

不管後來他是被捧上神壇,還是被貶的一文不值。

總有些人延著他的腳步,捨身求法,為民請命;

總有些人憑著這股氣韻,不憂不懼,從黑暗走向光明。

所以中國現在才有以大國姿態包容萬象的模樣。

本文來源於京博國學,

部分內容節選自:劉漢俊 《尼山的月光——再讀孔子》

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錢鍾書:二十不狂沒志氣 三十猶狂沒見識
南京:金陵一夢 千古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