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4年夏太平洋戰局:走向末路的日本帝國

1944年夏太平洋戰局:走向末路的日本帝國

1944年6月以來,戰局的發展對於僅存德、日兩個軸心的法西斯陣營而言, 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歐洲戰場之上,6月6日以英、美為首的盟軍終於在法國諾曼底開闢了喧嚷已久的「第二戰場」。儘管德國方面事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構築了號稱「大西洋壁壘」的防禦體系。但海、空力量方面的絕對劣勢,還是令整條防線及德軍縱深部署的裝甲部隊均在立體打擊之下土崩瓦解。

6月22日,蘇聯紅軍在東線發動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這一天恰恰也是三年前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全面入侵蘇聯的日子。正是懷著滿腔復仇的怒火,蘇聯紅軍在此後的2個多月的時間裡,重創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一舉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立陶宛大部、拉脫維亞一部以及波蘭東部。儘管莫斯科方面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白俄羅斯戰役後,蘇聯紅軍向德國及其東歐僕從國縱深挺進的勢頭卻再也不可逆轉。

而在西太平洋的萬里波濤之上,日本帝國的處境也是每況愈下。6月11日,美國海軍第5艦隊出現在關島以東170海里附近的海面之上,開始對塞班、提尼安及關島展開空襲。至此日本方面沿著第一、二島鏈所構築的「絕對國防圈」,迎來了美軍最強勢的一腳破門。至6月15日,經過空襲和艦炮轟擊的火力準備之後,美軍地面部隊正式在塞班島搶灘登陸。

由於包括塞班、關島在內的馬里亞納群島位於琉球、台灣和菲律賓以東,硫磺列島以南,加羅林群島以北,正扼日本通過其主要戰略物資產地——東南亞地區的航道咽喉。因此日本方面長期視馬里亞納群島為「絕對國防圈」的樞紐和「太平洋上的防波堤」。此番明知美軍有備而來、勢在必得,卻也不得不投入全部陸、海軍精銳予以爭奪。6月19日,由小澤治三郎統率的日本海軍第一機動艦隊進入塞班島西側海域,試圖利用美軍艦隊全力奪島之際重創其航母戰鬥群。

(上圖)馬里亞納海戰最著名的照片之一,美軍士兵正在艦艇上仰望空中各型戰機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客觀地說,日本海軍的戰略計劃紙面上頗為可行,如果「武運昌盛」甚至可能復刻美軍在「中途島戰役」的輝煌:首先利用塞班島周邊島嶼機場密布的優勢,抵消對手在航母和艦載機數量上的優勢,隨後再以機動艦隊所配備的精銳艦載機對美軍艦隊展開突襲,一舉重創對手的航母編隊。

但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一方面在美軍艦載航空兵的掃蕩之下,日本海軍原本配屬在馬里亞納的基地航空隊迅速失去戰鬥力;另一方面常年戰事的消耗,也令日本海軍機動艦隊的航空兵不復珊瑚海、中途島時那般驍勇,相反美軍卻在戰鬥機編組、艦隊防空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此消彼長之下,令馬里亞納海戰這場日美兩國之間最後一次航母戰鬥群的正面對決,淪為了美國方面「獵火雞」般的單向屠殺。而隨著日本海軍第一機動艦隊損失了3艘大型航母、335架各型戰機鎩羽而歸之後,塞班島等地的日本陸軍守備部隊也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7月7日,在日本陸、海兩軍統帥——齋藤義次和南雲忠一雙雙自戕之後,殘餘日軍紛紛展開自殺性衝鋒,以證明自身的「武勇」和「忠誠」。

馬里亞納海戰失利和塞班島失守的消息傳到日本國內,隨即引發了日本海、陸軍空前緊張的情緒。為了逃避罪責,海軍方面繼續在戰績中注水,宣稱此役擊落美軍戰機300架,擊沉美軍戰列艦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1艘、潛艇1 艘;「擊毀」美軍航母4艘以上,戰列艦2艘、巡洋艦4艘、運輸船6艘、其他艦種不詳者1艘。這個數字如果屬實,倒是勉強對得起日本方面所付出的3艘航母沉沒、900餘架戰機被擊毀的代價。但事實卻是美國海軍在整個馬里亞納海戰中僅損失了123架戰機,2艘航母、2艘戰列艦、2艘重型巡洋艦受損而已。

與日本海軍杜撰戰績相映成趣的是,陸軍方面就塞班島的失守給出了諸多理由:準備不夠充分,「骨幹戰力」第43師團一個月前剛剛抵達塞班,因此戰前完成了野戰工事。而在運輸途中,由於海軍護航不力,又白白損失了一個步兵聯隊的兵力(步兵第118聯隊),致使整個師團實際僅有5個步兵大隊。

客觀地說,作為日本陸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編組的「海洋師團」。第43 師團的確談不上是什麼精銳部隊,但要說塞班島上日本陸軍準備不充分、兵力不足,顯然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事實上日本方面對塞班島的「要塞化」建設,早在1943年9月確立「絕對國防圈」之際便已開始,1944年2月25日更在馬里亞納群島組建了下轄8萬兵力的第31軍。

而在美軍來犯之際,塞班島上除了第43師團之外,還有第31軍軍部、獨立混成第47旅團、第9戰車聯隊、獨立山炮第3聯隊、高射炮第25聯隊和獨立工兵第7 聯隊以及正準備調往帕甘和羅塔兩島的第9、第10獨立混成聯隊各一個大隊的兵力,因此塞班島上僅日本陸軍便有2.75萬人。此外島上還有海軍方面的中部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第五根據地隊司令部及第55警備隊等地面部隊。因此真正導致塞班島在短時間內迅速易手的原因,還是美軍在塞班島戰場之上所投入的海、空火力及登陸部隊規模均遠超日軍承受能力的極限。有鑒於此,早在塞班島易手之前,6月24日兼任陸軍總參謀長首相的東條英機便與海軍軍令部總長島田繁太郎一道上奏「昭和天皇」裕仁,言明將放棄塞班島。

「昭和天皇」裕仁向來對軍部缺乏信任,次日更召開所謂的「元帥會議」。請出兩位王室成員——陸軍元帥梨本宮守正王、海軍元帥伏見宮博恭王,加上陸軍元老杉山元、海軍名宿永野修身,以及裕仁的親信——侍從武官長、陸軍大將蓮沼蕃,再度對東條英機和島田繁太郎放棄塞班島的建議進行商討。而事實上僅從此次「元帥會議」的規格,便不難看出裕仁對即將丟失塞班島的不滿,而全面撤換東條內閣的計劃更可能從這一刻便已然啟動。

可惜的是,參與「元帥會議」的一干大佬對塞班島的戰局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要求兼任陸軍總參謀長的首相東條英機應該力阻美軍在塞班島部署遠程轟炸機威脅到日本本土,同時在馬里亞納群島繼續堅守,以便給後方重組防線贏得時間。而事實上從6月16日開始,美國陸軍航空兵已經開始利用其在中國成都的空軍基地,出動B-24、B-29型轟炸機空襲九州。日本政府竭力維持本土安定的局面,在從天而降的炸彈面前早已灰飛煙滅。

就在美軍進一步在馬里亞納群島地區,對關島、提尼安島展開攻勢的同時,日本國內各派勢力以扳倒東條內閣為目標的總攻也吹響了號角。

本文摘自《日本·軍鑒004:從瓜島到沖繩的潰滅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力挽狂瀾,臨時擔任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參謀長的溫克上校
突如其來的和平,冬季戰爭最後時刻的士兵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