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在幫印度搞工業化!

中國在幫印度搞工業化!

印度

一個神奇的國度

來源:本文由地球知識局(diqiuzhishiju)提供,作者是蘇摩大大。

9月30日,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的前一天,一支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在印度搞定了一件大事。他們與印度古吉拉特邦政府簽訂了一份備忘錄,雙方將合作在該邦建設一個中國工業園,專為中國的家電、傢具、電動車品牌提供場地和服務。

這是當地拖萊拉智慧新區的一部分,在中國工業園左鄰,還會有眾多受到政府扶持的印度中小企業入駐。當地行政首長表示,希望中國來的企業能在這個園區里傳授先進經驗,幫助本土企業一起發展。

這場頗有雙贏意味的合作背後,是中國企業正在力圖引領印度製造業潮流的勇敢嘗試。

印度增長最快的外資

1987年,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近10年。神州大地,尤其是率先開放的東南沿海地區,幾乎是一片大工地,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那些在改革之初猶豫不決的外資都開始後悔沒有在這個肉眼可見不斷成長的國家儘早投資了。

1984-1988年的上海

城市還很小,浦東還是遍地農田

更加談不上長三角城市群

(圖片來自NASA)

2013-2017年的上海

已經是天翻地覆般的變化

上海的真實範圍和定義也發生了改變

(圖片來自NASA)

不過由於過去幾十年的底子太薄,這時候中國的發展水平也不宜高估。在人口比印度多2億的情況下(中國10.84億,印度8.17億),中國的名義GDP也與印度相差不大。這個時候的中國企業,也正在像海綿一樣地在吸取歐美日韓企業的先進經驗,尚未到自己輸出的時候。

在這個階段,中國有巨大的潛力需要釋放

需要效率,更高的效率!

(圖片來自wikipedia@Brücke-Osteuropa)

以及出口,更多的出口!

(圖片來自wikipedia@Bill Bradford from Houston, TX, USA)

然而這一年同樣也是兩國經濟體量轉折點。進入90年代後,中國巨大的經濟潛力被有序地釋放,與印度之間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開始明顯拉開差距。名義GDP在95年是印度的兩倍,02年是印度的3倍,如今已經是印度的4倍以上。

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ppp),也是印度的2倍以上。

2017年就已經超過印度的4倍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過去每年都能保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長,換擋以後也維持在7%左右的增速,是中國與印度迅速拉開差距的最好指標,也是國際輿論對中印兩國的表現評價開始出現反轉的原因。這讓相信「印度要麼是一個世界大國,要麼什麼都不是」的印度政府感到非常尷尬。

但受限於印度效率低下的聯邦制度和預算體系,要想在短時間內追上中國的步伐還是非常困難的。

從1985年至2016年

印度GDP增長率為紅色,中國為綠色

(圖片來自wikipedia)

雖然在莫迪上台之後,依靠高舉高打的經濟改革和實業扶持,印度曾經有過一段爆發期,連續數年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速最高的國家之一。但通過債務和信貸推動的經濟增長同樣也留下了一堆爛攤子。

由於印度現階段想要發展的製造業缺乏技術積累和優質的產業工人,其實並沒有很好的投資標的,大量金融機構的投資最終還是變成了壞賬。再加上與美國的出口關係變得微妙,體制改革也阻力重重,這種增長終於還是在2018年原形畢露。

今年第二季度,印度的經濟增幅6年來最低,明顯後勁不足。

今年第二季度增長速度跌到了5

最能給印度老鐵自信的數據都撐不住了

大印度還怎麼趕英超美?

(圖片來自https://tradingeconomics.com/)

印度在過去幾年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影響了外商的投資興趣。傳統上對印度投入最多的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企業對印度的投資額這幾年表現都不穩定。這對於急需外國資本和技術投入的印度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壞消息。

但誰也想不到的是,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的中國企業卻在印度一路高歌猛進,這幾年來成為了印度增長最快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

根據政府機構投資印度(Invest India)統計,目前共有700家中國企業在印度開展業務並進行了投資,投資總額達到了120億美元,是印度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外資來源,並將創造大量工作崗位。

中國企業,會成為印度的救命稻草嗎?

在印度,搏未來

不可否認的是,印度仍然是現在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新興經濟體。這個國家擁有不輸於中國的巨量人口,也有從尼赫魯時代繼承的工業底子,更有發達的信息科技產業和科技人才儲備。誰能夠率先佔領這個市場,並幫助開發這裡的經濟潛能,誰就能掌握下一個時代的主動權。

印度金奈的Tidel Park在2000年成立

是當時亞洲最大的IT園區

(圖片來自wikipedia)

印度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目前印度的工業產值只佔全國產值的23%(中國為40%),糟糕的基礎設施和工業服務常常讓在印度的工業投資竹籃打水,高昂的政府關係成本和強大的保守勢力也在影響外國企業的入駐。

但莫迪政府在上一個任期里做的一系列基礎投資正在顯出成效,而且年中剛剛勝選的他們還有下一個任期的時間維持政策的延續性。

比如對工業發展至關重要的電力供應。印度在過去幾十年里都因為糟糕的電力設施而處於缺電狀態,但2019年,印度政府宣布全國電力供應將覆蓋所有需求並略有節餘。充沛的電力加上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了一大批電子製造企業進駐。

印度同樣是石油嚴重依賴進口的大國

多種類型能源也是齊上陣,盡量降低對進口的依賴

(圖片來自wikipedia@afloresm)

中國手機企業小米就是印度改變的受益者。自2015年宣布在印度本土生產手機以來,小米已經陸續和合作商聯合在印度開辦了7家製造廠。2018年小米在印度的戰略最激進,一口氣開了3家工廠,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政府在當年宣布提高手機和零部件的關稅。同年來自深圳的vivo也宣布在印度興建第二座工廠。

印度的一家手機店,上面掛滿了各種品牌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

(圖片@圖蟲·資訊)

光這兩個品牌旗下的工廠,每年就能生產1億部手機,快速覆蓋了印度的智能機市場,也提供了幾萬個工作崗位。

同樣的,作為中國過去幾十年製造業標杆的家電行業也在印度攻城略地,取得了不少成果。原本印度市場上的中高端家電就主要由中國品牌,如今通過在印度併購、設廠,中國的家電企業將要與印度本土的家電行業進行肉搏,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

TCL在印度的擴張就很具有代表性。這家中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的時間比較晚,但進步非常快,去年在印度的業務增長了120%,製造本土化的進程也在逐漸加快。去年年底,TCL更是在印度破土動工了一個智能製造產業園,將從屏幕到整機的產業鏈能力全體移植到印度。

TCL印度控股公司

(圖片來自TCLindia)

海爾和美的則都已經在印度經營多年,擁有自己的產業園,生產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產品。

這些企業看重的,是印度十幾億人口的市場潛力,這些人口中的大多數家庭中還沒有普及家電和智能手機,一旦被開發出來將會是一個不亞於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巨大市場。通過製造帶動就業,並用就業培養新一代的消費者,已經成為了這些中國企業維持增長,搏取未來的新思路。

印度可能也是唯一一個靠譜的選擇了。

印度的手機保有量也是很大的

但從功能機到智能機,再逐步升級,這個空間非常大

(圖片來自wikipedia)

誰來實現印度製造?

其實除了作為製造標杆的手機和家電,中國企業進入印度的另一個拳頭產業是汽車。這可能超乎很多人意料之外了,一直被認為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國產汽車行業,也正在用前幾年中國汽車保有量暴增黃金期的原始積累在印度攻城略地。

目前,中國的汽車工業在印度的投資比例佔到總投資額的40%,是當之無愧的領軍行業。

不過中國汽車業投資要進入印度,難度還是比手機高,畢竟中國汽車在國內的信任度也還不夠,要打動國外消費者就更難了。為了讓品牌擁有更好的說服力,中國車企採取了曲線入印的策略,往往借收購的發達國家品牌擴張商業版圖。

比如上汽集團在印度主推的就是收購的英國品牌名爵(MG),並已經在印度設立了製造廠。這也算是上汽國際化的傳統藝能了,它在進入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市場時也是主推了名爵,並且強調該品牌在英國跑車屆的悠久歷史,弱化其中國背景。

這一招在印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今年的新款SUV HECTOR在印度獲得了一萬多張訂單,在並不發達的印度市場可算得上驚艷。其實這款車的原型就是國內的寶駿530,但換一個英國LOGO效果就會好很多。

海報拍的也很英式

(圖片來自Facebook)

採取同樣策略的還有吉利,它的抓手則是瑞典老牌品牌沃爾沃在印度的工廠。通過宣傳沃爾沃的北歐血統,吉利同樣在印度市場站住了腳跟,為以後的發展走出了第一步。

看起來和中國沒有什麼關係,北歐印度化策略

但是老闆是中國的

(圖片來自Facebook)

其實類似的策略在全球都不少見,印度車企同樣在做這件事。印度的國民車企塔塔,其實是捷豹路虎的母公司,只是沒想到這兩個英倫老牌如今虧損數十億,反而拖了塔塔的後腿。

印度街頭的Tata公交車

成立於1945年的塔塔汽車公司,隸屬於塔塔集團

也算是印度人盡皆知的品牌

(圖片來自wikipedia)

而看上去和無印良品、優衣庫傻傻分不清的零售品牌名創優品Miniso,也在借用類似的戰略在印度推廣。由於從店名、商標到商品都與這些日本零售品牌類似,小商品的價格卻要廉價很多,Miniso在印度大受歡迎。去年Miniso剛入印度市場,就進賬9800萬美元,門店數量也直線攀升,幾乎要超過有十年歷史的印度本土老牌零售Big Bazaar了。

便宜的價格頗受印度人民的青睞

甚至成了打卡地

(圖片來自YouTube@印度媽媽工作室)

而在另一些看不見的領域,還有一些中國企業也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的投資之路。

印度目前最大的手機支付平台叫做Paytm,初創於2010年,起步比較晚。但這家公司的成長速度非常快,目前已經擁有了超過1億的印度用戶,下載次數甚至超過了早就進入印度市場的美國巨頭亞馬遜。而這家支付平台幕後,則有阿里巴巴的身影。

阿里在2015年就選擇了向這家公司注資,螞蟻金服則隨後收了Paytm母公司One97的部分股份。換言之,現在印度最大的手機支付平台已經和中國最大的手機支付平台有了藕斷絲連的資本關係。

與之類似的是印度最大的自助旅行平台MakeMyTrip,它的主要股份現在由中國同行攜程掌握。

在印度坐飛機倒是真的便宜

德里飛班加羅爾才4K盧比不到?(相當於400¥)

(圖片來自https://www.makemytrip.com/)

在更大的背景上看,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和投資機構已經投資了幾乎所有印度的科技初創企業,中國互聯網業在印度互聯網業擁有極高的話語權。

中國的互聯網模式創新能力,正在印度實現自我複製。

中國企業在各個領域加碼印度市場,無法不引起印度人的注意。但與過去直接輸出貨品不同,在印度的高關稅壓力下,這些企業已經在通過投資和本土化生產的方式適應印度的政策,並且在切實提高印度的工業化水平。

莫迪政府承諾的「印度製造」戰略,是要將印度的工業產值佔比從23%提高到25%,這還要有賴於這些在巨型新興市場深耕多年的中國龍頭的幫助。隨著雙方經濟關係日漸密切,要斬斷這些聯繫,也會變得越來越不現實。

中國和印度在亞洲的競爭永遠不會結束,但很顯然,今天的中國已經通過合作的方式佔得了先機。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wikipedia@Prime Minister"s Office, Government of India

通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郎言志 的精彩文章:

西方人的「傲慢與偏見」
美國媒體:特朗普是天選之子,與特朗普作對就是「與上帝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