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陝西,越來越綠

陝西,越來越綠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200-陝西越來越綠

作者:趙百靈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今年9月底,陝西省公布了一項有意思的建設成果:該省的森林覆蓋率,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3.3%,上升到了43.06%,森林蓄積量達到了4.78億立方米,為全國第12位,高於很多北方省份甚至南方省份。

而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生態荒漠的黃土高原,則是在這場變化中獲益最多的地區。陝北榆林、延安等地的森林覆蓋率都有了明顯的提升,綠帶最遠端比建國之初向北推進了400公里。按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也許有一天黃土高原這個地理名詞都會變得名不副實。

作為西北省份的陝西取得這樣的生態進展實在是可喜,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陝西的生態危機

陝西曾經是擁有大片森林的地區。但氣候降水的變遷和歷代王朝對這片土地的過量開發,讓陝西在進入近代以後陷入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每次大興土木,都是巨大的原材料損耗

何況陝西作為多朝古都,對資源的需求更大

(圖片@圖蟲·創意)

1935年,民國實業部對陝西進行了林業統計,當時的森林面積只佔全省面積的16%。這個比例在西北地區尚可,但遠遠沒有達到今天的水平,屬於森林水平比較低的省級單位。

這是陝西近代常見的地貌,沒什麼植被,岩石裸露

下雨會不停的沖刷,颳風就揚起漫天沙土

(圖片@圖蟲·創意)

這少量的森林,分布也極為不均,主要分布在陝南的秦嶺、大巴山一帶。這裡並非傳統意義上陝西的核心地帶,能保有大量森林主要也是因為秦嶺大巴山對水汽的截留。這些山地數目,構成了全省森林的「十之八九」,關中和陝北地區的綠化水平就更低了。

陝西大部分森林公園內和自然保護區

還是分布在陝南和關中南北兩側

而近代史上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也讓為數不多的森林飽受折磨。

清同治時期,左宗棠奉命入西北平亂時,為拔除亂軍的生存根基,曾大放山火,連燒數年,森林幾乎焚盡;戰後因人口死亡,林地暫時得到恢復,但等人口迴流時森林又一次嚴重退化;我黨在陝北建立根據地後,國民政府斷絕陝西交通,本地木材資源不得不大量開發,森林又遭到破壞;等到抗戰爆發,大批難民湧入陝西,龐大的建築、燃料、耕地需求又破壞了大量森林……

陝北很多地方你甚至覺得是在搞沙漠農業

(也確實是沙地)

(陝西榆林附近,圖像來自google map)

而當時的政府森林保護相關的意識也不足,沒有及時採取措施保護森林,還因巨大的人口和糧食壓力,鼓勵民眾進入林區墾荒。1941年,國民政府通過《土地政策戰時實施綱要》,在國家層面肯定了開墾林區荒地的行為,進入林區生產的難民更加絡繹不絕。

在當時巨大的人口壓力下

陝北不多的河谷已經不夠用了,進山是必然

(陝西榆林-上鹽灣鎮附近,圖像來自google map)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在林區開墾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燒荒。焚燒野生植物,能給土地留下天然肥料草木灰,還能快速開出一片平地,對於作物生長很有利。但這種方式的破壞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失去了野生植物根系保護的土壤,在雨水沖刷下,幾年就露出了底層的岩石,肥力全無。而這時農民就會進入下一片山區,不斷重複燒山開荒。

砍了燒,燒了種,種了棄

最後無地可種,無處生存

(圖片@圖蟲·創意)

等1944年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授劉步周到訪延安黃龍墾區時,現狀已經是「墾區外緣之低地及山溝中,交通較便之處,森林摧毀已達極度……尚在繼續破壞之中。」

有時候甚至連政府都參與了林區的破壞性開發。

黃土地本來也是可以鬱鬱蔥蔥的

(圖片@圖蟲·創意)

由於當時西北地區開發程度有限,仍然有大量路橋、鐵路、電線、電報線的架設需求,於是秦嶺山中取之不竭的林木成為了就地取材最好的原材料。僅隴海鐵路的陝西段,就用掉了5萬根優質木材,這都是就地采出來的。

修鐵路是個好事

不過當年的規劃和管理能力不足,浪費也是很大的

(圖片@圖蟲·創意)

負責開採木材的主要是當地的木材商,他們並非專業的林業工作者,對林場的永續利用毫無了解,為圖省事往往會租下整個山頭,把樹木不分老幼全部砍走,再擇優使用。這又大大破壞了山林的自我修復功能,一片光山幾乎沒有恢復成山林的可能。

秦嶺地區的伐木場

(圖片@圖蟲·創意)

凡此種種讓人感嘆,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天災人禍不斷的年代,人們的首要目標是活下去,長遠的生態保護實在是一種奢侈品。

但無論如何,原本就已經被黃土覆蓋的陝北山區,在經歷了那個時代的破壞之後,生態環境更為衰敗。重新讓它恢復青山綠水,就要交給下一個時代來完成了。

三北戰略中的陝西

1979年,國家林業總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成立,負責在這三個地區種植植物,治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這就是中國人很熟悉的「三北防護林」工程。

三北防護林體系大致範圍

不過對於落實三北工程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水土流失和風沙治理未免太過遙遠。第一代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參與者,對種樹的興趣主要來自木材和燃料的短缺。有了國家補助和組織,新種植的森林將有望為居住在荒地的人們提供穩定的木料,

山林也和人體一樣

少部分被破壞,還有自我恢復的可能

感冒熬熬也能好,癌症就不可以

(圖片@圖蟲·創意)

在陝西,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影響範圍多達9市68縣,覆蓋了全省70%的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土地。

陝西受到如此的重視,主要和它在生態地理中的特殊位置有關。一個經常被人們忽視的事實是,南北跨度巨大的陝西境內,其實存在著黃河和長江兩大母親水系。

北部和中部的河流(如渭河)最終匯入黃河

南部的河流(如漢江)最終匯入長江

陝西對黃河的重要性無需多言,黃土高原一直以來都是黃河最重要的泥沙來源,佔到了黃河泥沙輸入量的50%,水土流失極為嚴重。這不僅影響了黃河的水質和下游黃泛區民眾的生存,對於陝北的高原居民來說,無法保持肥力的土壤也讓農耕顯得過於艱苦。

河水不斷的沖刷,大量的泥沙沉積

(圖片@圖蟲·創意)

而陝南則是長江重要支流漢江的上游地區,秦巴山脈的水土流失,將會為漢江和長江帶去巨量的泥沙。事實上,儘管陝西境內的長江流域面積盡佔到總流域面積的4%,陝南貢獻的泥沙卻佔到了長江總量的12%,在局部地區和黃土高原流入黃河的侵蝕量相當。

把陝西的林業環境治理好,就能為兩條大河的中下游保障用水安全。而這項定調很高的國家戰略也確實為陝西後來的生態治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區

在此處黃河水面寬度驟減10倍

加上位於黃土高原地區,其地貌類型以碎黃土塬為主,造成此種景觀

(圖片@圖蟲·創意)

可惜在當時的條件下,為三北防護林工程準備的樹木主要是生長較快的泡桐、楊樹、油松等。這些樹生長很快,但根系並不發達,耗水量還很大,壽命也不長,能夠起到暫時性的防護效果,但長期來看起到的生態成效並不明顯。

為了搶工期,一片區域內人工種植的樹木還往往是同一種。樹種單一的森林也就意味著它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是重合的,又無法形成互相補足養分的任務,遇到特定的植物傳染病更是毫無抵抗能力,三北防護林工程早期種下的樹在幾十年後或多或少都出現了退化現象。

陝西省對林業是真的很重視

(圖片來自陝西林業局)

看來靠簡單的在荒地直接種速成林並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政策和技術的進一步配合,才能讓陝西重現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

退耕還林的正確姿勢

1997年,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同志看了《關於陝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調查報告》,感到很高興。他提筆作了這樣的批示:「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鬥,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陝北的生態治理工作,就這樣成為了西北地區重獲新生的樣板案例。

這背後當然少不了大量個人的默默奉獻與工作

(圖片@圖蟲·創意)

兩年後,陝西、四川、甘肅三省率先開始了「退耕還林」的試點工作,進一步將生態治理進行到底。而在退耕的同時,陝西也在進行大力的造林工程,這項工作在2002~2003年達到了高峰,每年種植的林木都在25萬公頃以上。

陝西1999-2009年退耕還林計劃任務示意

工作的重點自然是黃土荒原的重災區陝北,佔到了全省計劃任務的48.3%,再加上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全省對黃河流域的投入比重達到了70%以上。

而在吸取了早期三北防護林的經驗教訓之後,陝西省在植樹造林時也不再採取一刀切速成林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地針對各地不同的自然現狀,採用了不同的綠化戰術。

在長城沿線的定邊、靖邊、榆陽、神木等地區,風沙是最大的障礙,土地風蝕沙化嚴重,生態也十分脆弱,適合沙柳、沙松等沙地植物生長。在條件稍緩的地區,則種上了樟子松、楊樹、臭柏和紫穗槐的混合林,鞏固治沙的成果,作為防風防沙的第一道防線。

在土地沙化嚴重的地區都會通過沙柳等植物來固沙

你的綠色能量夠種幾棵啊

(圖片@圖蟲·創意)

尤其是作為治沙樣板的靖邊,在毛烏素沙漠的環抱下,市區內卻是綠草如茵,還有自己的濕地公園,蔚為奇觀。

靖邊縣城旁的蘆河濕地公園,綠茵清水

(圖片來自shaanxi.gov)

在黃土高原腹地,包括榆林延安兩市的大部分地區,治理重點則是保持水土,根系發達的植物,如沙棘、苜蓿、紫穗槐是重點種植植物。為了讓退耕的農民能得到實惠,在適合果樹生長的地區還安排了棗樹、山杏的種植,與灌木形成立體林區,還能結出果子創造利潤。

延安也要綠起來

(圖片@圖蟲·創意)

關中平原的任務稍輕,種植的主要目的是維持城市和郊區的綠化水平,在部分退耕的地區也引入了果樹,以把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事實上,當農民被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以後,很多人選擇了進城打工,家中還有果樹作為副業,家庭收入反而提高了。

蘋果大豐收,不久後就會銷往全國各地

果農的錢包也會鼓起來

(圖片@圖蟲·資訊)

陝南秦巴山區造林的主要目標也是水土保持,坡度在25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重災區幾乎全部還林,還根據山地的肥力情況引入了板栗、核桃、柴胡等山地經濟作物,用經濟林的形式固定土壤。有意思的結果是撿野栗子成為了很多漢中人休息日郊遊的活動……

就是在這樣的努力下,陝西真的實現了建設山川秀美大西北的任務,森林覆蓋率每年都在創新高,黃土高原輸入黃河的泥沙量也減少了一半不止。

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划算的投資了。

參考文獻

楊田. 陝西省三北防護林工程綜合效益評價研究[D].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博士), 2008.

趙鳴飛, 王宇航, 邢開雄, 等. 黃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區系特徵與地理格局[J]. 地理學報, 2014, 69(7): 916-925.

馮尕才. 民國時期西北地區森林變遷及林業建設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12.

尹華. 陝西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D][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10年磨一劍,中國又一件自主製造重器
在那個年代,想畫一份貴州地圖原來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