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凡爾賽條約為何效果不佳?不僅羞辱了德國,還埋下了二戰禍根

凡爾賽條約為何效果不佳?不僅羞辱了德國,還埋下了二戰禍根

一戰結束,巴黎和會上制訂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做出了嚴厲的處罰,可以說在方方面面對德國做出了限制。但是福煦元帥卻在看到條約後哀嘆:「這不是停戰,而是二十年休戰。」而德國也確實在二十年後,再次發動了戰爭。那麼為什麼《凡爾賽條約》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讓德國東山再起呢?

一、苛刻的凡爾賽條約

事實上,我們不能說《凡爾賽條約》不苛刻。相反,這份條約在制訂之處,幾乎是將德國壓得喘不過氣來。基本上完成了英國和法國所設想的,對德國的壓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輿論下,《凡爾賽條約》條約註定了,會是一份施加給戰敗國的苛刻條約。

首先來說,德國要割讓領土,交給戰勝國和獨立的國家。普法戰爭中獲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還給法國,並且作為賠償,薩爾煤礦還要給法國開採15年,薩爾地區的行政權也交給國際聯盟代為掌管。

然後承認波蘭獨立,給予波蘭海岸線,原屬波蘭的領土要還給波蘭,但澤則變成自由市,交給國際聯盟管理。同時還要割讓領土給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和比利時。因為條約的問題,德國國土面積就縮小了13.5%,損失國土46.87平方公里。

然後在軍事上,德國也被嚴格限制。首先來說萊茵河西岸的領土,也就是萊茵蘭地區被協約國軍隊佔領十五年,東西岸五十公里以內作為非軍事區,德軍不能設防。這一條上就讓德國損失慘重,因為一但協約國要殺過來,那麼德國只能束手待斃。

畢竟在這個區域里,德軍沒有絲毫的防禦,非軍事區後面的德國領土也缺乏可供布防的區域,很容易遭到協約國軍隊的攻擊。

而在軍隊上,德國陸軍的人數被限制到了十萬,編製上只能有三個騎兵師和七個步兵師,且不能擁有坦克,重型火炮,重機槍和衝鋒槍等武器。德國軍隊的靈魂和大腦,總參謀部也被取消。列兵及士官隊伍將至少維持十二年,軍官隊伍至少25年,前軍官不得參與軍事演習。為避免德國產出大量預備役士兵,准許提前退伍的人數將受限制。

而德國海軍只允許擁有六艘前無畏艦、六艘輕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及十二艘魚雷艇,並不允許擁有潛艇。海軍總人數不得超過15,000人。這一數額包括艦上、海防、信號站、行政、其他陸上隊伍、軍官及所有級別軍人。軍官和軍士長數量不得超過1500人。

同時德國空軍,也被嚴格廢除,並要求德國移交所有與空軍有關材料物資。而在條約簽署六個月內,德國亦被禁止生產或進口飛行器及相關材料。

同時德國也被要求對「德國和盟國的侵略行為負責」,其所造成的戰爭損失和破壞行為要予以賠償。其賠款總金額為2000億金馬克,德國當以黃金、商品、船舶、股票和其他任何形式予以支付,其出口產品也被徵收26%的額外費用。同時為了保證條約得以執行,萊茵蘭和萊茵河以東橋頭堡將被協約國軍隊佔領。若德國如約履行條約,則協約國軍隊分期撤離,否則,萊茵蘭地區和橋頭堡將被繼續佔領,並考慮對德國進行攻擊。

二、逐漸廢棄的條約

如果嚴格按照紙面執行,那麼德國將被置於萬劫不復的地步。畢竟德國不光損失了13.5%的國土,還背負了巨額的戰爭賠款,而且這些賠款以每年五億美元的利息增長。

但這份條約卻從來沒有被真正執行。其協約國內部,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導致了這份條約,從來都沒有被認真執行過。

在條約簽訂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雖然叫囂「即便搜遍德國人的口袋,也要把錢找出來。」但私下他對自己的幕僚表示:「我們起草的這份條約,將為二十年後的戰爭埋下伏筆。當我們把這樣的條約強加給德國人的時候,這隻能讓德國人要麼不遵守條約,要麼和我們繼續戰爭。」而協約國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煦也發出了類似的哀嘆,表示戰爭將在二十年後繼續。

雖然二者做出了相同的判斷,然而二者的出發點卻是不同的。在勞合·喬治眼裡,這份條約過於苛刻,會讓德國倍受屈辱。德國人的復仇心就將無法控制,從而萌生報復心理。而且因為戰爭結束,法國已經在歐洲一枝獨秀,大有成為歐陸霸主的趨勢。

為了防止法國成為心腹大患,英國重新選擇了歐陸均勢政策。並考慮德國是英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也將影響英國自身。所以英國主張,削減德國賠款金額,並且在條款後續執行上,對德國做了許多讓步。

而福煦元帥的哀嘆,則是在於該條約,未能徹底壓制德國,並沒有能按照法國心愿,將德國徹底肢解。按照法國的構想,德國應該是被肢解的。現在的萊茵蘭非軍事區,應該是成立一個萊茵共和國,作為緩衝區。可現在緩衝區沒有,而且這份條約也沒有肢解了德國,反而讓德國被狠狠的羞辱。

那麼以福煦對德國的了解,德國必然萌生報復之心。當德國力量恢復後,戰爭必將繼續。但法國此時已經無力阻止,因為在巴黎和會後,法國內部認為自己的訴求沒有達到。所以不僅克萊蒙梭下了台,一批強硬派官員也被趕了下來。取而代之的,都是一批保守派官員。因此法國也無力阻止。

而僅剩的美國,處於其寬待德國的「十四點和平原則」,這一理想主義的提案未能實施後。美國為了利益而開始扶持百廢待興的德國,不僅力主削減德國賠款,並且對德國提供了大筆貸款。因為此時的德國,正是國際金融資本,追逐利益的絕佳舞台。

在1924年至1931年,美國就通過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對德國提供了330億美元的貸款。此舉不僅幫助德國恢復了經濟,也大大促進了美國的經濟,尤其是對於美國度過經濟危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仇恨的種子

而條約簽訂,德國民眾了解到條約內容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保皇派、民族主義者和前軍隊將領開始質疑條約,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家、社民黨人等存在也被他們視為叛國者。因為這些所謂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瑪政權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們「在背後捅了德國一刀」。

這種論調在德國投降後具有廣闊市場,因為當時德國已經取得了東線的勝利並和新生的蘇聯政權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而西線德軍仍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也就是說,德國普遍認為,德軍仍有一戰之力,並非需要投降。

但實際上西線德軍的春季攻勢因給養不足而被迫停止,而且隨著美國的加入,協約國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了優勢。所以德國其實已經無力戰鬥下去。但在批評者眼中這次失敗被歸罪於後方的罷工,尤其是猶太人。

而他們卻忽略了交戰雙方已經捲入了總體戰中,前線的局部戰術優勢無法扭轉德國在戰略上的失敗。儘管如此,這種論點在德國國內仍引起了廣泛共鳴並被後來的納粹黨所利用。

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脆弱,即便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金額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成了極大負擔並導致了近1/3的通貨膨脹,而要求德國以礦產和工業設備直接償還,也導致了德國民眾內心的屈辱感倍增。

更別提萊茵蘭非軍事區,以及德國被迫割地這種事情的發生。因為通貨膨脹和戰敗的恥辱感,德國民眾瀰漫著一種仇恨的氛圍,他們認為自己並沒有被協約國打敗,而是被國內的叛國者,投機主義者等「十一月罪犯」背刺而失敗,著名的「刀刺在背傳說」就是這樣來的。

而之後德國的政治動蕩,國內衝突也加劇了德國人報復的願望。所以儘管在戰後的幾年內,協約國根據洛桑會議削減了德國賠款,讓德國只賠償了八分之一的賠款。但是《凡爾賽條約》對德國人的恥辱感,已經無可抹去。

可以說,戰爭的種子已經悄然埋下。而此時,可以在東方限制德國的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個小國和外交孤立,內亂不斷的蘇聯,並且波蘭還充當德國與蘇聯的緩衝。

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凡爾賽條約》是一份在「美國式的理想主義和歐洲式的偏執狂熱」形成的條約。這種屈辱,不但沒有震懾德國人,又不能安撫德國人的條約,反而大大刺激了德國人。

結語

事實上從巴黎和會簽署了《凡爾賽條約》開始,戰爭就已經無法避免。憤怒的德國民眾自認他們沒有被協約國擊敗,而協約國卻拿了這麼一份條約來羞辱他們。可想而知,戰爭的重新展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區別無非是,在什麼時間,由什麼人發起罷了。

參考文獻:《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興登堡時代》

《一戰秘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歷共嬋娟 的精彩文章:

巴黎和會的內幕,美英法意見難統一,相互妥協卻埋下戰爭禍根
歷史的思考:珍珠港的戰火背後,是羅斯福對日本的一個驚天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