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美軍四等人土改的機槍,和毒刺導彈同名,射速超過MG-42

二戰美軍四等人土改的機槍,和毒刺導彈同名,射速超過MG-42

美軍內部素來有「等級」劃分,空軍號稱一等人,海軍稱二等人,陸軍稱三等人,而爹不親、娘不愛的海軍陸戰隊只能算最低級的四等人,在軍費、資源的分配上遠遠不及另外三個軍種。

舉一個例子,一件新的武器列裝之後,海軍陸戰隊永遠都是最晚拿到的,可見他們的地位差別。不過四等人倒是不氣餒,既然上頭不給他們分配新武器,那麼他們就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改造,以求獲得更強力的裝備。

二戰時期,美軍步兵班的標配班組機槍為BAR,即勃朗寧自動步槍。從名字就能看出,BAR並非專門的輕機槍,因為當時的軍方大佬篤信飛機、軍艦、坦克這樣的重武器才是左右戰局的存在,對輕武器的研發一直興趣缺缺,導致美軍缺乏專門的輕型機槍。

一直到1943年,美軍第一款真正的輕機槍M1919A6才姍姍來遲,不過正如前面所說,新型輕機槍基本被前面三個軍種搶光了,發給四等人的M1919A6少得可憐。上頭不可靠,那麼該如何增強班組火力呢?陸戰隊員們想到的辦法就是土改。

太平洋戰爭之後,針對一座座島嶼,美軍與日軍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期間有不少航空兵(當時還沒有空軍,航空兵隸屬於美國陸軍)的戰機墜落在了島上,而救援工作都是由登島作戰的海軍陸戰隊負責。

救人的同時,陸戰隊員們也不忘充當「回收者」,將墜毀戰機上有用的材料帶走,比如.30 ANM2航空機槍。

.30 ANM2其實是M1919重機槍的航空改進型號,陸戰隊員對其結構相當了解,改造起來相對容易。

重機槍一般沒有槍托,為了適應地面戰需求,陸戰隊員為其安裝了M1「加蘭德」步槍的槍托;為了增強穩定性和精度,又安裝了勃朗寧自動步槍的兩腳架、照門和准心;.30 ANM2原本使用的是彈鏈,而陸戰隊員需要用它衝鋒,於是簡易製作了一個可安裝100發彈鏈的小鐵箱,土改輕機槍就此誕生。

陸戰隊員們為其取名Stinger,音譯為「斯丁格」,同時也可以翻譯為「毒刺」,與後來阿富汗戰爭上打得蘇軍狼狽不堪的毒刺導彈同名。

由於毒刺輕機槍的核心結構未變,所以數據與.30 ANM2大體相似,最高射速可以達到1300發/分鐘(戰鬥機開火的時間短,而且空中散熱條件好,射速可以非常高)。

作為參考,德軍引以為傲的MG-42通用機槍,最高射速1200發/分鐘(後期實驗型可以達到1500發/分鐘,但產量較低);M1919A6輕機槍,射速450發/分鐘;馬克沁重機槍,射速600發/分鐘;92式重機槍,射速500發/分鐘,足以見得毒刺輕機槍的火力到底有多猛。

在1945年2月美軍奪取硫磺島的戰役中,海軍陸戰隊一位名叫Tony Stein(托尼·斯坦)的下士就靠著毒刺輕機槍立下了驚人的戰功。日軍從未見過如此猛烈的火力,以至於托尼一人就先後壓制了數個碉堡,為戰友提供了可靠的火力壓制。

可惜,為了能夠跑得更快,為隊友提供更多掩護,托尼脫掉了他的鞋子和鋼盔,這也導致他在戰鬥過程中被日軍狙擊手射殺。不過即便如此,托尼依然在一天之內獨力殺死了20名日軍(日軍步兵班由13人組成,20人將近1.5個步兵班),這份記錄也為他贏得了一枚追授的榮譽勳章。

至於毒刺輕機槍,雖然托尼用它打出了驚人的戰績,但並未得到軍方的側目。原因很好理解,這畢竟是從航空機槍改裝而來的,重量、體型過於龐大,而且後坐力、散熱都無法有效解決,所以一直到二戰結束,海軍陸戰隊僅土改了6挺毒刺輕機槍,而且戰後全部銷毀了。

除了一些二戰老照片之外,如今所能見到的毒刺輕機槍,都是後世復刻的,畢竟戰後留存下來的.30 ANM2航空機槍還有不少,而且毒刺又沒有改動核心結構,所以軍迷模仿起來也比較簡單,在美國一些軍事博物館還是能夠看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美國8年前推出的雙槍管手槍,定位自衛武器,未傷敵,手掌先灼傷
哈薩克特種部隊訓練,手持義大利武器,口徑卻還是俄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