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千古名方《仙姑打老兒丸》

千古名方《仙姑打老兒丸》

相傳,古時候,一年輕女子手持木條,在路上追打一鬚髮皆白的老翁。路人見之,無不憤然:論相貌,那女子無疑是老者的晚輩;退一步說,即使他們是夫妻關係,年輕妻子在路上追打老年丈夫也令人難以容忍。於是,大家紛紛上前指責該女子行為太過分。誰知那年輕女子的一席話,竟將路人驚得目瞪口呆。原來,被追打的老者既不是「年輕女子」的丈夫,更不是她的長輩,而是她最小的一個兒子(古稱老兒)。所謂「年輕女子」,實際上已逾百歲,因她長年服用家傳秘方配製而成的一種藥丸,所以容顏不老,雖已一百多歲,仍然身輕如燕,體態姣好。而她的小兒子,因為屢屢不聽其勸告,拒服她配製的藥丸,結果才70來歲,就變得鬚髮皆白,老態龍鍾。為此,她十分生氣,常常追打兒子,逼迫他服用藥丸。

聽到這裡,路人驚詫萬分,都將「年輕女子」奉為神仙,紛紛請求賜予藥方。「年輕女子」也毫不保守,慷慨將家傳秘方告之眾人。大家用後果然均收到顯著效果,於是,有人將這種藥丸稱為「神仙訓老丸」。此後,「神仙訓老丸」名聲大振。至漢代,名醫華佗嫌該藥方尚有缺陷,便在原配方的基礎上增減了幾味藥物,突出了該藥方壯陽滋陰的作用,並改名叫「仙姑打老兒丸」。「仙姑打老兒丸」經名醫華佗調整處方後,其名聲和作用更是不同凡響,被人推薦進宮廷,成為皇帝和皇親國戚們的專用藥品。既然進了宮廷,供「真龍天子」及其身邊「貴人」們服用,該葯原「打老兒丸」這一不雅名稱自然不能再用。

於是,它在不同的年代便有了不同的名字。傳到明代,太醫院把「仙姑打老兒丸」更名「延年益壽丸」。明代末年中原名醫郭敬海將家傳的「不老還童掛骨丹」與該藥方合併,另改名「延年益壽補腎丸」。二方合併後既能滋養肝腎、健脾益胃,又能填精益髓、滋陰生血。此葯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生化無窮。郭敬海經常服用該藥丸,年逾90歲仍然鬚髮烏黑,齒固不落,耳聰目明,身體健實。他一直活到103歲方謝世——故人們稱其為「長生不老翁」。

經過了千餘年的流傳,這個方子到後來有很多版本。方子的藥物種類與配伍比例也不盡相同。早期流傳的方子出於保守的原因,沒有留下劑量,到了清代,經過太醫院御醫們的不斷完善和總結,開始有了具體的劑量。本文給網友們推薦的這個方子,記載於《清太醫院配方》中的「仙人還少丹」——就是民間所說的「仙姑打老兒丸」。

方錄如下:熟地黃120克;山萸肉90克;巴戟天60克;牛膝60克;五味子60克;茯苓90克;楮實子60克;枸杞子60克;小茴香60克;肉蓯蓉60克;杜仲60克;遠志60克;菖蒲60克。

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楮實子滋腎強膝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五味子斂肺固堅,益智安神;菖蒲、茯苓、遠志益智安神健脾。群葯相得益彰,實為陰陽雙補之良方——既能滋補腎陰,溫助腎陽,又能補肝養心健脾胃。

本方藥性平和,不溫不燥、不寒不膩,對神疲乏力、五勞七傷、身體衰弱、陽事不舉、小便無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兩腳麻冷等癥狀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尤其適合於中老年人長期服用。隨著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生活方式越來越不利於身體健康,致使亞健康及老齡化的人群逐年遞增。因而通過服用保健藥物來調養身體、防病治病,達到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方法逐漸成為現代人的首選。古人在這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醫學遺產,可惜現代人知之甚少,運用得遠遠不夠——真是遺憾之至!

古有文字記載:該方服用5日便覺身輕靈便,精神爽快,20日語言響亮,手足輕健,一年白髮轉黑,行步如飛;久遠服之,百病消除,面如童子。古人的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筆者從用藥實踐發現,長期服用以上幾種藥物,的確有延緩衰老、強身健體的作用。古代醫書云:「兩腎為先天之根本,脾為後天之根本,根本有傷,則諸症悉作,故未老而先衰。此藥方滋補元陽固根本,則人雖老而可還少矣。」

筆者曾經按照這個配方自制服用,收效甚好。本來這個方子的製作及服用方法按規定是將上述藥品研為細末,加蜂蜜製成藥丸,每丸9克,每次服1丸,每天早晚各服一次,空腹用談鹽開水送服。但我閑麻煩,改變了製作及服用方法:我是將以上藥物用紗布包裹,放入蒸鍋內蒸20分鐘殺菌,倒出放到陽台上晒乾;又將糯米、小米、燕麥、黑米、黑芝麻各150克炒熟,再加30個核桃仁(不炒),然後全部混合磨成粉和勻備用。早晚各舀兩條羹「炒麵」倒入碗里,用開水拌濕,再加點蜂蜜調勻食用。吃完後倒點開水洗乾淨碗,然後把「洗碗水」一口喝進肚便了事——真是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哈哈……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關於更多健康方面的資訊,請關注」康盛好方「公眾號。由於留言區受限,有需要諮詢或留言互動的,可以在公眾號後台留言,我們看到後會在第一時間回復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盛好方 的精彩文章:

聽了腎病專家講解,調理腎小球腎炎有妙招,是否找對方法了?
如果發現自己「虛胖」了,千萬別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