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最經典、最傷人、最常見的道德綁架,無非是這三句話

最經典、最傷人、最常見的道德綁架,無非是這三句話

在最開始,「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詞,前者指為人處世的方法論,而後者指個人的品格與修養。而道德指的是為社會大眾所認同的一種社會規則與習慣,一般情況下,道德以維護社會大眾群體的利益為目標,對個人起到約束、平衡、教育的作用。

但是,道德本身不是像法律一樣的明確條款,因此道德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儘管它在大部分時候對個人與集體的作用是積極的,然而我們也不能排除一些人將道德作為牟利的工具,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約束、指責、要求他人,這種行為被稱為「道德綁架」。

如今,道德綁架現象正在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很多網友紛紛曝出自己被道德綁架的經歷,這些經歷看上去五花八門,通過專業的心理分析可以發現,最經典、最傷人、最常見的道德綁架無非是下面的三句話。

我們之間「血濃於水」

在大多數人看來,親情是美好的,它在我們的人際關係網路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對「家」的情感尤其深厚。但是,人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並不是所有親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和睦的。

有的人平日里對自己的親戚或者是兄弟姊妹非常冷淡甚至是漠不關心,等到自己家裡有人生病了才知道前去求助,一旦得到拒絕便指責其心腸歹毒,並以有血緣關係為由要挾對方。

有的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女兒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甚至將女兒遺棄,結果女兒後來事業有成,又想讓她為自己提供好處,擺出「孝敬父母」的大道理,試圖以「孝道」逼迫女兒就範。

有的人欠下親戚一大筆債務,卻想賴著不還,只要對方提起了與還錢相關的事情,便撒潑訴苦,污衊那些原本幫助過自己的親人「冷血」、「狠心」。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數不勝數,固然親人關係不可分割,但這並不代表親情是無條件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沒有權利讓他人無償為你服務,這一點對親戚甚至是父母同樣適用。因此,一切打著「親情、孝道」為旗號無理索取的行為都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有必要這樣斤斤計較嗎?」

日常生活中,互相開玩笑是親朋好友之間非常正常的互動手段,可以起到活躍氣氛、拉近關係的作用。但是開玩笑必須得掌握好尺度,太過的玩笑話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還會製造矛盾與衝突。

有的人相對缺乏情商,很多時候就把握不好分寸,非常容易傷害到他人。但是當對方表現出傷心或者是憤怒時,為了推卸責任,就往往用「你怎麼這樣小氣」、「有必要斤斤計較嗎」這樣的話反駁別人,本來是自己有錯,結果在這些人的嘴裡就變成了受害者缺乏氣量,沒有胸襟。

還有的人,平日里喜歡造謠生事,為了滿足自己私慾隨意詆毀他人,當受害人發現了自己的造謠行為時,也用這樣的方式指責受害人太過於「小氣」。而這類行為往往會引起受害人極大的憤怒,如果受害人真的怒火中燒做出了出格行為,則正中造謠者的下懷,陷自身於被動。

「我是老人,你得讓著我」

近年來,一些老年人強迫年輕人讓座的「霸座」行為屢見不鮮,將禮讓這種出於好心的行為當作他人必須履行的義務,讓許多人紛紛感嘆「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並不代表老人就可以倚老賣老。有的老年人就利用自己是「弱勢群體」這一身份要求他人為自己無償提供幫助,如有不從則辱罵對方「沒有道德」,甚至仗著沒人敢對老人動手,而對沒辦法為自己提供幫助的年輕人拳打腳踢。

有網友說到:「讓座是情分,不讓座是本分」。無論對方是有難處或者壓根沒有禮讓的意識,他們都沒有必須讓座的義務,不給老人讓座或許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作為當事人不能以此為借口要挾他人。畢竟,道德沒有強制執行性,強迫他人做「有道德」的事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生活中,那些喜歡「道德綁架」的人無不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損人利己,而受害者往往由於被人佔據了「道德制高點」而處於劣勢,最後白白做出了犧牲,讓一些用心險惡之人有利可圖。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道德哲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看見熟人就想繞道走,一聚會就覺得累,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那些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將被同伴甩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