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為什麼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又失敗了?

為什麼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又失敗了?

球形變和生物膜形成

可能是導致短期內再次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

幽門螺桿菌在被藥物作用後,如果細菌沒有被根除,細菌會發生球形變(coccoid phenotypes),從而可以使細菌逃避藥物對其的殺傷作用。在革蘭陰性桿菌中,產生球形變的能力是一種常見現象。幽門螺桿菌從螺旋狀到球狀體的轉變,有利於細菌在環境不利狀態下的長期生存,除接觸抗生素可以使其發生球形變外,還有多種因素可以導致幽門螺桿菌發生球形變,如氧濃度增加、pH(酸性或鹼性)的變化、溫度升高、營養素缺乏、長時間的體外培養等,體外研究發現,低劑量的抗生素刺激更容易誘發幽門螺桿菌球形變的發生。

目前認為發生球形變的幽門螺桿菌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已經死亡或變性的幽門螺桿菌;另一種是雖未死亡,但不能或很難培養傳代的非生長活躍期的幽門螺桿菌。在停用抗生素2~4周或更長時間後,發生球形變的細菌可以恢復原來的生長活性。這種發生球形變的幽門螺桿菌,不僅是導致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而且還具有傳染性。

幽門螺桿菌在發生球形變後,可能還有利於細菌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膜就像致病菌的「房子」一樣,保護細菌在不利環境中的長期生存,是細菌為了持久生存和生長的一種適應性機制,生物膜的形成有利於細菌抵抗抗生素的干擾和宿主的免疫反應。當細菌在生物膜內生長時,不但其在不同和不利環境中生存和免疫逃避的能力顯著增強,其對抗生素的耐受性亦顯著增強。在生物膜內生長的致病菌,可以誘發和加重感染,導致感染者長期和慢性的感染,並利於其在宿主體內或宿主之間的傳播,而其對宿主的致癌性亦可能增強。有學者研究認為,牙齦中的生物膜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在口腔內貯存的一種形式,並可能與幽門螺桿菌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有關;此外,生物膜的形成還可能與幽門螺桿菌通過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傳播途徑有關;有學者報道,生物膜中球形變的幽門螺桿菌在淡水中存活時間可以長達1年;而幽門螺桿菌對人體感染的持續性,可能與其遺傳變異性及生物膜的形成有關。我們既往的研究發現,在治療前進行口腔潔治,可以提高再次治療的成功率,並降低治療後感染複發的風險,其機制可能與口腔潔治可以去除隱藏在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球變幽門螺桿菌有關。

當細菌發生球形變時,在生物膜內生存的球變幽門螺桿菌更容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此時如果給予抗生素進行根除治療,不但難以根除幽門螺桿菌,還可能誘發或加重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並可能導致耐葯菌株的傳播。

延長兩次治療的間隔時間(有研究顯示最好的時間間隔是6個月以上),除了可以降低由於短期內反覆應用抗生素導致的相關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如抗生素相關性胃腸道菌群失調),還可以使發生球形變的細菌有時間和機會恢復到正常的生長狀態,並有可能可以降低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從而提高了再次根除治療的成功率。

作者:成大夫 來源:成大夫談消化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張曉嵐教授:克羅恩病術前術後免疫調節劑的停用和啟用時機如何把握?
腹部平片看到高密度,不僅僅都是鈣化和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