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人才曾經流失嚴重,從一廠一艦隊談中國軍船產能,靠一大優勢

人才曾經流失嚴重,從一廠一艦隊談中國軍船產能,靠一大優勢

中國的一些船廠如江南、大連、滬東中華的產能巨大,在大量製造軍船的同時還需要接一些民船來滿足產能的發揮,有人戲稱一個廠同時建造的軍船就相當於有的國家全部海軍的艦艇數量。這不由讓我想起在本世紀初期,海軍召開的一次裝備進度協調會上航天某院與海軍發生的爭執,海軍手握經費但付不出去,航天某院看著經費但不敢拿,雙方都愁容滿面。發生這樣的狀況與當時各軍工行業在經歷20年左右的大蕭條後,人才流失嚴重,產能嚴重萎縮直接相關。當時因產能不夠而拖延軍品進度的事情較為普遍,幾乎覆蓋了造船、電子、武器等各個行業,也讓軍方頗為頭疼,不得不為協調進度而忙於奔命。

新中國的軍事船舶體系建立的較早,中央政府早在1950年10月就在上海成立船舶工業管理局,海軍也同時組建了造船部,統一管理海軍艦艇的修、造工作。根據1953年6月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開始進行5型艦艇的轉讓製造。1954年,船舶工業管理局在上海成立第一船舶產品設計室,負責蘇聯轉讓的護衛艦、中型魚雷潛艇、基地掃雷艦、大型獵潛艇和魚雷快艇建造的技術工作,統一處理建造中的技術問題。與此同時,船舶工業管理局還對承擔5種艦艇的裝配建造任務的6個船廠進行了改擴建。到五十年代末期,中國共裝配、建造了100餘艘艦艇,為中國軍事造船工業培養了一批人才,奠定了軍用艦船的發展基礎。

1961年6月,中央批准成立國防部第七研究院,負責海軍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研究設計工作,先後組建了艦艇總體、原理性能、主動力、特輔機、核潛艇總體以及各類武器裝備研究所和總體論證部。1963年,又成立了第六機械工業部,全面負責艦船製造,建立了造船、造機、儀錶、工藝、標準及情報等研究所,並陸續建立一些大型試驗水池、實驗室、試驗場等科研設施,為海軍艦艇和武器裝備的自行研製打下了基礎。到六十年代後期,中國已經能自行設計、製造常規潛艇、快艇、護衛艇、護衛艦、導彈驅逐艦等水面戰鬥艦艇和遠洋測量船等一批武器裝備,中國的核潛艇也於1968年開工建造。到70年代末,已形成從科研設計到生產,從艦艇總體到武器裝備,從試驗到維修,從材料到設備的完整造船工業體系,並與航空、航天、兵器、電子等行業建立全範圍的配套協作關係。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基於軍隊要忍耐的政策,中國的軍費開支大幅削減,軍費曾一度低於中國台灣省,這導致大量軍工企業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將產能轉向民品,部分軍工企業也因此而倒閉,如中國唯一的核潛艇製造廠渤海船廠就因發不出工資而面臨著倒閉,大量人才流失。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6年美國派出航母作戰群赤裸裸干涉我在台灣海峽的軍事行動;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轟炸,我三名中華兒女壯烈犧牲,這三件被稱為「新中國三大恥辱」,至炸大使館事件後,終於導致了中國全面調整國防軍事的消極政策。當時中國已具備了進行調整的條件,反對發展國防軍事的聲音已經消失,而台島上的分裂主義日益嚴重也是促進中國大陸調整政策的原因之一。

全面恢復軍事國防建設在初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如部分軍工協作體系被破壞、軍工製造水平較低、軍品質量滑坡情況嚴重等等,而較為關鍵的是人才嚴重不足,大量軍工人才為了生存已經轉入其它行業。當時軍品產能不足的問題也較為突出,裝備研製和生產進度一再拖期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於發生軍方拿著訂單而企業不敢簽的情況。好在這樣的情況並沒有持續很久,中國人歷來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數年內就徹底扭轉了這一被動局面,這與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是同步的。中國現在所取得的巨大國防軍事上的成就,與建國之初開始建立的全面軍事工業基礎有直接的關係,良好的基礎成為國防工業迅速恢復的必要條件。

中國的軍事造船工業有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不及的優勢,中國軍事造船工業的基礎紮實、發展均衡。中船兩大集團公司所轄的130多個企業和設計所覆蓋了大部分艦艇設計研究、艦艇製造、艦載設備研製。中國航天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也是中國軍事造船工業的重要配套協作單位。艦載裝備配套能力直接反映一國軍事造船工業的總體水平,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部裝備的國產化。艦載裝備的國產化程度是艦艇規模化批量建造的基礎,依賴外國的艦載裝備不僅有高成本和後勤維修保障問題,還可能發生裝備供貨的問題而導致國家無法組織艦艇的生產。所以,現在中國的一個船廠在建的軍船,幾乎相當於有些國家全部海軍的規模也就毫不奇怪了。

作者:pop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平線下面 的精彩文章:

外國就好?聊聊中國海軍設計和損管訓練,很多要求自有其道理
我國最早的直通甲板登陸艦:並不是075,而是這艘不起眼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