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越是有錢的人,越不喜歡和窮人打交道

心理學:越是有錢的人,越不喜歡和窮人打交道

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經濟逐漸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限制因素。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富人與窮人之間就像隔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以前有人覺得學校可以將不同階層的孩子聚在一起,並在他們之中建立平等的關係。但是隨著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不同經濟實力、不同地區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質量也不盡相同。

如今有許多人認為:越是有錢的人,越不喜歡和窮人打交道。儘管這句話聽上去過於誇張,但是它確實反映出當代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巨大差距。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理解這句話呢?

階層固化

我們在觀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就會發現,傑克與露絲雖然在同一條船上,但是以傑克為代表的窮人住在下層甲板的三等艙,而以露絲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人士則享受著上層豪華的頭等艙。

不僅他們所住的船艙不同,他們在船上的生活方式同樣迥然不同。富人們品嘗著豐盛精美的食物,在高雅的音樂中舞蹈,一邊喝著白蘭地一邊談論著政治與商業;而窮人們則在簡陋的船艙中載歌載舞、痛飲啤酒,同樣也是歡聲笑語。

表面上看,他們都能從自己的方式中享受生活,兩者互不干擾,也算和諧相處。但是這種「、和諧」的背後,是嚴重的階層固化。階層固化指的是不同地位社會群體之間流動受阻的現象。

在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中,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是相對封閉的,儘管當下社會每個人都有無限高的上升空間,但是由於社會認知、人際關係的巨大差異,窮人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富人。而這種趨勢越嚴重,社會局面反而越穩定,因為窮人對變富不抱任何希望,因此貧富兩個不同階層處於互不干擾的狀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窮人的朋友圈子與富人圈子幾乎處於隔絕的狀態,他們交流的內容也截然不同,因此窮人與富人之間缺乏共同話題,不僅富人不喜歡跟窮人打交道,窮人之中的仇富情緒也廣泛存在。

眼光差異

日裔美國籍教育家羅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在他的著作《窮爸爸富爸爸》中指出,一個人的眼光與其經濟實力呈正相關,貧窮的人由於更關注日常的物質生活,因而往往目光短淺。同時他也認為貧窮不僅僅指的是經濟狀態,更是一種窮人身上固有的特質。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一夜暴富的拆遷戶,也往往在很短時間內就把財富揮霍一空,因為之前的貧窮生活讓他們對財富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也缺乏基本的理財能力。

羅伯特還認為,「窮」更多體現在一個人的「窮人思維」而不是經濟狀況上,他們所追求的不過是舒適安逸的生活,一旦進入了舒適區,就再也不想有所進步了。而一些有戰略眼光的人則將目光看向了更遙遠的未來,力求對周邊環境甚至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起到推動作用,他們一般而言更容易取得成功。當然,如果沒有必要的經濟基礎,也就談不上「眼光」了。

我們可以發現,諸如馬雲、馬化騰、雷軍等當代優秀企業家,他們的創業之路都是背負著旁人的嘲笑與不解坎坷前進的,他們無不是放棄了穩定的收入與體面的工作,而毅然挺進了前所未有的領域,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毫無疑問,他們的深遠獨到、異於常人的眼光對成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試想如果我們給一個普通人100萬讓其創業,他又能在幾年內做出多大的成就呢?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不同階層擁有不同眼光這一事實,畢竟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這個世界的可能,只不過它需要我們培養強大的能力、敏銳的思維以及毒辣的眼光,還有合適的機遇與充足的資本。

對於廣大老百姓而言,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社會階層固化而憤憤不平。與其整天糾結貧富問題,不如面對生活與現實,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再逐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再去謀求更大的成就。

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窮人有窮人的生活。真正的幸福不是擁有地位與財富,而是能從當下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真正高情商的夫妻,從來不會跟對方說這三句話,否則很容易離婚
心理學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醫院才是最檢驗人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