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白毫銀針,一段最初的傳奇

白毫銀針,一段最初的傳奇

「形狀似針,白毫密被,色白如銀」,這是一般人對於白毫銀針的認識。按制茶種類分,白毫銀針屬於白茶中最高檔的茶葉,產於閩東的福鼎。

由於它全部採用單芽為原料製作,僅從觀賞的角度看,其整個茶芽為白毫覆蓋,熠熠閃光,令人賞心悅目;在沖泡時,福鼎產的白毫銀針,湯色淺杏黃,味清鮮爽口。

在福鼎,其實一直都有制芽茶的傳統。早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福寧州志食貨貢辨》中就寫道:「芽茶84斤12兩,價銀13兩2錢2分;葉茶61斤11兩,價銀1兩4錢7分9厘。」這段文字說明了明朝時期的福鼎商人已習慣將茶葉按等級賣出不同的價格,而決定等級的關鍵,正是芽頭質量。

在中國紅茶銷售一枝獨秀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白茶從誕生之日起,一直是相當低調的:福鼎在嘉慶元年(1796年)首創了銀針之後,到咸豐六年(1856)和光緒七年(1881年)分別發現了茶樹良種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但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才始制商品化的白毫銀針。

在整個19世紀茶葉風雲里,福鼎臨海的小鎮成為了茶葉交易的重地,各方客似雲來,人群摩肩接踵。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所出的《福鼎縣鄉土志商務表》記載,「白、紅、綠三宗,白茶歲二千箱有奇,紅茶歲兩萬箱有奇,俱由船運福州銷售。綠茶歲三千零擔,水陸並運,銷福州三分之一,上海三分之二。紅茶粗者亦有遠銷上海。」

白毫銀針第一次出口是在1891年,1910年之後開始暢銷歐美。清末民初時,以白毫銀針為代表的中國白茶,已經源源不絕地遠銷歐亞大陸共39個國家和地區。

由於白毫銀針鮮葉原料全部是茶芽,所以白毫銀針製成成品茶後,芽頭肥壯、通身白毫、挺直如針、潔白光亮,十分美觀。

福鼎銀針採制時選涼爽晴天,將鮮針薄攤於萎凋簾上,置於日光下晾曬,待含水率達10%—20%時,攤於焙籠上(烘心盤用薄紙墊襯,以防芽毫灼傷變黃),用文火(40—50度)烘至足干。銀針毛茶經揀剔好後為精茶,復火後趁熱裝箱。

白毫銀針的採摘十分細緻,要求極其嚴格,規定是雨天不採、露水不幹不採、細瘦芽不採、紫色芽頭不採、風傷芽不採、人為損傷芽不採、蟲傷芽不採、開心芽不採、空心芽不採和病態芽不採,號稱十不採。

每年茶樹萌發的第一輪春芽特別肥壯,是製造優質白毫銀針的理想原料。製作白毫銀針,只能用肥壯的單芽頭,如果採回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的新梢,則只摘取芽心,俗稱為抽針(即將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上的芽掐下,抽出做銀針的原料,剩下的莖葉做其他種類的白茶或其他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牡丹 的精彩文章:

夏天喝福鼎白茶真的有好處嗎?
搞懂這16個問題,你也可以成為「白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