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媽媽,我不買」6歲男孩懂事得讓人心疼:窮養的孩子,都被養窮了

「媽媽,我不買」6歲男孩懂事得讓人心疼:窮養的孩子,都被養窮了

《為什麼要多帶孩子去圖書館?》

-01-

開學快兩周了,兒子班上一個家長讓我印象深刻。

家長會後,幾個媽媽湊到一起聊起了天。內容無非是孩子上什麼興趣班,放假了帶去哪裡玩……

還順道分享起孩子們喜歡玩哪些玩具,什麼牌子的衣服穿著比較舒服。

一個半天沒有開口的家長突然語重心長地跟我們說:

「如果給孩子花錢花得太多了,又是旅遊、又是買那麼多玩具,他們以後會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珍惜。特別是你們幾個男孩的家長,沒聽說過『男孩要窮養』這句話嗎?」

我們幾個家長聽完後面面相覷。

緊接著,她開始分享她是如何「窮養」兒子軒軒的:

「我對軒軒物質方面的需求控制得比較嚴。孩子需要的衣服、書本、學慣用具等物品我都是按需購買,至於旅遊我們也會去,但必須考試分數達到我們的要求才可以。我的目的是讓他知道,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想得到就必須得有所付出,即使有錢也不是隨便亂花浪費的。」

一個家長尷尬地笑了笑,說:「確實,難怪你家兒子那麼懂事呢!」

是啊,她的兒子軒軒真的十分懂事。

幾個孩子一起出去玩,我們的孩子纏著要吃冰淇淋的時候,軒軒雖然也很想吃,但是看看媽媽的臉色,默默退到一邊。我常常聽這個孩子說一句口頭禪:「媽媽,我不買。」

他的玩具很少,孩子們交換玩具的時候,他會下意識補一句:「千萬別把我的玩具弄壞了,不然我媽媽就不給我買新的了。」

有一次他來我家和我兒子玩,看著我家孩子成套的鉛筆、學慣用具時眼神流露出羨慕的眼神……

這樣的「窮養」真的好嗎?

想要的玩具不敢開口,喜歡的學慣用具也不敢買,該有的快樂也從來不敢爭取,總是小心謹慎地計較著什麼。

說實話,我看著真的有些心疼,他也才是個剛上小學的 6 歲孩子而已。

勤儉節約本是好事兒,可問題是,過度的「窮養」會讓孩子有嚴重的匱乏感。

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的懂事、不任性、順從父母,但實際上,他們往往是悄悄在壓抑自己合理的需求,變得「不敢要」甚至「不配要」。

這種自卑的心理一旦發芽,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而一味的物質窮養,可能會直接導致孩子的心窮。

而這種心窮,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2-

我有一個大學室友,逛街買衣服時,永遠都在糾結到底該買哪件。

她經常都是從第一家店看到最後一家,把所有她喜歡的都試過一遍、對比完價格後,再返回去買那件她覺得性價比最高的,生怕會吃虧。

同行的室友如果在某一家店挑選得時間過長,她還會顯得特別焦躁,不停地催促大家快一點,她還要去下一家看衣服……

如果當天她買到了心儀的衣服會顯得特別高興,如果沒買到,還會一直苦著臉埋怨大家為什麼沒有幫她好好挑選挑選。

久而久之,幾個姑娘沒人願意和她一起逛街買東西了……

另外,平時我們幾個人買了什麼東西,都會拿出來大家一起吃。而她買了什麼好吃的,都是偷偷藏起來吃,生怕當著我們的面兒吃,要分給我們。

時間長了,我們嫌棄她小氣,她也對我們處處防備,大家也很少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她了。

她成了寢室里被孤立的人。

畢業後一次小聚會,聊天中才得知,她小時候,媽媽從來沒有一次把她喜歡的裙子買給她,每次都是貨比三家後才選一條最划算的買,所以,她也養成了這樣的消費習慣。

至於分享,她說:「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也不常買好吃的,所以,一旦有了就自己藏起來一點。自己都不夠,又怎麼會願意分給別人呢?」

……

這個姑娘,就是很典型的物窮導致的心窮。

從小物窮的孩子,會在血液里烙下窮的印記:不論日後有錢沒錢,都會「窮」下去。

這類人往往有以下兩種明顯的特徵:

1、 在物質消費方面,容易走極端。

心窮的人,要麼長大後特別地鋪張浪費,大量地買一些不實用的東西,來滿足小時候的物質匱乏,對自己是一種心理補償。

要麼就是不捨得為自己做一點有價值的投資,買東西永遠都是圖「經濟實惠、性價比高」,很少會去享受物質上給自己帶去的精神快感,永遠都在糾結划算還是不划算。

2、 比較自私,不太容易捨得為他人付出。

在心理學上,心窮的人內心比較狹隘和自私,他們會不斷地要求別人,並過多地索取,但自己卻很難為他人付出。往往一發覺有人需要他幫助的苗頭時,會馬上拒絕、甚至渾身都在抗議,發出「別來麻煩我」的信號。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心窮之人在日後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很難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尊重。更有甚者,一旦擁有權力便容易窮奢極欲。

所以,父母們千萬別把孩子養成了心窮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雖然不提倡給孩子非大牌不穿、非美食不吃的育兒理念,但是在能力範圍內,還是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物質滿足。

別讓他們因為「想要什麼而永遠得不到」而產生匱乏的心理缺憾。

也別讓父母的「摳」,成為孩子一生的缺憾。

-03-

然而,真正的不窮養並不是一味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在物質上富養孩子。

物質上的富養,也算不上最好的富養。

內心上的富養,才是最好的富養。

我曾見過不少家裡經濟條件十分優越的父母,給孩子買成百上千的童裝眼睛都不眨,而當給孩子買書的時候,卻嫌一本書只有薄薄的十幾頁,甚至只有圖沒有字,覺得太貴而拒絕購買,甚至去地攤上選一些便宜的盜版書。

他們寧願每年斥巨資帶孩子去國外度假,也不願意帶孩子去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好好泡上幾天。原因無非他們自己看不懂,更無法講解給孩子,甚感無趣。甚至真的去了,也不願意做攻略,只是帶著孩子走馬觀花一圈就出來了,收穫寥寥。

他們把孩子的富養建立在自己的標準之上,覺得只要在物質上是最貴的、最好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了足夠意義上的見識。

殊不知,最好的富養是用知識富養孩子。

一代文豪金庸先生,小時候家境並不十分富裕,他從小在海寧縣的一個小鎮上讀書,可以說,小學讀的是菜市場小學。

但是,在金庸的家裡,即使房子再小,父母也會留出書房,父母鼓勵他閱讀各種品類書籍,買書也從不吝嗇……

除了父母買的書,兒童時期的金庸在父母的影響下,幾乎把大部分的零花錢都用在了購買圖書上。

這樣從小在書堆里長大的金庸先生,即使身處戰爭的亂世之中,也不妨礙他日後成為一代學識淵博的「文壇聖俠」,笑傲江湖。

所以有人說:父母給孩子最高級的學區房,就是家裡的書房。

比起用知識富養,給孩子一個情感充裕、精神自由的家庭環境,更是一種難得的富養。

父母關係穩定和睦,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不讓他們整日活在父母吵架的恐懼陰影當中;

在經濟允許的範圍內,帶孩子多去不同的地方見世面,去體驗、去鍛煉,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要消極地打擊他們的夢想;

允許孩子在父母面前暢快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無論對錯,不讓孩子淪為父母意志的傀儡……

黃磊夫妻,是出了名的富養孩子。

黃磊曾說過:

很多人都說我是富養女兒,但我覺得物質的滿足是其次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他們特別注重孩子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父母的引導下,多多和妹妹都是從小愛看書,而且很多時候多多都是直接看英文原版書,睡覺前至少要看半小時的書。

多多睡前閱讀

多妹坐在繪本堆里看書

黃磊還曾描繪過心目中家庭生活最好的願景:爸爸擇菜做飯,媽媽洗衣晾被。

他在微博中這樣說過:「我稱不上美食家,但要成為那個一輩子為你做飯的丈夫,為孩子做飯的爸爸。」

哪怕家裡完全請得起做飯的保姆,他也從來都是自己親自下廚給妻子和孩子做飯。如果有工作在北京,他跟合作方提的條件也是要留出給家人做飯的時間來才行。

在黃磊的家裡,女兒們可以染頭髮,可以化妝、抹口紅:

可以無厘頭搞怪、DIY,可以肆意地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

在兩個孩子身上,沒有讓人討厭的、嬌生慣養的「公主病」,看到的只有美麗、自信、獨立、多才多藝……

不得不說,這樣的家庭環境、這樣的教養方式,才是真正的富養!

不拘泥於只追求物質的滿足,更追求「知識的富養」「內心情感的富養」「夢想的富養」「勇氣的富養」「自信的富養」,將豐富、充實的精神世界給予孩子,讓他們更好地去面對未來和人生……

不管窮養還是富養,都不如用愛養。

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很難心窮。

-04-

最後,我想起了台灣作家劉墉對兒子的教誨:

我希望我的兒子未來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整隻龍蝦吃得乾乾淨淨,讓對方知道孩子見過世面;而當女朋友家龍頭漏水時,又能立刻拿起扳手修理,讓對方知道自己絕非嬌生慣養,而是有責任擔當。

窮養,並不是讓孩子處於物質匱乏、貧窮的生活狀態,而是通過一定程度上的規則,杜絕他們形成嬌生慣養的習慣;

而富養,也不是讓他們毫無節制地揮金如土,而是有一份見過世面的優雅和從容,不驕不奢,不卑不亢,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

父母就是土壤,孩子就是植株。充沛的土壤,才能滋養出心靈和精神充沛的孩子。

心窮,生卑微。

心富,孩子才有無限的潛能。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錢?」你的答案很重要
孩子不懂規矩,父母也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