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堅守這四種生活方式,你的內心會異常強大

堅守這四種生活方式,你的內心會異常強大

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追求更便捷的知識信息,將大量的時間投入網路娛樂以獲得短暫的快樂等等。然而,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短暫性的反饋會讓我們在閑暇時感到空虛,只有堅守這四種生活方式,你的內心才會異常強大。

在工作以外的時間進行學習

馬雲說過,人一旦停止了學習,就會走向失敗。

對於很多人來說,來自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很難保持學習的狀態,每天結束辛苦的工作之後需要適當的放鬆才能有更好的工作狀態,而學習在他們眼中則是工作的另一種形態,結果導致大部分人不願意在工作以外的時間進行學習。

有人說,8小時內(工作時間)求生存,8小時外求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倍感工作的壓力往往就是因為個人能力不足所導致,當我們保持在工作以外的時間進行學習,我們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學習是追求人格完整的過程,所謂開卷有益,我們在生活中的學習往往並不只限於自己的需求,萬物大同,每件事物都存在著某種聯繫,學習就是將自己所領悟的知識進行整合。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習更像是彌補自己生活上的認知缺陷的過程。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學習是一個艱苦且付出和回報不相匹配的過程,因為當我們走出學校,學習行為就很難再具體到每個人的成長中。換句話說,學習過程帶有長遠性,在當下的快節奏生活中,我們習慣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但也正是如此,我們不正是需要通過學習來回味生活嗎?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社會心理學觀點認為,我們與外界生活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對外界的期望值過高。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控制外界的變化,我們能夠左右的往往只有自己。所謂律己,即是對要有嚴格的行為準則,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甚至是慾望,這樣我們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規劃。

美國心理學家斯坎特(Stanley Schachter)認為,情緒對人的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控制作用,通過鍛煉自己的品行和改變對事物的認識態度,達到對情緒的收放自如,這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動力論中被認為是達到了超我( superego)的層次。

而對待別人寬容則更多的是對待社會的態度,有些人對外界表現出攻擊性和自我認知偏激化,他們不能理解和接受外界的思想和自我意志有差異,這就是一種侵略性的體現。所謂存在即合理,所有事物都有自我存在的價值,對待外界的寬容就是允許多樣性的存在,與人為善就是與自己為善,即是這個道理。

堅持自己的愛好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說過,藝術家一開始總是業餘愛好者。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總不會一帆風順,而適當的解壓方式讓我們可以快速排解鬱悶,為自己充能,很多時候,堅持自己的愛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添我們對生活的熱愛。生活中,很多人卻因為工作原因或是別人的言論而放棄自己的愛好。

例如,總有人說,「你已經是成年人了,不應該沉迷小孩子的東西」,然而愛好有年齡之分嗎?當然沒有。心理學著作《動機與人格》中,人的愛好被認為是人類的一種高級需求,我們的愛好往往會伴隨我們一生,愛好更沒有優劣之分,每種愛好都只是人們獲取快樂和滿足感的方式,並沒有哪種愛好就更高等。相應的,愛好更像是對某一類事物的痴迷,這在很大程度上先天因素所決定的。

有意識地給生活營造儀式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生活雖有些偶爾的驚喜和變動,但生活本質上還是平淡無奇的,婚姻心理學認為,過於平淡普通的夫妻生活往往會使兩人感情出現厭倦問題,生活也是一樣,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營造一些儀式感來增加我們對生活的熱愛。

例如,旅行,去幾次環境好的餐廳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營造儀式感而非固定的實體。在古代,讀書人在拜讀名家前要沐浴焚香以表尊重,更體現了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儀式感讓我們增添對生活的專註和認真,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儀式感被認為是快速進入狀態的一種方式,生活本平淡,那我們就讓它多點小驚喜。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Lif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中國女人,千萬不能碰這三樣東西
「付出型」女人,在原生家庭階段並沒有和父母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