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面對孩子控制不住情緒?心理學:家長也應該自我反思一下

面對孩子控制不住情緒?心理學:家長也應該自我反思一下

周末約好友逛街,她帶著她四歲的兒子睿睿一起來了,我們從商場一樓往上逛,來到三樓嬰童區的時候,睿睿小寶貝在一家玩具店門口走不動路了,硬拉著媽媽的手要進去。想著反正都是逛,離用餐也還有點時間,就由著睿睿投身玩具的海洋了。然而問題來了,當我們覺得差不多該去吃飯的時候,小寶貝抱著輛玩具挖掘機跟我閨蜜說:「媽媽,我要這個挖掘機!」當然,由於睿睿家裡的挖掘機數量都快比得上挖掘機停車場了,閨蜜義正言辭地拒絕了。「不行!」於是,伴隨著這兩個字而來的是震破天際的哭鬧聲。

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小寶寶為了一個玩具或者為了讓你滿足他/她的要求,經常使用哭鬧的方法,很多家長一開始可能可以堅持自己本來的立場,咬緊牙關不鬆口,任由寶寶哭鬧,但最後多半會因為捨不得或被鬧得不耐煩而選擇滿足孩子的要求。少數堅持下來的人,也會因為孩子這麼一鬧使原本美好的心情變得十分抑鬱。

自認為聰明睿智又閱歷豐富的家長們,你們發現了嗎?其實大多數時候,你的情緒一直在被那個你認為還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兒左右,你以為你可以控制他/她的一切,殊不知,其實你的情緒早已被他/她控制

那麼,你的情緒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孩子所控制呢?

其實原因還要從每個人的心理說起。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想法和做事情的節奏,當事情照著自己的節奏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時,無疑這是一件使人愉悅的事。反之,當只能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事,並且有可能是在打亂自己原有進展的基礎上,這個時候,你無疑是憤怒的、不滿的、委屈的、無奈的。然而,這背後真正讓你感到難受的地方,其實是,你被控制了。

導致你妥協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當孩子提出要求時你可能出於習慣性的寵溺別無選擇;也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哭鬧聲讓你感到不耐煩;又或者是你很了解自家孩子的個性,不滿足就會一直哭鬧讓人煩不勝煩,與其讓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如直接先滿足他/她;當然,也不排除你就是一個寵娃無度的家長,小孩的一切要求都滿足,因為不差錢、不差時間、不差經歷,甚至覺得這樣挺好,孩子不需要教育。

發現了嗎?造成你的情緒被孩子控制的罪魁禍首其實是你自己。那麼問題來了,我的情緒被個小孩兒控制我認了,怎麼到頭來還是我自己的問題了?別著急,讓我們重新反思一下。就拿閨蜜睿睿的兒子哭著要買玩具這件事來說,如果是你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當下你的心裡是怎麼想的?

第一種,「完了,完了!這孩子脾氣那叫一個犟,不給他買今天肯定是走不出這個玩具店的門了,買吧買吧。」第二種,「唉,又哭了,我最受不了這哭聲了,等下越哭越大聲,影響到別人就不好了,算了算了,能用錢解決的事就不要影響心情了。」第三種,「都鬧這麼久了怎麼還不消停,好煩吶,看來只能強行拉走了。」……

不管當時是哪一種想法,無疑你的情緒都已經被孩子控制了。呵!你分明是被自己的思維限制住了。你一開始就給孩子的哭鬧行為下了定義,判了刑。你覺得他/她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你覺得出來妥協沒有其它辦法能夠解決問題,你都不敢推翻你自己的想法往前邁一步,你被自己的思維限制住了。你從來沒想過你以為的你以為可能只是你以為而已,它並不是事實,它甚至都不能真正解釋孩子的行為。那麼,又該怎麼推翻這道思維限制的牆,重新拿回自己情緒的控制權呢?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拆掉自己思維的牆。

一、黑色想像

黑色想像,說白了就是引導自己去想像最壞的情況。貌似是件很簡單的事,但其實大多數人卻做不到。首先,有些人天生就是樂觀主義者,他從來不將事情往最壞的方向上想,因為他相信一切事情都將向樂觀一面發展,然而這種人多半性格開朗,但其實內心承受巨大壓力無法舒解。其次,大部分人認為,事情還沒發展到最糟的地步,根本沒必要憑空去想像那恐怖又糟心的畫面,順其自然不好嗎?

然而,大部分人不願意做的黑色想像,反而卻是心理學家認為最能擺脫思維限制的方法。

所謂的黑色想像,並不是說家長如果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就一定會造成孩子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後果。這只是一種推理,一種基於自己思維的推理,而這種推理的結果是,為了你的情緒不被完全控制,你需要做點什麼事來進行「反抗」,而這件事做下去不會比想像的這個後果更糟了。

於是,在寶寶哭鬧要玩具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先想像出最壞的結果,那就是滿地打滾驚動別人引起圍觀。然後,你再試著進行溝通,「如果我今天一定不買這個玩具,你要怎麼辦?」「那我就一直哭一直哭。」「那你就一直哭吧,我等你哭完。」「可是我就要買。」「你覺得你今天沒買到,心情會怎麼樣?會很傷心嗎?」「會很傷心。」「會傷心到睡不著覺,吃不下飯,永遠在這裡守著這個玩具,再也不回家去見家裡的其他玩具嗎?」「會傷心,但是家裡的玩具也很重要啊,家裡的玩具比較多,我要回家的。」「那現在走吧。」

你看,當你跟孩子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你的情緒根本不會受到一點影響。

二、學會思考

發揮完想像之後,就可以開始理性分析一下接下來要做的事了。把「我可能會做到的事」羅列出來,變成「我可以怎麼做」。需要考慮到以下三點:

(1)最壞的結果是什麼?(2)當這個最壞的結果發生時,自己能夠以什麼方式來應對,從而減輕傷害?(3)最壞結果還沒有發生之前,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準備?

比如上面舉的例子,對於家長來說:

(1)最壞的結果是孩子哭天喊地,不厭其煩。(2)最壞結果發生時,大不了就是滿足他的要求。(3)最壞結果還沒有發生之前,我還能跟他好好交流一下。

而對於孩子來說:

(1)最壞的結果是買不到玩具,而且有可能失去家裡所以玩具。(2)自己只能用哭來反抗,並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3)最壞結果還沒有發生之前,不如先放棄掙扎。

這些可能性的思考一旦羅列清晰,就很容易幫我們捋清思緒,在我們的情緒被孩子控制之前,就能夠有效作出判斷,及時控制自己,更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孩子的行為所帶來的困擾難題。

當然,生活中孩子多半時候的表現都是可愛的,那些「可恨」的時刻還是比較少的,只是在遇到這些「可恨」的時刻時,希望瀕臨崩潰的家長們能靜下心來想一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而在此之前你還能做點什麼?你的思維是否被限制住了?

最後,你想知道我的閨蜜怎麼搞定哭鬧的兒子的嗎?其實事情比預想的情況簡單得多了,閨蜜對兒子說:「你如果繼續在這邊哭的話,最喜歡的汽車餐廳就要關門打烊咯!」睿睿三秒止住哭聲,高高興興地離開了玩具店。事實證明,吃貨不分年齡。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芝媽咪 的精彩文章:

孩子懂事了就一定是好事嗎?心理學:背後是違背正常的「成長」
孩子受委屈父母該怎麼做?心理學:家長平時也要多和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