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德國也有奇葩衝鋒槍?小握把竟在彈匣座後面,換彈賊難受

二戰德國也有奇葩衝鋒槍?小握把竟在彈匣座後面,換彈賊難受

說起二戰時期德軍裝備的衝鋒槍,我們首先想到的莫過於MP38/40這兩款了,它們可以說是德式武器的代表,隨著德國的崛起而聞名世界。

不過在MP38/40的光環之下,其實還有許多被遺忘德式武器,他們因為種種奇葩原因,沒能得到德國國防部的認可,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EMP35,這就是德國衝鋒槍史行的一朵奇葩,它的原型為VMP1925,德國設計師海因里希·沃爾默的作品。V是沃爾默的姓氏首字母縮寫,MP是德國衝鋒槍普遍採用的名稱,而1925則代表了它所誕生的年份。

海因里希·沃爾默,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名字眼熟,他是世界上第一款通用機槍——MG34的創造者,而且還參與MP38/40的研發工作,可以說深度影響了德國自動武器的發展。VMP1925隻是他的早期作品,而且誕生於1925年,設計有點落後可以理解,而經過其他人之手改良的EMP35就更奇葩了。

一戰結束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受到了嚴格限制,像衝鋒槍這類武器是禁止研究的。不過德國不甘心,他們秘密資助了一批設計師,而沃爾默就是其中之一。

由沃爾默所設計的VMP1925採用9毫米帕拉貝魯姆彈,全槍長950毫米,重4.83公斤(當時衝鋒槍還大規模採用木質材料,難免很重),採用20發直排式彈匣,彈匣座在槍身左側。

開膛待擊原理,配合反衝式槍機結構,射速500發/分鐘,有效射程100米,槍口初速365米/秒。

這樣的數據其實只能算中等偏上,並不算非常優秀,不過沃爾默的高明之處在於為VMP1925添加了一個木質小握把,這為衝鋒槍帶來了更好的設計穩定性。槍械的可控性越高,所能發揮的戰鬥力也就越強。

由於德國國防部不能光明正大採購衝鋒槍,沃爾默將VMP1925的生產權賣給了Erma(埃爾瑪)兵工廠,但埃爾瑪並沒有完全按照沃爾默的設計生產,他們有自己的小驕傲,因此對其進行了改良。

首先,衝鋒槍的名字要改成EMP35;其次,槍管裝上散熱筒,看上去更加美觀;其三,增加一個木質握把,提升握持手感;最後,木質固定槍托換成金屬摺疊槍托,減輕了重量。

如果只是這樣改裝,那EMP35的表現還算好,但接下來埃爾瑪又進行了奇葩改動,他們將彈匣座從左側改到了下側,還換上了50發大容量彈鼓。

一般槍械布局是小握把在前,彈匣座在後,這樣士兵換彈時左手抓著小握把,右手更換彈匣,而EMP35的布局正好相反,士兵不僅握持起來麻煩,而且彈匣座的距離更遠了,更換彈匣變得相當難受,影響戰鬥節奏。

1938年,德國國防部召開了新式衝鋒槍的招標,當時埃爾瑪公司興沖沖地帶著EMP35參加,結果可想而知,布局問題導致許多測試人員無法有效操控EMP35,最終落得個被淘汰的結局。

雖然EMP35失敗了,但沃爾默參與了MP38衝鋒槍的研發工作,將一部分成功設計融入了這款衝鋒槍,總算沒讓他的作品白白浪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待在敘利亞已經沒有活路,當年囂張一時的伊斯蘭國,如今都跑到哪去了?
傳說中的98k實驗槍,被德軍放棄的淘汰品,表尺射程1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