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被外媒盛讚的時髦酒店:踏進第一秒,就穿越回70年代老香港

被外媒盛讚的時髦酒店:踏進第一秒,就穿越回70年代老香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位於港島的灣仔,

是香港一片非常具有生活氣息的老區域,

附近都是一些五金與傢具店鋪。

2017年底,在香港生活了9年的法國小哥Maxime

把這裡一棟有40多年歷史的老樓,

改造成了一家時髦無比的復古酒店,

被多家權威媒體報道,

並評為「香港最佳設計性酒店」。

設計師以70年代香港人渡海的主要交通工具

天星小輪作為設計靈感,

將船艙內的靠背椅、木地板都搬到了酒店,

還將香港航海與渡輪文化鼎盛期

燈塔、寺廟、街邊小攤所用的明快顏色

用在了酒店的各個細節上,

重現了70年代的香港。

酒店建成後,整個社區的氛圍也被帶動起來,

以前這裡只有老香港人來修修車,

現在已經成了年輕人的時髦聚餐地。

自述Maxime Dautresme 編輯陳稻稻

我是Maxime Dautresme,法國人。出生在日本,小時候在日本韓國都待過。10歲左右回到了歐洲接受教育,20歲左右又跑到了美國念大學,學習建築。

2008年左右,我到了上海,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創意總監,兩年之後,去了香港,創立自己的設計事務所。

我做的第一個項目是一家餐廳,就在芬名酒店附近。酒店的主人經過餐廳,很喜歡,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芬名酒店,位於香港的灣仔,附近圍繞的都是五金與傢具店鋪。因為地理位置靠近展覽中心,改造之前,來這裡入住的大部分都是商務人士。

2016年,因為酒店的硬體老化,主人就找到了我,希望讓我來做一次大改造。不僅是要讓酒店改頭換面,還要改變整個街區的氣質——要讓年輕人主動來這裡聚會、吃飯,而不是來這裡修修車而已。

現實版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很多人都說,改造完的芬名酒店,非常像現實版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

艷麗的紅色電梯空間,幾乎與電影中的場景一致。

餐廳的色彩飽滿、明快。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

大氣、復古的前台,同樣與電影里的場景相似。

還有魔幻的洗手間……

但其實,真正讓我著迷的,是70年代的香港。

我很喜歡香港的天星小輪,對我這個外國人來說,這可能是最能代表香港的一樣東西。

上個世紀70年代,芬名酒店所在的這棟大樓,建成之初,離大海的距離很近,只有大約兩條街的距離。後來,大海被填充,海邊也越來越遠,大樓的氣質也跟著改變了。

通過一些香港的朋友,我了解到,70年代的香港,正是航海、渡輪文化鼎盛發展的時候,在地鐵和汽車隧道還沒有建成通車前,天星小輪是人們來往香港島、九龍與其它小的島嶼之間,主要乘坐的交通工具。

我想著,不如就將天星小輪作為這次改造的靈感。

設計草稿圖

於是,我將天星小輪的設計進行了拆解。

細節設計圖

我發現,每個細節的設計,都透著香港人強調的「效率」。所有物件都有功能,絕不僅僅是為了好看而設計。

船上還大量運用了木材,乘客上上下下,踩的都是木地板。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細節。

接待處在酒店的二樓,這裡除了是客人登記入住、退房的地方,也是一個社交的空間。

大家可以在這裡跟人聊天,認識一些新朋友,也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在角落看書,或者來個簡單快速的會議。所以,我把這裡設計成了一個船艙的感覺。

前台背後的郵箱,也是這裡的一個標誌。其實它是一個留言箱,入住的客人可以通過房間的號碼,看到是否有留言。

接待處的靠背椅,靠背的地方是可以移動的,就是參考了天星小輪靠背椅的設計。

講究效率的房間,每一樣物品都是定製的

酒店一共有66個房間,我設計了小、中、大、超大、四種不同的類型。

因為房間的空間很小,所以要確保每一樣東西都是實用、有效、多用途的,並且不能使空間顯得太擁擠。

一進房間就會看到一個窗檯,除了可以放門卡,也可以將日常口袋裡的一些小東西放在上面,例如手機、手錶、鑰匙等。

床背後的屏風,靈感來自香港街邊小販。我改良了一下,街邊屏風原本使用的材料是金屬,現在我用的是木頭,還加了鏡子,光線能夠穿透過去,讓空間看起來更大。而且走進房間的時候,因為不確定屏風背後是什麼,所以製造了一些神秘感。

我很死摳細節,這決定了一家酒店的個性。這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定製的,大到傢具、衣櫃、床,小到按鈕、門把手。

房間內的燈,設計靈感來自於海邊的燈塔。有些燈可以通過調整燈罩,來改變光照的強度。又或者按一下床頭的按鈕,就可以調整室內燈光的亮度,來適應當下的情緒。

房間書桌前的鏡子,我用蠟布來做背景。蠟布很特別,其實這也是航海時期經常會使用的一種布料,用於遮陽擋雨,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

我在蠟布上設計了幾個口袋,住客可以在這裡放一下隨身小物。

復古的酒瓶綠、寺廟紅

整個酒店的改造,關注點都是70年的香港,因此顏色的搭配也參照了那個年代。

房間里的綠色是經典的酒瓶深綠,這是一種在街上小攤、地攤、卡車會看到的顏色。

紅色是香港這座城市經常會出現的一種顏色,比如寺廟、計程車。房間里的咖啡桌,用的就是這個漆紅色,還有酒店裡的電梯也是。

漆紅色的電梯,希望給大家製造一個有趣的氛圍,有一種暫時脫離酒店,類似一個景點的感覺。

酒店的外牆用了白跟綠的搭配,復原了70年代大樓剛建成時的外觀。

除此之外,還刷新了外牆,加了一排腳手架的燈罩。因為我覺得,腳手架其實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個特色。

5米高的沿街餐廳,改變整個社區的氛圍

受到改造許可的相關規定限制,大樓的結構不能做大幅度的調整,但一樓的餐廳部分卻可以,所以這個空間也成了本次改造中,變化最大的一個空間。

原先的餐廳空間太小,我把酒店的接待處搬到了二樓,將餐廳做成了沿街的感覺,相當於將酒店的氛圍向全社區開放。

餐廳的層高也擴展到了5米,這樣日光可以更好地進入,讓整個空間看起來很敞亮。

我還在一樓的入門通道,通往接待處的走廊,開了一些小窗,讓人能夠隱隱約約地看到餐廳裡面的環境。

通常當你去到一個新的地方,焦慮感可能會增加,因為你不知道周圍所發生的情況,這些小的窗口能讓你看到餐廳裡面的情況,你會馬上跟周圍產生一種連接。

二樓的洗手間也有很別緻的設計。因為這裡不光是酒店的住客會使用,不住店、只是來餐廳吃飯的客人也會使用,我希望可以成為大家感受這家酒店氛圍的一個小窗口。

我們把洗手間刷了漆紅色,地板放了一些錢幣,五分錢,這是以前搭乘一趟天星小輪的價格。

2017年底,整個酒店項目改造完成之後,包括CNN,、英國Telegraph、Boutique Hotel等媒體都來報道過,並且把芬名酒店評為「香港最佳設計性酒店」。

能獲得這些讚許,我很開心。香港雖然有很多不同風格的酒店,但卻很少有一家酒店能成為香港某個時期的代表,芬名酒店做到了。

更難得的是,這裡的社區氛圍也有了改變。過去,只有老香港人來到這修修車,現在遊客來了,他們會專程來參觀這家酒店,香港的年輕人也來了,他們會來這裡聚餐、喝酒,感受70年代香港的復古氣氛。

部分圖片由「A Work of Substance」設計事務所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這條「裸感內褲」太神奇了,無痕舒適,80 130斤的人都能穿
一個日本人,25年前拍下的中國,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