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廣東人學「普通話」有多難?雍正做過嘗試,十七年後朝廷就認慫了

廣東人學「普通話」有多難?雍正做過嘗試,十七年後朝廷就認慫了

雍正,改土歸流,整頓財政,耗羨歸公,何等雷厲手段,做了多少大事,怎麼會給廣東人認慫呢,事情其實是這樣的。

現代有普通話,古代當然也有,上古稱之為雅言,明清以後,稱之為官話, 雖然經過千年發展,但基本上還是以北方發音為基礎。解決的就是「官民上下語言不通,影響政令推行」的問題,否則,朝堂上天南地北,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誰受得了啊。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推行這種以北方發音為基礎的古代「普通話」,北方人自然容易接受,為嘛,區別不大,適應適應也就會了,然而到了南方,特別是廣東、福建等流行粵語方言的地區,可就要了命了,怎麼個要命法?

也不知什麼緣故,怎麼努力都學不會,不管你怎麼教,就喜歡把「自己」說成「技己」,把「四十」說成「細席」,其實話說回來,為了推廣古代的「普通話」,古人也是做了不少努力的。

如以雅言為基礎的五經,以北方發音為基礎的《說文解字》、《爾雅音義》,甚至明朝的時候,朱元璋還從朝廷層面頒行《洪武正韻》,就是為了解決說話問題,讓大家能盡量用一種讀音說話,也就是所謂的「字同音」,清朝入關以後,也在這方面做過艱辛的努力。然而,沒有辦法,別的地方不說,廣東、福建一帶,他就是改不過來。

改不過來怎麼辦?由著他去嗎?

公元1728年,雍正登基四年以後,覺得這個問題再不解決實在忍不下去,忍不下去怎麼辦?終於發了狠,施展雷霆手段,親自下旨,要求廣東、福建一帶必須推行官話,也就是所謂的「普通話」,還為這件事規定了時間期限,不多不少,八年。

滿心打算著,用八年時間,廣東、福建一帶應該改的差不多了吧,同時呢,為了圓滿完成這一任務,採取兩項具體措施,那兩項。

在廣東、福建設「正音書院」,以《正音咀華》為規範讀本,專門負責教當地人說官話,也就是教他們說古代的「普通話」,從「正音書院」、《正音咀華》的「正音」二字上看出,雍正給廣東人教普通話的心情有多麼迫切。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有人偷懶,還特地規定,實在學不會這種古代「普通話」也不要緊,也沒什麼處罰,但就是不許參加科舉考試,不許參加科舉考試怎麼辦?廣東、福建一帶的士子可不就著了急嗎。

又有方法,又有措施,廣東一帶學習「普通話」的熱情自然水漲船高,一度時間,大家都在努力正音,力求掌握這種「人人共曉之語言」。

然而,還是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雍正規定的時間是八年,結果呢,八年後,雍正駕崩了,他實在沒等到廣東人學會普通話的那一天,實在沒等到就不辦了嗎?

公元1736年,乾隆繼位,他知道這項工作有多難,但雍正的遺願一定要完成,咬著牙也要堅持,就這麼又堅持了八年,合計下來約17年的時間,結果呢,乾隆哭了,教廣東人學普通話怎麼這麼難,父子兩代,花了十七年的時間。

廣東人依舊是「教習多年,鄉音依舊」,「技己搞技己」依舊那麼堅挺,堅挺怎麼辦,什麼,不學會「普通話」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哼,誰說的,廣東出的人才不少,朕怎麼肯丟了那塊寶地,不就是學不會「普通話」嗎,學不會有什麼要緊,「四十」念成「細席」聽慣了也很有趣,他們改不過來,朝廷認慫不就行了,於是

公元1746年,即乾隆十年,雍正嘗試著教廣東人學「普通話」十年之後,朝廷徹底認慫,正音一事提都不提,《正音咀華》好像沒發行過,「正音書院」索性乾脆取消,如此一來,廣東人就照舊可以很愉快的說他們的廣東話了。

參考文獻:《清實錄》、《文字改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斯文卿相 的精彩文章:

古代女人離個婚有多難?只有一個條件,卻讓好多人選擇逃亡
難怪雲霄成不了聖人,你看她被啥東西困住了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