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15 1840,劇變中的歐洲,走向徹底瓦解的「神聖同盟」

1815 1840,劇變中的歐洲,走向徹底瓦解的「神聖同盟」

作者:[英] 布魯斯·巴塞特-珀威爾 譯者:王駿愷

(上圖)1815年的歐洲

經過長達26年的武力衝突,由法國大革命引起的全歐政治劇變,最終在1815年7月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Bonaparte)被放逐到聖赫勒拿(St Helena)島後徹底告終。為了決定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的歐洲命運,歐陸各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拿破崙「百日王朝」復辟之後,會議還曾一度被打斷,直到滑鐵盧戰役前夕才做出最終決議。在富有魅力的奧地利帝國首相剋萊門斯·馮·梅特涅的主導下,歐陸各國封建君主恢復了自己在大革命以前的統治。波旁王朝再一次在法國、西班牙與那不勒斯復辟,奧地利恢復了自己在義大利半島的領土,不幸的波蘭再一次被俄、普、奧三國瓜分,就連疆域狹小的比利時(Belgium)也成了荷蘭王國的一部分。

早在1806年就已被拿破崙徹底摧毀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演變成了德意志邦聯。最初的邦聯成員,共有大大小小39國與4個自由城市,主席為奧地利帝國,副主席為普魯士王國。邦聯議會在自由城市法蘭克福(Frankfurt)定期舉行。整個邦聯都是由奧地利設計好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掌握著邦聯的大權。然而,帝國統治下的「非德意志」地區以及普魯士王國治下的波蘭數省,都被排除在這個邦聯之外。當時正處在丹麥王國統治下的荷爾施泰因公國也於1819年加入邦聯,並對整個邦聯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影響。

這一整套新秩序的設計師,是當時歐洲的三大強國:奧地利、沙俄和英國。為戰勝拿破崙而付出慘重犧牲的普魯士王國,也在維也納會議中享受到列強待遇。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於1818年正式接受維也納體系。至此,五大強國主宰了歐洲大陸的秩序。在此之後的30年里,歐洲一直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但在民間社會,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正在醞釀。

然而,維持整個維也納體系的穩定並不輕鬆。南美解放戰爭不僅使西班牙王國失去了除古巴與波多黎各以外的幾乎所有海外殖民地,更使騷亂與自由主義思潮蔓延至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最終招致法國的軍事干預。此外,那不勒斯與撒丁(Sardinia)島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招致奧地利軍隊的強力干預。革命與民族解放的浪潮並未就此被奧地利當局打斷。1821年,希臘(Greece)爆發了反抗奧斯曼土耳其(Ottoman Turks)的獨立戰爭。革命浪潮又一路向東,進入沙皇的統治中心。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黨人(Decembrist)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起義,3000多名官兵乘皇位更替之際聚集在元老院廣場,宣布臨時政府成立。新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剛剛繼承皇位,甚至還沒有舉行加冕儀式,便匆忙調集軍隊鎮壓了這場起義。

到了1830年,整個歐洲的經濟又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英國率先發起的工業革命,促進了歐洲商貿業的又一次飛速進步,進一步壯大了資產階級在全歐各地,尤其是巴黎這樣的大城市中的勢力。他們的政治訴求與日益高漲的自由主義思潮結合在一起,徹底攪亂了梅特涅建立的「和諧」秩序。

1830年7月,自由主義者與城市資產階級率先在巴黎發動起義。在波旁王朝覆滅前3天,查理十世(Charles)國王逃離法國,王位由他的堂弟奧爾良(Orléans)公爵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繼承,法國進入七月王朝統治時期。其他各國的革命者受到七月革命的鼓勵,也發動了起義。比利時起義反抗荷蘭,波蘭起義反抗沙俄,義大利半島諸國也全都發生了起義。比利時成功脫離荷蘭統治,成為一個新生的君主立憲國,但不幸的波蘭人與義大利人再一次遭到武力鎮壓。

哪怕是最保守的政治家,也能明顯察覺到此時此刻歐洲的政治變化,「神聖同盟」的絕對秩序已經動搖。儘管各個國家的資產階級與自由主義者之間都或多或少存在分歧,但他們對立憲的政治訴求非常堅定。此時的歐洲列強中,只有英國能置身局外,因為英國最先在政治領域完成變革。正當梅特涅為維持秩序而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英國率先通過《改革法案》(Reform Bill)以及後來的《穀物法》(Corn Laws),拉攏並穩定住國內中產階級。在南美與希臘爆發革命之際,又是來自英國的志願者率先加入革命者隊伍。這一時期的英國,憑藉日益壯大的皇家海軍,成長為世界上第一個全球性霸權。

「英國模式」獲得全歐洲自由主義者的矚目,一時的失敗也不會徹底消滅革命者的激情。維也納體系下的歐洲像一個「巨大的鍋爐」,它將在15年後再次發生大爆炸,對整個人類歷史產生持久影響。這就是1848年歐洲大革命,法國、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和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民族革命,標誌著梅特涅時代的終結,維也納體系的崩潰,和「神聖同盟」的徹底瓦解。

本文摘自《俾斯麥戰爭中的普魯士軍隊1860—186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三國志》中的趙子龍長坂救主
慘遭「掘墳」「鞭屍」的納粹德國「齊柏林伯爵」號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