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四句偈

作者丨合儒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在《金剛經》中,經常提到,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所得福德,都不如受持《金剛經》中的四句偈子的功德大。

因此很多人都好奇到底是哪個偈子。

有說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也有說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本人認為應是後一個最能代表《金剛經》的思想,下面我就專門講一下這個偈子。

一、概念解釋

為了更好的理解整個偈子,首先需對這個偈子的重要概念做一下解釋。

一切有為法。

法:我們一般解釋為「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就是保持自體的自性不改變,也可以說是保持各自的本性不改變,或者說是保持自己的相狀不改變,例如烏龜有烏龜的自體和形象,魚有魚的自體和形象,不會因為我們的認識錯誤而改變。

軌生物解,軌是軌範、規則、標準的意思,物解是對事物的理解,那麼軌生物解就是說,法是我們認識理解事物的根據和依據。

合起來就是說,法是能夠保持自體的本性不改變,並能成為我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根據。

在佛教中法是包含世間的萬事萬物的,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法也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其中有為法和無為法是其中的一個常用分類。

有為法和無為法是相對的概念。

有為法就是有造作、有變化、有生滅的法,由因緣所生的法;而無為法是無造作、無生滅,非由因緣所生的法。

例如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世界有成住壞空,這些都屬於有為法的範疇,因為不管是有情的生命,還是無情的器世間都在不斷的剎那發生變化。

並且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因緣所成,也就是由各種因素條件所促成的,例如房子有磚、木頭、泥沙等所組成,種子發芽需要水、土壤、陽光等。

因此有為法就是有生滅變化、因緣所生成的法,可以說它包括的範圍最廣,世間的一切法都包含在內。

而無為法相對較少,在唯識上就有六種: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滅盡定、真如無為,在這裡不做過多的闡釋,這些概念基本上是涉及到出世間的法。

簡單的理解,一切有為法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包含在有為法裡面的,因為它們都是有生滅變化的,由因緣所生成的。

如夢幻泡影。

可以理解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或者理解為如夢幻、如泡影。

夢是有的,但不真實,幻也是如此;泡是泡沫,影是影子,泡沫會很快消失,影子是有,但抓不到,不實在。

因此如夢幻泡影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不真實的,像夢一樣,夢中有喜怒哀樂,有山河大地,但醒來就是一個不真實的夢。

這個世間的萬法也是這樣,看著是有,但又不真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其實是說世間的萬法是空性的,有幻相,但是不實在。

如露亦如電。

秋天的露珠,早晨起來有,但是太陽一出來很快就消失了;閃電就是一剎那就過去了。這是說世間的萬法都是很無常的。

這句話是說世間萬法具有無常性,都在不斷的剎那生滅變化,不值得久久留戀。

應做如是觀。

就是應該這樣觀察世間的萬法。

怎樣觀吶?就是如上面的兩句一樣,世間的萬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幻化不實;世間的萬法如露亦如電,剎那生滅不住。

這其實是教我們修觀的,或者說怎麼修行的。

總結一下就是:一切有為法,就是說世間的萬法,也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如夢幻泡影,是說世間的萬法虛幻不實,也就是空性的;如露亦如電,是說世間的萬法是生滅變化的,也就是具有無常性;應作如是觀就是,應該這樣觀想。

空性和無常性是世間萬法的共相,也就是萬法的共同性質。

這四句偈其實就是《金剛經》的一個修行方法。

二、如此觀想的作用

可以讓我們超越煩惱障礙。

在我們做噩夢的時候,可能後面被猛獸追趕,內心非常恐懼緊張,但是醒來後就如釋負重,原來是一場夢。

其實這個世界也是這樣,都是因緣的聚合分散,「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分離、虛妄有滅」。

我們有因緣就相聚在一起,緣分盡了,就各自歸去,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永恆不變的東西被我們所擁有,或者被我們所抓住。

任何事物也是這樣,都是生生滅滅,不會永遠保持它的相狀,總有一天會壞去。

雖然這個世界是有,但是虛幻不實,因此我們真的這樣看透,遇到了煩惱和障礙,就容易開看,而超越煩惱。

其實在《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可以讓我們徹底諸法實相。

其實諸法實相就是空相,這種空不是沒有,而是不實在,如夢幻泡影。用佛教的專業辭彙就是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自相)。

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進入,一個是緣生如幻,一個是無常生滅

緣生如幻就是這個偈子的第二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無常生滅就是第三句話所表達的意思。

如果一個事物是剎那生滅變化的,當然它就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就是空性的;如果一個事物都是各種因素所促成的,或者說都是由各種因素的聚合而生成的,那麼它就是相待因緣的,它的存在需要以其它事物的存在為前提,那麼它就不能獨自存在,也就是說它沒辦法獨自保持它的自性,所以說它是空性的。

如果真的觀照到萬法的非實在性,就可以契入佛教所說的空性。

可以讓我們變的更智慧。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需要處理好家庭、工作中各種各種的事務,但是我們往往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處理這些事情,這是因為我們總是被各種事情和環境所影響,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件事情的發生可能就會讓我們生氣好幾天,以至於影響到我們對於其他事情的處理。

因此我們被事情所帶來的煩惱所干擾,以至於我們自身所具備的能量不能發揮出來,其實每個人都具備無限的潛能

而明白這個世間的無常虛幻性,可以讓我們放下對於事物的執著,以至於跳脫出來,而成為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從而讓我們看的更清楚,觀察的更明白,從而做出更智慧的抉擇。

三、防止兩個誤解

空不是沒有,它是不離因果的。

很多人聽到佛教的空,經常有人會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為沒有,其實空不是沒有,而是不實在。這個世界是有的,但不實在。

並且空是建立在緣起的視角上的,佛教講的「緣起性空」就是這個意思。

緣起的意思是由眾緣所生起,而眾緣其實就包含了因緣在裡面,因是重要原因(或重要條件、因素),緣是次要原因(或次要條件、因素)。

而各種原因條件所生成的事物,其實就是果,那麼這裡面就包含了原因和結果。而這個結果因為是各種因素所成的,是待因緣的,所以是空性的;並且各種原因也是由其它因緣條件所促成的,因此它們也是空性的。

因此這個緣起的過程其實包含了無盡的因果鏈條,而鏈條的每個環節都是不實在的,或者說是空性的,這樣就可以看出空性是不離因果的

無常和空也非是消極。

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無常性和空性,可以幫助我們來超越煩惱,變得更有智慧,並不是消極的等待,什麼都不做了。

而是為了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更好的利用各種因緣條件,來促成對於這個世界有利的事業。

這才是佛教的本質,是更有智慧、更慈悲的對待這個世界。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十大劫難 四十八奇事:記錄虛雲老和尚的傳奇一生
垃圾分類,也是在打掃通往凈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