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想學篆刻,但不知道從何下手?西泠名師來教你刀法與臨摹!

想學篆刻,但不知道從何下手?西泠名師來教你刀法與臨摹!

眾所周知,鄧石如是第一位把「印章」之外的「書法」作為篆刻的取法對象的劃時代者,他開拓了印章的創作視野,開創了「印從書出」的創作理念。但真正把「印從書出」理念,最終發展至成熟完美境界的篆刻家,卻是吳讓之。

吳讓之,初名廷颺,後來更名熙載,字讓之,以字行,嘉慶四年(1799年)生於江蘇儀征。吳讓之的一生善書畫,尤精篆刻,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法家。為包世臣入室弟子、鄧石如再傳弟子,篆書和篆刻均取法鄧石如。

吳讓之15歲的時候開始接觸漢印,在漢印上下了十年的功夫,這十年的漢印功夫是吳讓之篆刻堅固的基礎。吳讓之在漢印里學到了平方正直,學到了漢印的醇厚淵雅,他的漢印功底已深入骨髓。

吳讓之刻「熙載之印」

遍臨名家尋出路,轉角遇到鄧石如如吳讓之本人所說,他在臨漢印十年之後,"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早年的吳讓之在八怪、四鳳派的徽宗里依樣追索。

大概在道光十三年前後,吳讓之入包世臣之門求學書藝,包世臣是鄧石如的親傳弟子,他在向吳讓之傳授書藝的時候,自然會兼及鄧石如的印藝,有了包世臣的講解,再加上吳讓之此時正在左衝右突地尋求印學的出路,當他認識到鄧石如印藝的奧妙之後,欣喜異常,因此「盡棄其學而學之」。

鄧石如畫像

吳讓之也並沒有完全學習鄧石如,比如在章法上的疏密方面,吳讓之雖然認可鄧石如的「知白守黑」理論,但他的作品「逃禪煮石之間」印內的文字的疏密完全是自然流走;

吳讓之刻「逃禪煮石之間」

另外,鄧石如、吳讓之雖然都取法漢碑,但鄧石如取橫勢,吳讓之則取縱勢。顯然兩人的取法方式並不一致;再者,鄧石如是沖刀刻印法,而吳讓之是披削刀法。

吳讓之刻「觀海者難為水」

「印從書出」的實踐與白文印的突破世人包括鄧石如自己都意識到了篆書入白文印的書法味重而失去印章味的問題,於是,他給這些印加了秦印一樣的邊框,儘管如此,依然覺得夾生,不具章法美感。

鄧石如刻「西湖漁隱」

吳讓之的獨特貢獻正是解決了白文入印「印化」的問題,經過長期的摸索和探求,加之深厚的漢印素養,吳讓之終於悟出了白文入印的方法。學習篆刻,要掌握字法、章法和刀法「三法」。

字法和刀法比較具實,訓練的著力點比較好找,基本都可以熟能生巧。多寫多識,字法即可日臻嫻熟;多刻多練,刀法亦能迅速提高。相對來說,章法則顯得更為抽象,更不易於把握,因此章法的水準想要大幅提升,除了需多看多試,更需悉心揣摩、反覆推敲、精心設計。

李瑩波作品

儘管篆刻藝術的承載空間很小,方寸印面之上彙集著字法、章法、刀法等各種影響因素。一方篆刻就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印面上所有文字的風格、大小、筆勢、粗細等要素可以不必完全一致,但相互之間必須協調,給人以舒服的感覺,這個整體方能成立。

別忘記在底部點個好看哦~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簽約作家或網路,網路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圈 的精彩文章:

動態圖示範漢字筆順標準,超全面!
評委爆料:十二屆國展投稿作品這樣寫,只能當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