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免輪迴的真正的問題在這覺不覺

免輪迴的真正的問題在這覺不覺

免輪迴的真正的問題在這覺不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緣起非有無,非實亦非虛,如是入中道,說之無所著。」緣起,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有沒有呢?非有非無。有沒有十二因緣?有,但也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是這十二因緣的部分,這裡就這麼一句話帶過去,它的功夫完全就是前面,「觀色如聚沫,觀受水上泡,觀想熱時焰,觀行如芭蕉,觀識猶如幻。」從這邊過來,十二因緣就這麼一句話帶過去。

緣起(十二有支、十二因緣)是佛陀提出來,佛陀沒提出來之前,誰也不知道。雖然在印度這緣起很多人講,有三因緣的,有六因緣的,有九因緣的,有十二因緣的、有十八因緣的,內容、項目不太一樣,而這個十二有支是佛陀定下來的。在印度講這個部分的人很多,那些大成就者的大德很多,但是佛陀的這個部分我們認為是最好。因為是本師講的嘛,我們是述而不作——我們講的都是佛陀的東西,只是把它補充講更清楚而已。

那麼它講這個東西是一個架構,而生命的架構本來就是很抽象的。它是有那麼一個軌跡可循,是有,可是那個軌跡又很抽象。你看我們講那個輪迴理論,講的就完全是個圖形,你要拉多長是你的事啊。其實你可以兩個世代就可以解脫了,那你假如不願意那就沒辦法。因為那是在覺不覺之間的關係,它的關鍵在一個點上,這個點是很重要的。

免輪迴的真正的問題在這覺不覺

真正的問題在這覺不覺。第一次來這世間受生,你來了,那不小心走過了,不要緊,第二世你能不能覺?假如不能覺就繼續輪迴,「不覺故愛,處意識界輪迴」,就一直在這個地方:愛、取、有、生、老死……,就一直轉這個地方。那麼假如有覺,「覺則受,故返現象界產生出離心」,才有十八界觀、名色、六入、四念處等等,就有這些東西。

那你到底具備不具備這些東西,就關鍵在這個覺不覺,在於你往生的時候,有沒有覺醒,到來的時候,有沒有覺知,就是這個東西而已。你在往生的時候有徹底的覺悟已經來不及了,就等下輩子來嘛。但你在往生的時候還一直在那邊「夭壽喔,牛肉麵還沒吃完……」那你下輩子來你就不覺嘛,對不對?你「現在要死了,覺得這輩子遺憾,假如我再重來我就不這樣」,那就有點覺性啊。

那這個覺性就看你到底是堅固不堅固?你假如是世間法的那個覺,沒用。你說「下輩子再來我就不會這樣,我一定要怎麼樣」,你堅固那個心,不是講給人家聽的,是你下輩子再來投胎的時候,你能不能帶著覺性來?

有人有,但來不了,為什麼?你投胎去假如是畜生的話,怎麼來?當你在那個三惡道繞過了以後,再來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你的覺已經覺得偏了。假如你是天道的話,那在天上你的覺也沒用,那福報使你迷惑。所以這個時候,你雖然有覺,但是在種類上產生問題。要真的能夠在人間,你那個「行」,五蘊的行蘊才能夠產生有覺不覺的問題。所以你最好不要想到下輩子啦,你這輩子會有行蘊的時候,趕快定位!把行蘊轉過來成覺,才有可能。我是講了,其它看你了。

這是有關十二有支的部分,那麼非實亦非虛,當然一個層面講也是十二有「非實非虛」的問題,也是十八界「非實非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那個識的存在是實還是虛的問題。因為你知道人生在這個世界最大的跟其他生命的不同,就在於那個識操縱你的生命,而識又是受五蘊的影響而起作用的。留意到,這個識在起作用,五蘊在跟識起作用的時候,你假如帶有覺性的時候,你就在第一種識裡面。你假如五蘊在運作的時候,你的識不帶著覺性,你就會跑到第三種識去。你覺醒以後,從第三種識走到第二種識,第二種識走到第一種識,這個叫修行。

擷自《普賢心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把你的心量安住在別人的身上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