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69思維模型:安慰劑效應一心理暗示的強大力量

69思維模型:安慰劑效應一心理暗示的強大力量

小時候,母親學過一段時間氣功,聽母親講,氣功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可以治病。自從母親練習氣功之後,她說她自己的身體非常好,感覺比以前更有精氣神了,並且對氣功治病也非常痴迷。

母親有一位朋友,腿上有創傷,去醫院看過後,一直不好,於是就找母親幫助治療,母親說這個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要用氣功把病毒逼出來,於是母親用她的右手,在創傷的上面,類似於隔空取物的方法,抓取病毒,然後把病毒扔到地上,母親告訴患者,這是用氣功幫助你把病毒排出來,等抓完之後,就會好了,10分鐘之後,說:現在病毒已經取出了,讓她回去好好休息。

過了幾天之後,創傷自動癒合,完好如初。這位患者特別感謝母親,說這種氣功實在是太好了。按照科學和現代醫學,這種方法是不可能治療疾病的,是什麼原因治好了患者的病呢?我相信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安慰劑效應。

一、認識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是指醫學上對於某種疾病並無實質藥理或醫學作用的藥物或者治療手段,一般由葡萄糖、澱粉、維生素等組成,以及醫療環境、語言、手勢、手術操作用來欺騙受試者,但是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常常顯示癥狀的緩解或出現實質性的病情改善。這種效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沒有量效關係,個體差異也較大。所有藥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安慰劑效應。

例如:我一位朋友的爸爸因為失眠,每天都需要一粒安眠藥協助睡眠,家裡人勸說,不要一直吃安眠藥,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是老爸就是不聽勸,說不吃安眠藥睡不著,後來家人把他的安眠藥換成了鈣片,結果老爸一樣睡得好。這就是安慰劑效應在作祟。

安慰劑最早進入現代醫學始於美國Henry Beecher醫生。Beecher是一個二戰戰地麻醉醫生,在攻佔義大利南部海灘戰鬥中,鎮痛劑很快用完。當傷兵嚎叫著要鎮痛劑時,萬般無奈的護士告訴他現在給他注射的是強力鎮痛劑,但實際注射的是鹽水。讓Beecher震驚的是,注射鹽水後,傷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

Beecher醫生戰後回美國哈佛,開始了一系列新的藥物療效實驗。並於1955在JAMA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論文《The Powerful Placebo》,描述了超過數十個常規藥物的效果其實來自於安慰劑的效應。他第一次指出吃藥這個動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只有強於安慰劑的藥物才能認定為有效藥物。

二、安慰劑效應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會產生安慰劑效應,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隨著神經醫學的發展為解釋安慰劑效應帶來了一絲曙光。安慰劑效應引發大腦自身分泌一系列內源鎮痛物質,如內啡肽、強啡肽和腦啡肽等。2001年德國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假針灸」的針,證明了針灸的安慰劑效應——假針灸(不按穴位扎針)和真針灸(按針灸穴位扎針)的鎮痛作用相較,結果沒有任何區別。研究顯示,針刺導致了人體的內啡肽分泌而鎮痛,內啡肽的分泌會受到安慰劑的影響。如果在針灸的同時用化學藥物阻斷患者大腦內的內啡肽的分泌,就可以部分阻斷安慰劑效應。

美國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的副教授安娜·克洛卡曾經做過以下實驗:給一組帕金森病人每天服用真正的藥物治療,科學人員每天都可以觀察到藥物對大腦區域的刺激,在第五天的時候,偷偷地將藥物換成安慰劑,而讓人驚奇的是,病人們仍然感受到了藥效。安慰劑激發了大腦中真正藥物所作用的相同區域。神經元活躍得好像服用了真正的藥物一樣。

克洛卡發現,大腦能學著將吃藥這一行為和舒緩的感覺聯繫起來,然後當真葯被替換成了安慰劑時,大腦仍能產生相同的化學物質。這就好像巴弗洛夫的狗學會了將鈴聲和食物聯繫起來,在聽到了鈴聲之後,就會開始流口水,而我們的大腦,則是學會將吃藥的行為和舒緩聯繫起來,於是在我們吃藥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各種化學物質,來讓我們覺得好一些。

就像止痛藥能激發腦內鴉片系統,所以服用一枚我們認為是止痛藥的藥片,就能激發這個系統來緩解疼痛。

安娜·克洛卡表示,像這樣的許多結果都表明,「安慰劑效應其實是一種神經生物學效應」。

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托爾·瓦格認為:安慰劑效應是進化的產物,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進化出的一種自愈能力。因為在狩獵時代,沒有發達的醫療條件,當我們受傷的時候,而且又面臨生命危險,此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等化學物質,讓我們感覺不到痛,完成逃命過程。

只有進化出自愈功能的動物才能夠生存下去。當我們身體不適的時候,通過外界(例如草藥、巫術、宗教等)觸發大腦的化學反應,大腦下達指令完成身體的自愈功能。當然自愈不能治療所有的疾病,因為有些疾病超越了人類自愈能力,需要藉助於外部治療才能康復。


三、安慰劑效應的影響因素

1、人的因素:患者的期望

第一、病人的信念或期望是安慰劑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安慰劑效應與患者的年齡、職業、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個性特徵和對治療期望的強烈程度等有密切的關係。通常具有情感依賴、自信心不足、好從眾、暗示性強、敏感、情緒化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安慰劑效應的影響,這類患者被稱為「安慰劑反應者」。所以感性的人更容易受到安慰劑效應的影響。

例如:農村的大爺大媽,知識水平一般,對科學知識缺乏認知,對事物的識別力和判斷力相對較弱,往往特別容易受到安慰劑效應的影響,所以農村裡面才會有很多人相信算命、氣功、偏方、巫術以及神奇療法。給很多騙子生存的空間,而擁有專業知識的科學家不太容易上當受騙。

第二醫護人員的信念對安慰劑效應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醫生對治療的信心,以及精心護理,都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從而產生安慰劑效應。所以,一些所謂的「大師」都喜歡說斷言,比如權健的老總束昱輝說,「沒有自己調理不好的癌症」,給患者吃定心丸,讓患者百分之百的相信,從而影響患者心理,提升安慰劑效果。

期望效應會引導病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報告病情得到改善,導致安慰劑效應的出現。專家質疑「大部份病人有禮貌地傾向為迎合實驗人員而報告病情得到改善,即使他們並不感到改善。」例如腰疼的病人,在接受過按摩治療之後,會感覺到病情得到改善。主觀的偏見亦可能使病人潛意識相信病情因為得到關注及照料而改善。

2、物的因素:安慰劑的形態、價格和獲得難度

研究表明,價格越貴安慰劑效果越好。膠囊比藥片好,注射比膠囊好,儀器比注射好,雙倍劑量比單劑量好,安眠藥藍色效果好,紅色安慰劑止痛效果好,黃色安慰劑治療抑鬱症效果好。包裝越高檔,效果越好,名字越高大上,效果越好。獲得難度越大,效果越好。總之,安慰劑的形狀、顏色和使用方式都可以影響效果。

3、環境因素:周圍的環境

美國牙醫約翰·杜斯在其27年行醫生涯中,就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些牙痛患者在來到杜斯的診所後便說:「一來這裡我的感覺就好多了。」其實他們並未說假話———可能他們覺得馬上會有人來處理他們的牙病了,從而情緒便放鬆了下來.

有些人一到了教堂,立馬感覺自己心情好了很多。可能是覺得上帝馬上來幫助他們解決煩惱了,從而精神好起來了。 

醫療過程和醫護人員給患者創造的醫療環境,能產生「安慰劑效應」類似的作用。醫護人員與患者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了安慰治療過程,積極的語言溝通可以增強安慰劑效應,醫護人員的關懷和體貼也能增強其效應,而不當的言語以及醫護人員的冷漠、責罵則會起反向效果,產生「反安慰劑效應」。

德國和英國的一些研究人員也做過類似試驗,他們給患有頭痛症的患者進行治療。試驗中給他們服用同一種止疼葯,但會告訴其中一部分人說他們服用的是特效止疼片,並給予他們精心的照顧。同時告訴另一部分患者他們吃的是沒有任何療效的安慰劑,醫生對們表現出不聞不問。測試結果顯示,那些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止痛藥的人有明顯緩解的跡象,而認為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劑的患者,止疼片發揮的效果微乎其微。由此看來,外部環境和醫生的態度會喚起患者的積極心態,這樣有助於發揮藥效。


四、安慰劑效應的應用

1、醫學上的應用

(1)新葯檢測中的應用

自從發現了安慰劑效應之後,美國在新葯上市的時候都會進行大樣本隨機對照組雙盲實驗,來消除安慰劑效應的影響。雙盲實驗是一種特別嚴格的實驗方法,在雙盲實驗中,第一要求是大樣本,因為統計學的「大數原則」告訴我們,樣本越大,統計結果越能稀釋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統特彆強或特別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實情況。

第二要求是隨機分配:在分組的時候必須遵循隨機原則,以避免人為因素或固有特徵干擾造成統計結果偏離真實狀況。

第三要雙盲,向實驗組提供真的藥品,向對照組提供安慰劑(外觀和真葯一模一樣),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使用了安慰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雙盲測試,因為雙方都不知道,所以叫雙盲實驗。等測試結果出來之後,要採用第三方統計法,根據統計數據,如果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效果一樣,說明藥物沒什麼療效,如果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遠遠高於對照組,那麼說明藥效良好。

大樣本隨機對照組雙盲試驗是目前人類摸索出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評估藥品,也適用於其它領域。

(2)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研究證明顯示,安慰劑在治療偏頭痛的效果達到29%。穩定勞力型心絞痛使用安慰劑治療,癥狀的改善率為30-80%,甚至一些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安慰劑也有30%以上的病人有療效。

精神類疾病:輕度精神憂鬱病人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可以採用安慰劑治療。據報道,抑鬱症研究的安慰劑有效率高達30-50%,幾乎與治療抑鬱的藥物不相上下,雙向精神障礙研究為34%,驚恐障礙研究為23-34%,短期精神分裂症研究為43%。

其他疾病 一些心理與生理相關的疾病,如痛經、支氣管哮喘、甲狀腺功能亢進、癌症晚期的臨終關懷,安慰劑都有一定的效果。

是否能使用安慰劑,世界上存在著一些爭論,但大部分國家都允許使用安慰劑,包括中國,美國則是廣泛使用安慰劑的國家,歐洲國家對使用安慰劑是較為勉強的,而日本則是一點都不允許使用。由於安慰劑並沒有實際應用上的治療作用,因此很多情況下,安慰劑未必能起到真正起效,從而延誤了病情,所以,是否可以使用安慰劑以及如何使用安慰劑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教育上的應用

《阿甘正傳》是一部勵志電影,阿甘小時候由於智商低和身體缺陷,遭到了學校和小朋友的嘲笑,而阿甘的媽媽一直相信阿甘是最棒的孩子,雖然媽媽知道阿甘天生有缺陷。媽媽是阿甘最可信的人,由於媽媽的欣賞,阿甘激發了自己的潛能,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在回憶自己的成功時,阿甘把原因歸為她的媽媽,是媽媽的欣賞和鼓勵才有了他的今天。而這種鼓勵和欣賞就是一種語言安慰劑,她可以激發人無限的潛能。現代教育心理學也認為,欣賞和鼓勵可以激發人的潛能,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

同理,在企業管理中,管理人員對下屬採用鼓勵和欣賞的方式進行激勵時,會調動下屬工作的積極性。所以多和下屬談談心,多給予鼓勵,多給予精神支持,將大大提升下屬的工作績效。

3、競技運動中的應用

美國的一項研究證明:在比賽前如果教練能夠給運動員吃兩粒增強體能的葯(實際上是安慰劑),運動員在比賽更容易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成績會更好。

英國坎特伯雷教會大學應用體育和運動科學系的學生Beedie和他的同事在2006出版的一項小型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被告知自己服用了大量咖啡的自行車運動員,要比只服用了少量咖啡因的運動員成績提高更多,而那些被告知「服用安慰劑」的運動員則比平時發揮更差,實際上,所有的自行車選手都沒服用咖啡因。

平均而論,Beedie說,「安慰劑效應」對運動水平的提升能達到2%至3%的範圍,當然也要因人而異。

奧運冠軍菲爾普斯也認為,拔火罐可以幫助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績,我想可能是安慰劑效應吧。

總結

安慰劑效應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還沒有完全解開它的秘密,不過這樣並不能妨礙安慰劑的積極效果,安慰劑效應的積極效果已經得到了醫學界、教育界、體育界的認同,在使用安慰劑效應的同時,要不違背道德倫理,保持一顆善良之心。

切不可為了一己私利,利用安慰劑效應去欺騙別人,比如像天津權健、河北華林這些非法保健品廠商,故意誇大產品療效,利用安慰劑效應去欺騙消費者,最終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安慰劑的作用在於激活自我身體的潛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是充滿善意的,是有價值意義的。

參考資料: 

「越想越病」這個科學問題,讓醫生陷入集體困局

作者:SME情報員

安慰劑效應的神奇力量

作者:神經現實

安慰劑在臨床上的應用

中國學術期刊網

安慰劑效應和療效的「金標準」

作者:禹風無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慰劑效應 的精彩文章:

提分!66個心理學效應,建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