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寒衣節——緬懷先祖,踐行孝道

寒衣節——緬懷先祖,踐行孝道

寒衣節,送寒衣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間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人們認為今日之後天氣漸漸寒冷,怕在冥間的親人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寒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寒衣」焚化給亡人,叫作"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寒衣節,自古有之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唐代時,唐玄宗天寶二年,發布詔令:「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明代《帝京景物略》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里記載了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寒衣節也有古老的傳說。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民間傳說,秦時孟姜女,其丈夫被抓去修築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朱元璋「授衣」傳說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

民間傳說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跟蔡倫學習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愁。不久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

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寒衣節,最淳樸的祈願

對古人而言,對亡者發自內心的真誠懷念,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民風,使整個社會風氣歸於淳樸厚重。

它也是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時機,讓自己行孝的行為給子孫後代做一個好的表率。

從古至今,「寒衣節」不僅是一個表達對亡人思念和追憶的節日,同時也是向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向身邊人表達愛意的節日。

讓溫暖從我們的手中一代代傳承下去,這也是對傳統最大的敬意。

本文參考書目為《中國傳統節日》,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減字木蘭花·全真門戶
採桑子·出家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