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斯大林是怎樣改造大自然的?

斯大林是怎樣改造大自然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228-大林種樹滿蘇聯

作者:斑馬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吃飯問題在俄國始終是個大問題。

這個北方大帝國的北境朔風怒號,冰天雪地,一年裡有大半年不宜耕作;中南部雖有廣袤無垠的草原,但捉摸不定的氣候和從中亞吹來的乾熱風,會招致農業的死敵——乾旱。帝國雖大,但有近50%的農田位於年平均降水不足400毫米的地區,近80%的農田經常受乾旱氣候的不利影響。

如果沒有寶貴的南方土地

俄國這個北方龐然大物其實也未必能餵飽自己

(圖片來自NASA)

這個嚴峻的自然難題困擾著帝俄的沙皇們,也同樣困擾著紅色蘇聯的導師們。時光輪轉,當斯大林當上這個龐大帝國的舵手時,他會想出什麼好主意呢?

災荒開出老藥方

忍受飢餓是俄國老百姓的必修課。從776年到1913年,沙皇俄國共發生過96次饑荒,平均每11年就發生一次較大的饑荒。後來雖有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農奴,斯托雷平改革土地,農業生產水平有所提高,但農民還是吃不飽。

而沙皇俄國之所以會在戰爭中首先崩潰

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缺糧

而工人和逃回來的士兵成為可以被動員的群眾

(圖片來自wikipedia)

十月革命勝利了,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但接踵而至的內戰繼續摧殘著國民經濟,戰時共產主義榨乾了人們的麵缸。《列寧在1918》中,瓦西里就對妻子說出了那句著名的「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1921年,恐怖的饑荒再次降臨,奪走了500多萬人的生命。

長期的戰爭、錯誤的政策加上糧食歉收

導致1921-1922年大饑荒

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區域的農村尤其凄慘

(圖片來自wikipedia@Library of Norway )

頻繁光顧的饑荒主要成因很簡單,那就是乾旱。而關於乾旱的成因,也有俄國專家考察過。1892年,道庫恰耶夫奉亞歷山大三世之命調查旱災成因,他認為是農業生產打破了脆弱的生態平衡,建議廣栽樹木以御風沙,興建水利以澆農田,從而恢復生態,提高糧食生產力。

雖然俄羅斯有廣闊的土地

但由於緯度過高,糧食生產依賴於低緯度地區

而南方的低緯度產糧區主要是烏克蘭和南俄-中亞

而後者相比前者,要乾燥得多

可惜沙皇沒能聽進去,後來的導師們也忙於革命,沒精力恢復田力。而到了1931年,前人的智慧終於在斯大林時代得到了重視。為了恢復水土保持能力,保衛小麥和棉花,領袖指示農業委員會營造防護林,建立森林培育區。

俄羅斯的母親河伏爾加河

其實下游流過大片相對乾燥得地區

(中間明顯的綠色那條)

(圖片來自chelys.eu/)

到了1935年,農業專家對這些試驗區進行評估的時候,驚喜地發現當地的小麥產量翻了一倍,豆類產量提高40%。打鐵需趁熱,護林與造林總局由此建立起來。它直接隸屬於中央委員會,專門負責大草原防護林帶建設事宜。

也許是樹種得還不夠快,抑或是農業集體化運動副作用實在太大了,1932年-1933年,蘇聯的廣大地區還是遭受了嚴重的饑荒。烏克蘭餓殍遍地,哈薩克民不聊生,靜靜的頓河只聞呻吟之聲。饑饉的兩年里,估計有700萬人餓死。

何況糧食還要優先供給莫斯科,而不是給烏克蘭人

這種脆弱的結構,遇到乾旱就是可怕的災難

(圖片來自wikipedia )

二戰結束後,國民經濟嚴重破壞,勞動力銳減,雪上加霜的是1946年酷旱又至,穀物大幅減產。這場災難中又有上百萬人死亡,赫魯曉夫曾接獲一份報告,裡面記載了基輔郊外人食人的慘劇。

短短二十幾年,蘇聯就遭遇了三次大饑荒,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了。

跑偏的斯大林大森林

1948年11月20日,在斯大林的倡議下,蘇聯部長會議和蘇維埃中央委員會通過了「向旱災宣戰」的《關於為保障蘇聯歐洲部分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區高產及穩產,營造防護林、實行草田輪作、修建水庫和池塘的計劃》。名字很長,沒人記得住,所以這個名字後來逐漸變成了「偉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工程」(簡稱「斯大林工程」),和領袖的個人意志牢牢綁定。

還真有這麼個東西

領袖工程當然沒人敢怠慢,之前提出的150萬公頃的建設規劃都顯得過於謹慎,更沒法蓋過羅斯福領導的北美大平原防護林計劃。因此,規劃擴大到570萬公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環境工程計劃。

這項前無古人的綠色工程將在1949年至1965年間,營造8條防護林帶,橫貫整片俄羅斯乾草原,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將風沙和旱魃拒之門外。

這張圖是上南下北的

多條防護林帶縱貫其間,保護重點就是南俄草原

(圖片來自https://burckina-new.livejournal.com/158259.html)

這些防護林帶將保護8萬個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近1.2億公頃耕地,相當於南非的面積。如果將其拉成一條30米寬的長帶,可繞地球51圈。此外還要建設大量的池塘、水庫以及運河,解決灌溉和運輸問題,同時改造基礎設施和道路交通。

一定要把這幾條大河都管得明明白白

(圖片來自http://www.domarchive.ru/chronica/8787)

在這偉大設想中,大草原將脫胎換骨,乾熱風將銷聲匿跡。這裡的糧食高產穩產,這裡的飼料牛羊都愛,這裡的氣候會如莫斯科一樣濕潤宜人,從此成為塞北的好江南。

目的就是把這個區域(圈中)變為蘇聯的大糧倉

(圖中淺藍色條帶為歐亞草原帶)

(圖片來自wikipedia )

想法很美好,斯大林也誠意滿滿,可惜他實在太忙了,難以躬親於具體細節,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林學理論的要點。加之恰逢蘇聯黨政粗暴干預學術時期,這就導致了該計劃從會議室走向大草原之後,很快就跑偏了。

不可以懷疑領袖熱愛種樹的初心

但最後種得怎麼樣就難說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Wojsyl )

為了更科學地種樹,蘇聯成立了防護林現場保護造林管理局作為技術支持。但不科學的是,這個機構選擇了李森科作為技術委員會的負責人。這位在生物學界臭名昭著的科學家此時身兼蘇聯科學院、列寧全蘇科學院和烏克蘭科學院「三科院士」,擔任烏克蘭農業科學院院長,是蘇聯最有影響的農業和遺傳學權威。

彷彿也像解決俄國人民的吃飯問題

但實際上做的確實給蘇聯科學事業拖後腿

(圖片來自wikipedia@Wojsyl )

在他的口中,孟德爾遺傳學是「不進步」的遺傳學,動植物後天培養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人類可以通過快速改進的手法改變生物的屬性,這才是「進步的」遺傳學。這種政治挂帥的科研理念,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幫助李森科登上了蘇聯學術之巔。

之後他對蘇聯生物學界進行了瘋狂的清洗,很多質疑者被撤職,甚至處死。就連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全蘇農業科學院院長瓦維洛夫也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捕,於1943年病死獄中。

李森科講話,聽者心態各異

(圖片來自wikipedia )

禍害完學界,李森科又跑來禍害樹苗。他雖然從未研究過林業問題,但還是琢磨出了營造橡樹防護林的「簇狀法」——將5-6棵樹苗栽到同一個樹坑裡,讓它們相互競爭,優勝劣汰,保留最強壯的樹苗,成長為蘇聯的綠色長城。

這種類似於養蠱的方法並沒有經過實踐檢驗,但無奈政府迷信李森科的權威,覺得他肯定靠譜。1949年蘇聯部長會議宣布:不論地形氣候,不論濕潤乾燥,各地都必須按相應規範、一律以簇狀法栽種橡樹林帶。

南俄草原日常的樣子,高密度種樹不知能活多少

(圖片來自wikipedia@Серёгин Дмитрий )

奉偽科學為圭臬,造林事業遭遇了巨大挫折。1952年,森林管理局的統計顯示,利用簇狀法的造林成活率很低,兩條林帶全部死亡。蘇聯科學院指出:在低洼處種橡樹或者種樹後澆水都能成活生長,但簇狀法不僅沒能證明其優越性,還導致大面積樹苗死亡。

而在半荒漠地區,缺水已經讓樹苗難以成活,再用簇狀法更是添亂。終於1954 年初,森林管理部宣布用1949年以前的造林技術替代李森科的方法,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的全面顛倒清算。

偉大設想終成空

然而赫魯曉夫的清算並沒能讓這個偉大的項目持續下去。在他看來,這個每年白花幾千萬盧布,還冠著前任名號的造林計劃著實不划算,遠遠不如動員熱血青年開墾處女地,在西伯利亞南北都種上玉米來得實在。

更多的玉米、更多的牛、更多的牛奶和牛排

還有比這更實在的領導人么?

(圖片來自wikipedia )

在赫魯曉夫的授意下,大片防護林伐作木材,數千個池塘和水庫廢棄,570個森林保護站被裁撤。蘇聯部長會議則悄悄停止了斯大林工程的後續撥款,查封了森林管理部,相關人員大多調離崗位。「偉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實際上成為了令人遺憾的爛尾工程。

趙宗哲在《農業防護林學》中寫道:1949-1953年蘇聯共營造防護林289萬公頃……到1960年草原防護林面積僅為6萬公頃。

似乎是當年巨大工程的殘存遺迹

(圖片@圖蟲·創意)

斯大林工程雖然中道崩殂,但它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

在熱火朝天建設新森林的同時,人們也特別注意保護天然森林和草皮,修復二戰時毀壞的植物園和人工林。為了保持生態平衡,特地栽種果樹以吸引動物入駐,還能創收,其先進的理念神似我國後來推出的退耕還林政策。

該計劃還引入道庫恰耶夫提出的草榖輪作制,農田輪作休耕,休耕地播種多年生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不僅可以恢復肥力,還能用作飼料。

為了徹底擺脫旱災的陰影,蘇聯成立了農林水利工程項目專門委員會。又調集大批德國戰俘,開鑿了列寧運河(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還在頓河上修建齊姆良水庫,在上第聶伯河營建卡霍夫水電站,在伏爾加河建成了斯大林格勒水電站、古比雪夫水電站。這些水利設施不僅便利了航運,提供了無盡的電力,還澆灌上百萬公頃的土地,供給農牧業需要,旱澇保收。

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水電站周邊

(圖片來自wikipedia@Администрация Волгоградской области)

新建的森林帶和水庫改善了生態環境,動植物顯著多樣化,當地人常患的呼吸道疾病大為減少。由於這一系列措施的實行,1951年獲得了大豐收,相比於1948年,糧食產量增加了25-30%,蔬菜產量增加了50-75%,肉類和脂肪增加了80%。

相比之下,赫魯曉夫熱愛的玉米改革反而沒有那麼成功。

60年代初,開墾的荒地水土嚴重流失,黑色風暴肆虐,玉米產量在短暫的輝煌之後也歸於平淡。1963年,肉類價格大漲,麵包無處可尋,人們彷彿又想起了被飢餓支配的恐懼,新切爾卡斯克爆發了持續數日、震驚廟堂的罷工流血事件。

而按原有規劃,這時正應是斯大林工程大功告成,乾草原成為肥美地的時候。

這不禁令人嘆息,如果沒有李森科和赫魯曉夫,這個破天荒的設想會不會成為現實?遺憾的是,之後的蘇聯領導人再沒有一個願意重啟這項偉大工程。

「我們將步入火堆,我們將燃燒……我仍相信並且堅持我認為正確的事情!瓦維洛夫的諍言仍在耳畔迴響,而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森林之歌》飄蕩在依舊乾旱的遼闊草原上,卻不知再為誰而歌。

參考文獻

[1]. 蘇聯兩年來執行斯大林改造自然計劃的成績[J]. 科學通報,1950(07):488.

[2]達維多夫,張有天. 伏爾加河偉大的水利建設——古比雪夫和斯大林格勒水力發電站[J]. 人民水利,1952(01):28-31.

[3]. 斯大林改造自然的計劃在進行中[J]. 科學通報,1953(04):94-95.

[4]斯·依·鮑杜諾夫,延夫. 在建設中的卡霍夫水電站[J]. 水力發電,1954(05):34-35 28.

[5]張企曾. 關於李森科「橡樹簇式播種法」問題的討論和意見[J]. 林業科學,1955(02):44-58.

[6]陳鳳桐. 偉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J]. 中國農業科學,1952(09):5-6.

[7]孫慕天. 李森科現象及其教訓[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25-31.

[8]劉恕,田裕釗. 歷史的啟迪——從當年一項「向旱災進攻」的巨型規劃說起[J]. 科技導報,2003(01):7-10.

[9]龐羽. 政治背景下的瓦維洛夫與李森科之爭[D].內蒙古大學,2006.

[10]朱永傑. 斯大林改造大自然工程回顧[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2):12-15.

[11]趙伯仁輯譯. 偉大的斯大林改造自然計劃與人民的健康.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4.02.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告辭!我們不想當英國人了
決賽圈!台灣省的「好朋友」還剩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