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抑鬱症心理治療——存在主義理論

抑鬱症心理治療——存在主義理論

存在主義理論1959年, Arieti出版了關於存在主義抑鬱症理論的概要。他指出,根據存在主義理論,躁鬱症患者的矛盾情緒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在同一時刻擁有愛和恨兩種情感,而躁鬱症患者只能在愛和恨之間交替。在Ae的基礎上, Henry Ey認為,抑鬱狀態是一種重要生命活動的停止或缺乏。Ey把抑鬱看作一個「可悲的靜止,存在的暫停,時間的昏厥」。由此患者體驗到一種不完整感、無力感及不真實感。

關於抑鬱症患者對時間的態度問題吸引了很多存在主義者的注意。他門強調,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時間好像變慢了。在他們的主觀體驗中,只有過去是重要的。痛苦的記憶控制了他們的思維,讓他們不斷地體驗到自己的無價值與無能感。

Hubert Tellenbach在他的著作《抑鬱症》,該分析在很多方面是一種存在主義思考的代表。 Tellenbach呈現了對140個抑鬱症患者的病例分析。他認為,這些患者在發病前都有一種相對統一的人格結構。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一種嚴格秩序的控制: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工作勤奮,做事極度渴求周圍人的認可。他們對什麼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非常敏感,同時對內疚感極其敏感。抑鬱症患者在生命中致力於滿足他們的秩序感及避免內疚的情境。他們偏好穩定工作的安全,而避免自由、自勵的工作帶來的風險。

Tellenbach描述了一系列威脅抑鬱症患者的秩序感和內疚感的特定情境。這些情境和抑鬱症患者的人格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他們變得越來越紊亂。這就是最基本的悖論。一方面,他們對內疚感極其敏感,以致他們不顧一切要向職責看齊;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對自身職責的解釋極其苛刻導致自己幾乎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在這樣一種危險平衡的方式下生活,任何意外的情境都會將他們置於無法完成職責或者無法實現目標的邊緣。在抑鬱症中,現實和期望之間的距離變成了一個無底深淵。

Schulte認為無法感到悲傷是抑鬱症的關鍵。他認為,如果一個人還能感到悲傷,那他就不是真正的抑鬱症患者,當一個抑鬱症患者能感受到悲傷的時候,他的抑鬱癥狀就開始改善了。 Schulte聲稱,抑鬱症患者失去了同情和被感動的能力。他們需要有一種能讓他們感到痛苦的情緒。 Schulte警告說,患者對「悲傷」這個詞的使用應該被理解一種隱喻。患者用這個詞來試圖對某種他們無法表達、無法解釋且無法類比的事物賦予某種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