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五分鐘了解審美心理學

五分鐘了解審美心理學

距離上一篇有一段時間了,是否還記得前3篇的內容呢?先簡要回顧一下。其實費了那麼多筆墨主要介紹的就是古希臘的美學思想和康德的審美論。古希臘美學主張美是客觀的,而康德認為美是以「客觀表象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東西」,它符合超功利、非概念、無目的和主觀普遍性。

如果對以上的內容有些生疏,或還有不理解的地方請再複習前三篇的內容。

這一篇我們終於能離開比較深奧的康德美學,來到下一階段比較紛雜的審美心理學各流派的主要思想。

前面說過,康德以後,西方美學在整體上已由客觀論轉向主觀論,從模仿論轉向表現論,從美的哲學轉向審美心理學。與此相應的是一系列新的觀點和學說的出現,如遊戲說、移情說、心理距離說等等。本篇中我們就要看一下這些審美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和他們的見解。


西方現代美學的創始人:克羅齊

義大利哲學家和美學家克羅齊是從西方傳統美學過渡到西方現代美學的關鍵人物。他「把一切美學學說全部壓縮在一個小堅果的硬殼之中」,這個小堅果就是「直覺」。在他看來,直覺就是概念形成之前的思維階段。他把人的精神活動做了如下的分類:

這四個活動時有邏輯關係的,直覺是邏輯的前提,功利是道德的前提,認識是實踐的前提,而道德就是最高的階段。

而克羅齊美學觀點的第一句話就是「審美即直覺」。那審美作為直覺有什麼特點呢?

1、獨立;

2、靜觀;

3、直接;

4、創造。

對於這四點最難理解的是創造。克羅齊說:直覺即表現,表現即創造,那麼我們如果沒有表現力,沒有創造力就不能審美嗎?但再仔細琢磨一下這句話也確實有一點道理。直覺不等同於感覺,我們看到一棵樹只是視覺的反映,但要覺得這是一棵美的樹卻需要在心裡創造一點什麼東西,這就是藝術家的眼睛和我們普通人不同的地方。

因此,在克羅齊看來,不要用感覺,要用直覺。在看的時候,要表現,要創造。沒有表現力和創造性的看,不是藝術家的看,也不是審美的看。

易中天老師對克羅齊美學思想的評價是認為要有藝術經驗才能更好的理解,所以我們可能不會對以上的理論有太直觀的感受。不過知道了這個理論,我們是否可以發現與鍛煉一下這樣的直覺?要知道藝術家就是那些藝術直覺特別敏銳的人。


移情說

真正算得上是審美心理學而又影響最大的首先是「移情說」。

移情說的代表人物是立普斯。他與康德一樣,也認為美感是一種愉快的情感,但並非所有愉快的情感都是美感。他把愉快的情感分為三種,一種是外物引起的,一種是精神引起的,還有一種是通過移情在外物那裡感受到的。只有第三種愉快的情感才是美感。

那麼,什麼是移情呢?移情又叫「移感」「輸感」,也就是把主體的情感「移入」或者「輸入」對象。移情學派認為,審美實際上就是一個移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凝神觀照對象,在不知不覺中講主體的情感「移入」或者「輸入」對象,結果就使自我變成了對象,對象變成了自我。這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對象是美的,而這樣一種「主客默契,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審美的境界。

大家應該都知道莊子和惠子的故事。兩人在橋上看魚,莊子看見魚很高興就說「從容出遊,是魚之樂也!」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就說,你又不是我,怎麼就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惠子說,對呀!正因為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同樣,你不是魚,當然也不知道魚。

那這兩人的分歧究竟在哪?他們的態度是不同的,惠子的態度是認識的,而莊子的態度是審美的。那莊子是怎麼體驗到「魚之樂」的呢?靠的就是移情。因為莊子是快樂的,所以當他凝神關照魚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將自己的快樂「移」到了魚身上,結果就覺得魚是快樂的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說明「移情」的例子。

所以,一個對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情感態度。這在藝術作品中屢見不鮮,特別是中國的古詩詞中,大量使用的意向都有主觀情感的融入,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兒不嫌母醜」、「情人眼裡出西施」。因此,這種學說也有一定的道理,比較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

心理距離說

心理距離說是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他認為在審美活動中,只有當主體和對象之間保持著一種恰如其分的「心理距離」時,對象對於主體才可能是美的。

布洛舉的例子是海霧。海霧是美的還是不美的?這要看你站在什麼地方。如果你正在船上,那海霧對你來說就不是美的。但如果你在岸上,可能就是一個難得的美景和奇觀。那兩者的差異在哪裡?就因為有了距離。這個距離不是地理距離,而是一種心理距離,取決於主體和對象之間有沒有利害關係。

拿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距離產生美,距離是審美的前提,距離的喪失也就意味著美感的消失。那有了距離是不是一定有美感呢?也不一定,太近太遠了都不好。一件藝術品讓人覺得太熟悉,固然不行,太陌生,看不懂,也不行。

這個理論乍一看有點粗淺,但仔細想想裡面的分寸把握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但距離產生美這個結論似乎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成立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記住這個「心理距離說」。


格式塔

看到格式塔這個詞,感覺才真正進入了心理學的領域。確實,像「移情說」和「心理距離說」都是猜測性和描述性的,但都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不過真要說到心理學可能會比前面的學說更難理解。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美感就是知覺力的平衡。其唯一的依據就是知覺的性質、程度與對象結構形式之間的「同構性」。正是這種同構,使外界物理場和內在心理場相互感應共鳴,從而產生美感。

是不是有點難懂,主要是因為我嗯不知道所謂的結構形式是什麼東西。舉一個例子說明。比如劉禹錫的詩:「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排雲而上的鶴為什麼是美的呢?就因為它振翅高舉、矯健凌厲的那種姿勢,以及衝天而起的那種動態,和詩人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心理結構是相同的。可以看出,自然事物也好,藝術形式也好,都是格式塔,都有自己的張力結構。如果它們和我們的情感同形同構,我們就會認為它們也具有了人類情感的性質。

格式塔學說是對移情說的顛覆,我們覺得一個事物美不是因為自己情感的投射,而是因為我們的情感和事物是同構的。這樣一來,藝術家的工作也就是為人類情感找到它的同構對應物,欣賞者的任務也只是通過這些同構對應物喚起相應的情感,


精神分析

說到精神分析,一定會想到它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人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他的思想和行為不但受理性和意識的支配,還受非理性和無意識的支配。

因此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就是無意識的升華,或者說,就是那些乖戾的、被強烈壓抑著的慾望、本能和情結在想像中的具體實現。藝術家在藝術品中變現了他的無意識,欣賞者則通過對藝術品的觀賞,宣洩了自己的無意識。

因此,我們還應該感謝藝術、感謝藝術家,如果沒有他們在這個找不到出路的世界,就會變成瘋人院了。

這一篇的美學思想介紹就到這裡了,也是審美心理學主要學說的簡單介紹,看上去都不是太體系化,有些零散,但對於理解之前和之後的美學理論都有承上啟下的幫助。然後結合實際的審美經驗,可以好好體會一下這些前人思想的有趣之處,不要忘記美也是要靠表現和創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學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