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華杉:最終目的思維和三現主義

華杉:最終目的思維和三現主義

首先,華杉提出,給大家分享知識,讓大家學習,目的其實不是為了擴展認知邊界,也不是為了獲取更多新知識,而是為了減少錯誤認知,堵住一切錯誤的源頭。所以,學習的目的是「消極」的。他引用了王陽明的話:「吾輩求學,不求日增,但求日減。」

如果能夠把錯誤的源頭都堵住,就能夠回到原點去思考,始終服務於最終目的。這就是華杉倡導的「最終目的思維」。

華杉說,大家孜孜以求答案,但往往一開始提出的就是錯誤的問題。他舉例說,在得到App的課程下面,有人留言問他「華老師,年輕人如何在現代社會獲得成功?」這樣的問題很多。但是,華杉反問:「這叫問題嗎?你還不如乾脆問我怎樣發財好了。」他還說:「如果你寫一本書叫《怎樣發財》,肯定能賣出去,因為有很多人就是等著人家送一個東西給他,他自己什麼努力都不想付出,這就是沒有最終目的,找不對問題。」而尋找最終目的的方式,就是不斷叩問:自己做這件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那麼,達到最終目的的方法是什麼呢?華杉給出的答案是:三現主義。所謂三現,指的是「現場、現實、現物」,「具體來說就是去現場,看到現場是什麼樣,統計現物有哪些,記錄看到的現實是什麼樣。把這些信息都統計起來,然後加以分析,再制定相應的具體動作。」

觀察三現的視角也是不同的。看現場,要用鷹的眼睛。鷹高翔在空中,因此能獲得一個宏觀視角,看清楚整個環境。看現物,要用兔子的視角,兔子蹲在地上,因此能夠看清楚現場物品的所有細節。看現實,要用樹木的眼光。現實指的是在現場發生的事情,樹木一動不動矗立在環境中,因此擁有一種時間維度,能看清楚滄海桑田的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目的行為主義 的精彩文章:

消費主義不僅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