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精要主義者的三個關鍵詞:選擇,甄別和取捨

精要主義者的三個關鍵詞:選擇,甄別和取捨

生活中,也許你會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情,你不假思索的答應了別人的請求,但事後又很後悔去做這件事情;明明說好今天一定要完成某個任務,卻因為各種各樣瑣碎的小事被耽擱;明明自己看上去很努力,卻還是原地踏步,總是到不了自己真正想到的地方。

互聯網時代帶給了我們很多的便利,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能夠選擇的機會越多,卻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越來越不滿意,甚至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做決定。

如何在千頭萬緒之中,找到生活的重心?如何在一長串任務清單中,明辨輕重緩急?如何在眾多選擇當中,果斷地作出正確的抉擇?

《精要主義》這本書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簡單卻高效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對精要主義做了系統的闡釋,具體分析了精要主義者和非精要主義者在思維方式上的區別,對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精要主義者,如何過精要主義的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

作者格雷戈·麥吉沃恩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蘋果、facebook、推特、谷歌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都是他公司的客戶。他還是一名成功的演講者,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挪威王儲的創新年會上都曾發表過演講,同時他也是哈佛商業評論備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之一。

一、什麼是精要主義?

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精要主義就是指精華、精髓、重要、本質之所在。

精要主義,其實就是一種極簡主義,是人生與事業的斷舍離,就是剔除掉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無意義的東西,把時間和精力真正用在重要的、有價值的人和事上。

精要主義者和極簡主義者一樣,他們追求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他們的焦點不是放在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上,而是放在如何做好對的、正確的事情上。

「更少,但是更好」是精要主義者的一大鐵律。

這裡所說的少,並不是簡單的削減任務的數量,為了少而少,而是一種選擇的能力,是從眾多繁雜的事項中,過濾和篩選出真正精要的事情,從而能夠儘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時間投資和精力管理。

想要更好的了解精要主義,可以從三個關鍵詞入手,分別是選擇,甄別和取捨。

1.選擇

從小到大,我們的人生一直都是在做選擇題。

如果我們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我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會傾向於自己對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自己對做出的選擇負全部的責任。

如果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還不夠成熟,我們會傾向於依靠朋友、家人、同事、領導來作出決定。

在這個不斷依賴他人的過程中,有些人會一點點放棄自己的選擇權,直到自己漸漸變得麻木,把自己的選擇權拱手相讓於他人,讓他人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精要主義者,總是高度重視選擇的能力,甚至把它當作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他們認為,一旦一個人放棄了自己選擇的能力,就等於選擇了無助。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呢?

比如有一個人,最開始非常勤奮的學習英語,但是,他一遍又一遍的努力,英文成績還是不及格,最後他選擇放棄,並且認為自己在英語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都將是無用的。

即使後續他遇到一個非常好的英語老師,市面上出現非常好的英語課程和英語軟體,他也仍然會抱著這種不可能學好英文的消極心態,表現出一種對英語的絕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就跟選擇能力缺失有關,自己明明可以選擇去改變的事情,卻因為過去的失敗,而對此無動於衷。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能力,除非你自願把這種能力遺忘,除非你自願把這種能力交到他人的手上,否則你都能夠通過重新做出選擇,來改變你的人生。

2.甄別

甄別的過程是一個基於時間和結果去粗取精的過程。

很多人看似很努力,但是卻收效甚微。根據冥次定律或者80/20法則,80%的成果實際上是由20%的努力產出的,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努力和收穫,並不是一個線性的關係,20%的努力能夠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而剩餘的80%的努力,基本上都是在做無用功。

甄別的意義就是辨別出重要的少數和不重要的多數,從而把時間都用在刀刃上。

3.取捨。

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想要有所得,必要有所舍。

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非精要主義者傾向於「魚和熊掌都可兼得」,但精要主義者並不要求做到二者兼顧,而是不斷的向自己提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哪一個對我更重要?我應該先做哪一個?」

當精要主義者把所有無意義的,無用的,無效的東西全部排除在外,剩餘的就是精華。

如同一個人把身體里的毒素全部排出來一樣,他必會如釋重負,輕裝上陣。

二、如何成為一個精要主義者?

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精要主義者,也可以從三個關鍵詞入手,分別是,探索、排除、執行。

1.探索

探索其實是在為即將作出的抉擇做準備。

精要主義者,在最開始的時候總是會探索更多的可能的選項,然後對這些選項進行篩選和過濾,一旦確定做出的選擇,是符合內心的,是正確的,是重要的,他們就會集中精力大幹一場。

他們會選出不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排除一切雜念,通過持續的高強度的思考和工作,來完成他們的目標。

比如村上春樹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的寫作四五個小時;比爾·蓋茨每年會安排兩周不被打擾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

探索的意義,在於審視,在於找到並關注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

2.排除

顧名思義,排除就是刪除不重要的東西,拒絕不重要的事情。

精要主義者,總是給自己設定好界限,不該管的事情不管,沒必要見的人不見,他們總是儘可能排除工作和生活中的無益之事。

為了排除地更為準確、更為徹底,可以採用90%法則。就是說,根據你的決定標準,當你要評估一個選項時,按照從0到100的得分標準,給這個選項進行打分,如果得分率低於90%,那就刪除這個選項。

為什麼是90%呢?而不是80%?75%?因為分值越低,你能夠留下來的選項就越多,就達不到篩選排除的目的;分值越高,留下來的選項越少,但每一個留下來的都是精髓。

3.執行

確定好有意義的少數事情之後,在真正行動的時候,還要確保,執行起來,毫不費力,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堅持下去。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精要主義者首先要把阻礙他獲得成功的最大障礙給掃出來。不把阻礙目標的「最慢行進者」給消滅掉,實現目標完全是天方夜譚。

在企業界有一個說法,叫做最低可行性產品。精要主義者在執行的時候,經常採用最低可行性努力,什麼意思呢?

就是想要完成一個目標,我們需要做的有用且有價值的最小進步是什麼?

比如說一個人想要做自媒體,想要把寫作當做自己的事業,那麼最低可行性努力就是每天動動筆,今天寫開頭,明天寫結尾,即使最開始寫的慢,但長期堅持下來,也能發布不少文章。

而發布的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又能夠當作一種直觀性的獎勵,激勵自己,不斷向前。

當一個人不斷地重複做某一個動作,大腦就會激活神經元,直到最終,這些行為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習慣,習慣得毫不費力。

精要主義的生活,是一種目標明確的生活,而不是迷迷糊糊,被瑣事纏身的生活。它不僅能夠讓我們輕裝上陣,更接近成功,同時因為它關注的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它還能夠讓我們過一種了無遺憾的生活。

當你每一次面臨挑戰,面臨抉擇的時候,你總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能夠有勇氣剔除掉不重要的東西,留下最精華的、最有意義的部分,那麼你已經成為了一個精要主義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目的行為主義 的精彩文章:

精要主義:如何化繁為簡,專註於最有價值的事情?
從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說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