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凡是心浮氣躁的人,成就都很有限!

凡是心浮氣躁的人,成就都很有限!

我早年跟章嘉大師學習的時候,對這個老人家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個老人真的像經上所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看他照片那個樣子,就在定中!行住坐卧全在定中,說話也在定中。他的話很少,但是字字都有力量,有很大的能量。

我跟他三年,他往生了。三年當中我們每個星期見一次面,見面的時間都有一、二個小時,但是談話頂多二、三十句,他說話很慢。跟我說話一定要等到我心平氣和他才開口,有一點點浮動,他不說話。我們提問題,必須到整個情緒穩定下來,他才告訴你。為什麼?你真聽進去了。如果心浮氣躁,沒用處,你聽了右耳聽進左耳出去了,你沒有印象,他的教學法很特殊。

我跟諸位說過,第一次我跟他見面,我提出一個問題,半個多小時之後才答覆我,給我印象最深,從來沒有遇到過。十幾年之後我才悟出來,他為什麼不答?心浮氣躁。問題是真心問的,但是態度很急躁,年輕人的習氣,一定到你整個穩定下來了才給你講,講一個字。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大乘佛法好,方老師介紹給我的,我知道這個裡頭是高深的哲學,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我問這麼一個問題。他看著我,我看著他,半個多鐘點之後才說出一個字,有!我們聽到有,精神馬上就振起來了,其實那不是精神振作,那是浮躁的習氣又冒出來了,他就不說了。再等了六、七分鐘才告訴我。

所以十多年之後,我想到他老人家教學這個方法,那種態度,高明!但是這種教學法一般人受不了。現在講速度,講快,他是講慢,完全跟你相反的。現在人急著要想學東西,其實什麼都沒學到。所以章嘉大師給人印象就非常深刻,讓你終身都不會忘記。

李老師的速度就快了,他把古大德教學的方式放鬆了,為什麼?不放鬆沒有學生,沒人跟他學。雖然放鬆了,沒有耐心的人還是沒有辦法。我在台中求學,當時有個慧忍法師,人很聰明,他大我五歲,人心地也很好,很聰明,也有一點悟性,我就勸他一起到台中來學經教。他好像在台中住了三個月,住不下去了,他為什麼?進度太慢了。老師的經學班,一個星期只上一天課,三個小時,這要學到哪一年!沒有耐心,走了,走了就趕經懺。以後他到香港來,在香港往生的,他是江蘇人。所以我就有耐心,一個星期學五個鐘點,兩次。

一次是聽老師講經,兩個小時;另外一次是老師講古文,三個小時。跟李老師每個星期接觸就兩次,總共五個小時。慧忍法師,我跟他講,我在台中一個星期五個小時,對我來講非常合適,為什麼?我能夠完全把它消化,我很輕鬆。如果時間加一倍,要是一個星期學十個小時,我還能學、能接受,不過要緊張一點,不會那麼輕鬆。學的東西要徹底消化,才真學到東西。

李老師的標準實在講很簡單,你完全懂得,你能夠講得出來,他的標準是這個。我聽他講經一個小時,我復講大概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鐘,有這個能力。但是我聽他講經,我看古人的註解,我至少要看四種註解。然後聽他講經,他是怎麼講這段經文的,我心裡就有個盤算,我要講我是怎麼講,他是怎麼講的,他哪些地方比我講得好,我哪些地方沒有見到,不如他的,我學這套東西,我不是完全學經文。因為經文有文、有註解,但是怎麼樣表達,怎樣靈活運用,這個東西是要你長時薰修,你才體會得到,老師沒法子教你,老師只能教規矩,不能教你巧。

學講經要記住,不要求好,求好心切都有障礙。求什麼?只求沒有過失,這就是好。行家來聽,挑不出過失,講得雖然很淺,沒錯,這就叫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永遠保持這個心態,你會成功。許許多多失敗的人都是好高騖遠,求好心切,最後失敗。穩穩噹噹學下去,他自然就成功,不要著急。凡是急躁的,很短時間效果就成了,你去看歷史,壽命不長,為什麼?它來得快,它去得也快。什麼個道理?沒有那麼厚的福,福報現前,享掉就沒有了。慢慢的,百鍊成鋼,古人講大器晚成。

在近代,印光法師給我們做了好例子,印光大師什麼時候出來弘法人知道他?七十歲,七十歲以前沒人知道,你說人家那個底子多厚。不要說別的,單單講他在普陀山藏經樓的樓主,就是管《大藏經》的,在那裡幹了三十年。這個三十年,在《大藏經》庫房裡頭天天讀經,他是個非常認真的人,你說這個底子多厚,厚積薄發。又何況人家在那個時代,二十幾歲古文的功底就很好了。他被人發現,七十歲被人發現,八十歲圓寂,弘法只有十年。十年,他老人家的影響,最近兩百年當中沒有人超過他,發揮這麼大的力量。這是什麼道理?一點名利心沒有,不求聞達。這是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毛病,要求如何打造自己的知名度。

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實實在在是說講修養。真正是一個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他的舉止一定非常安詳,不會很急躁。

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會很有限。真的建大功,立大業,自古以來態度都是很端莊的,這幾個字他真的做到了,心安,身安,心定。徐是慢慢的,一點急躁的這種現象都沒有,非常的安詳。

這點佛在這裡教導,我們一定要學。過去我們在曾國藩的家書、家訓裡面看到他教導他的子侄,他的晚輩,曾先生對於『安定徐為』四個字他是非常重視。說話要求慢,走路要求慢,不准你急躁的,

做事也要求你慢慢做,樣樣要做的踏實,他要求這個。最忌諱的是浮躁!這不能成大功,立大業;成大功立大業一定是安定徐為。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二十三集)  1994/11  新加坡

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決定不能夠急躁,決定不能夠倉促,前面講「作事倉卒,敗悔在後」。要有耐心,要有敬心,要小心謹慎,這些意思都包括在「忍辱」裡面,就是要忍耐。

學佛更應當有耐心。念佛法門在所有法門裡面比較起來的確是易行道,那個易行道也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容易,那你就錯了,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容易。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不是一蹴就能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去念,要有長遠心去念,不要急躁。俗話常說「欲速則不達」,你要想求很快成就,不可能,決定達不到。那個求快成就的心,很勇猛,很急躁,容易著魔。這個念佛人,說實在話,遭魔障這個機會比較少,很少見到;這個最容易見到的是「禪」跟「密」,這是非常容易惹魔障的。

凈宗在精進念佛的時候,這個心太急、太躁了,也會遭到魔障,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都要用平常心、平等心、清凈心、長遠心。這個平常心是這樣講法的。這就叫做「忍辱精進」。

無量壽經  (第五十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諸佛菩薩,大乘經上有個比喻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龍、是象。龍我們沒看見過,大象看見過。你看大象,無論站著也好,走著也好,它都是很穩重,它慢吞吞的,都好像在定中,行住坐卧它都在定中。

佛用這個比喻,要我們學它,學它那個樣子。我這一生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你看章嘉大師這張照片,他坐著的,穩如泰山;他走路的時候慢吞吞的,確實就跟大象一樣,一點都不急躁,看出那種穩重、清凈,那是智慧相。我們今天所謂敏捷,人一問,馬上就答上,那是一種什麼?浮躁相,那不是智慧,那是常識。你常識、學識豐富,你答得快,引經據典,反應很快。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反應慢,反應比我們還要快,但他太快了,我們發現不了,就好像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我們沒發現,真快!他沒有不知道的,他不需要考慮的,沒有思考的。應機施教,你是什麼樣的根性,就跟你說什麼,一樁事情,說深、說淺、說廣、說略,都是在一念之間就顯示出來,他不遲鈍。大乘的奧妙不可思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歡佛學的IT男阿徹 的精彩文章:

修行出現違緣是大福報
虛雲老和尚: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 在於明因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