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德蘭海戰中的英德戰艦哪家強?看皇家海軍大艦隊總司令如何評價

日德蘭海戰中的英德戰艦哪家強?看皇家海軍大艦隊總司令如何評價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規模宏大的海戰在遙遠的北海上爆發,並以「日德蘭海戰」或「斯卡克拉格海戰」的名稱,成為人類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典型的代表。

最終,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而英國皇家海軍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最終勝利。

本文作者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就任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總司令。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傑利科上將指揮他的大艦隊參加了日德蘭大海戰。本文摘自其回憶錄《大艦隊1914-1916:創建、發展和作用》。

由於我本人曾在1909 至1911 年期間擔任海軍部的艦船設計部門主管, 隨後又於1913 年擔任第二海務大臣的職務,所以我對於以下要談到的問題有著較為充分的了解。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絕對有必要指出和強調一些不利因素。因為在整個日德蘭戰役過程中,這些因素時時左右著艦隊的行動。並且,只有對這些因素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對艦隊的表現做出正確判斷。

我深深地感到,有必要對我軍戰列巡洋艦在日德蘭海戰中的慘重損失,予以解釋。與德國海軍的戰列巡洋艦相比,我方戰列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欠佳。

關於一艘戰艦上的火力與防護,究竟何者為重的問題,已經被探討多時,並且始終是我們關注的重心所在。研究海軍問題的專家學者們,對此問題已經做了大量的論述。一些人認為,在這二者之間,還是應該著重於火力,為此應該犧牲裝甲防護能力。這種論調是基於「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這一信條。儘管在戰略層面上,此觀點的正確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實戰中,此觀點的荒謬性也已經昭然若揭。截止日德蘭海戰結束時,英國海軍中損失的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有:好望角號、蒙默斯號、瑪麗女王號、不倦號、無敵號、防禦號和武士號。

對這些戰艦損失原因的思考,使得我們這些戰役倖存者們確信,我們手中這些戰艦的防護能力不足。所以即便它們擁有更加強大的火力,也不應該與敵方防護能力較好的軍艦作戰。儘管在並非身處一線的人們那裡,這樣的觀點並未得到廣泛接受。但我們對於自己的觀點仍然堅信不疑。因為敵人的表現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的正確。與我軍那些沉沒的軍艦相比,敵人的戰艦遭到了更密集的火力打擊,包括被炮彈和魚雷命中、被水雷毀傷。可事實是,即便如此,他們仍能將船隻開回港口。這一成就,部分歸功於其艦船優越的防護能力;但也有部分原因在於我軍穿甲彈質量欠佳。

以往,當人們比較英德兩國海軍的實力,進而以此確定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的下一步動向時,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傾向,即以雙方艦船的火力作為實力對比的基本因素。在這方面,英國海軍顯然擁有優勢。但這也遮蔽了人們對其他一些因素的關注。戰前,當我還在海軍部工作時,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對此,我早有異議,並指出,真正的實力對比應該建立在同級別戰艦的排水量對比方面。因為正如我們早已預料到的——並且在戰爭中展現出來的那樣,德國艦船設計師和建造工人的水準,決不在我們之下。所以很明顯,如果是同一時期建造的同等排水量和同等速度的軍艦,既然我們在火力方面擁有優勢,那麼德國人必定會在其他領域掌握優勢。海軍部早就知道,卓越的防護性能和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乃是德國艦隊的主要優勢所在。

我們也很清楚,德國艦船裝備的是小型水管鍋爐。在輸出功率相等的條件下,此種鍋爐重量較輕,從而使德國人能夠利用節省下來的重量加強艦船的防護性能。換句話說,他們採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重量分配策略。

下面一系列表列出了日德蘭海戰中英德兩國主力艦在武器、防護、和排水量方面的參數對比。

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戰列艦:

1. 英德兩國在同一時期建造的戰列艦中,德國戰列艦的排水量總是較大;

2. 德國戰列艦的裝甲重量總是大於英國戰列艦;

3. 所有德國無畏級戰列艦的舷側裝甲都覆蓋到上甲板。而英國建造的9 艘早期的無畏艦並未引進此種設計。其舷側裝甲僅能照顧到主甲板。這使其在面對大口徑火炮攻擊時更為脆弱。我在海軍部任職期間所設計的獵戶座級戰列艦和獅級戰列巡洋艦,是第一批舷側裝甲涵蓋到上甲板的英國主力艦;

4. 德國戰列艦上的主裝甲帶和上裝甲帶,其厚度總是大於同時其英國戰列艦的裝甲厚度。而且對於艦船首尾端的裝甲防護能力,德國人也考慮得更為周到細緻;

5. 德國戰列艦的甲板防護能力要高於英國戰列艦,而且德國艦船擁有更加細密的水密艙劃分;

6. 與英國艦船相比,德國艦船傾向於安裝數量更多的水下魚雷發射管。

戰列巡洋艦:

1. 早期德國戰列巡洋艦的排水量要比同期英國戰列巡洋艦的排水量更大;

2. 德國艦船所安裝的裝甲重量比英國艦船多;

3. 我軍的9 艘戰列巡洋艦中,主甲板以上部分缺乏防護能力的就有5 艘。而所有德國戰列巡洋艦的上甲板都具有防護能力;

4.包括甲板防護能力在內,德國艦船的裝甲厚度普遍超過英國艦船,且水密艙劃分更加細緻;

5.德國艦船安裝了更多的水下魚雷發射管。

德國人總是傾向於為其艦船提供額外的裝甲防護;而我們總是希望安裝更大口徑的主炮。不過德國人在副炮火力方面,仍然超過我們。

此外,還有一點必須指出,即德國人為其穿甲彈裝備了延時引信,使炮彈能夠穿透裝甲板,鑽入英國軍艦內部再爆炸。而英國炮彈,經常在裝甲外側,或者穿透過程中即發生爆炸。

儘管英國戰艦更適合燒燃油,不過兩國艦船在燃料攜帶能力方面並沒有什麼差別。早在戰爭爆發之初,我就下令將我軍戰艦的燃料攜帶量削減25%。要不是煤炭能夠為軍艦提供額外的防護能力,削減的比例還會增加。因為我必須考慮到,當我軍需要高速追擊敵人時,燃料消耗量會急劇增加。而當追上敵人時,如果屆時煤炭的儲備低於我所設定的「安全線」,就顯得很不明智了。因為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艦船舷側的煤艙還必須擁有必要的煤炭儲量,以提供防護能力。換句話說,德國人無意在遠離其基地的海域作戰,可以對艦船的燃料攜帶量做適度削減。此舉還有利於提升其艦船的航速。

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兩國艦船抵禦水下攻擊能力的對比。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艦船都擁有這方面的優勢。原因有兩個:

1. 艦船內部的裝甲分布更加廣泛,且裝甲板厚度較大;

2. 這些裝甲與船殼外板之間的距離更遠,從而可以更有效地吸收水下爆炸產生的衝擊波。

就第一點而言,我軍的大部分艦船,其內部裝甲防護僅能覆蓋包括彈藥庫在內的有限區域。而德國艦船則能夠實現全面防護,幾乎貫穿整個船體。 至於第二點,則是因為德國艦船的船體更寬,從而使得設計人員可以優化船身內部的防禦艙壁的布置。而如果要在較窄的英國艦船上採取類似措施,勢必會影響到諸如彈藥庫和機械動力艙室的安裝布置。與英國艦船相比,德國艦船內部的防禦艙壁能夠更有效地抵禦水雷和魚雷的爆炸效應。艦船生存能力也就更好。所以,在包括日德蘭海戰在內的整個戰爭期間,儘管德國主力艦多次遭到水雷和魚雷的傷害,但是除了前無畏級戰列艦波墨恩號和戰列巡洋艦呂佐號以外,沒有被擊沉的案例。而呂佐號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還應歸功於其所遭受到的炮擊。 另一方面,英國主力艦一旦遭到水雷和魚雷的傷害,則很少能倖存。這方面的案例只有兩個:在達達尼爾海峽觸雷的戰列巡洋艦不屈號和日德蘭海戰中被魚雷擊中的戰列艦馬爾波羅號。特別是馬爾波羅號,儘管魚雷只是命中了船體的非要害部位,該艦在返回基地的途中還是遭遇諸多困難。 人們不得不追問,為何英國戰列艦會如此脆弱?答案在於,我們在戰前設計建造的所有無畏級戰列艦,都不得不受限於一個基本事實,即英國缺乏適合建造大型軍艦的船塢。早在戰前本人造訪德國海軍基地基爾港期間,德國皇帝曾經就此問題當面向我指出,我們在打造出合適的船塢之前,就開始建造軍艦。這是一個明顯的失誤。而他的海軍總是先建造船塢,然後再在其中建造軍艦。顯然,德國皇帝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不可忘記,建造船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由此導致德國的造艦計劃被迫拖延。而英國則及時造出了自己的軍艦,使得我們在戰爭爆發時擁有明顯的數量優勢。

「厭戰」號船體後部的彈孔。

當然,當我們的艦船設計師們孜孜以求,不斷拿出新的設計方案時,他們總是要面對一個基本問題,即不可以將船隻造得太寬,否則就會面臨缺乏船塢的窘境。而如果有人希望設法從政府那裡弄到經費,以改造船塢,那他很快就會發現,這是極為困難的事情。這樣的改造工程花費巨大。而船塢在公眾的眼中毫不起眼,根本不可能激發起人們的興趣,所以很難爭取到撥款。所有這些因素造成的最終結果就是,到1914 年8 月戰爭爆發時,我們在艦船數量上擁有優勢,但在船塢問題上處於可悲的境地。如果我們的主力艦在戰爭初期遭遇重大損失,僅僅因為缺乏船塢,就會招致嚴重後果。 我們那些優秀的船舶設計師們,只能指出這樣一個事實,即德國艦船抵禦水下爆炸的能力優於我們。我們只能誠心希望,現在我們能夠記住這些經驗教訓,並且在將來予以改正,為艦隊提供真正必要的船塢設施。

本文摘自《海戰事典0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年底至1943年東線戰爭進程
劫後餘生,F-16發動機突發故障到熄火著陸的正確姿勢